APP下载

运动竞技类节目中大型道具的设计与探析
——以“爬楼梯”为例

2020-11-29涂远鹏

科技传播 2020年16期
关键词:爬楼梯参赛选手登顶

涂远鹏

1 测试对象及目的

综艺效果强的运动竞技项目总是根据人们日常行为中的某个动作片段进行放大夸张后的结果。因此,缘起于人们日常的上下楼梯行为,我先假定一档以“爬一条特别湿滑的楼梯”为核心元素的,可全民参与的趣味运动竞技类节目,该节目需要两组素人嘉宾(每组5 人)同时在一条十分湿滑的楼梯赛道内奋力向上攀登,在攀登时双方选手可相互干扰阻拦,哪队在规定时间内登顶人数最多则为获胜。

1.1 核心道具

因此,打造一条十分湿滑的楼梯赛道是该节目核心中的核心。根据设计,整个楼梯分为“低层区”楼梯、“高层区”楼梯、“中间斜坡”、“登顶区”等四大区域。若即想保证在各区域间实现湿滑度及攀爬难度的逐渐升级,但又要保证参赛选手不至于完全无法立足前进,根本不能完成比赛,则需要从楼梯的坡度、台阶踏步的宽度和高度、海绵的厚度、覆盖材料、润滑液、楼梯整体的长度和宽度等维度分别进行思考设计及实验测试,力求找到最佳平衡点。

1.2 参赛选手

与此同时,作为楼梯赛道上的另外一个重要元素——参赛选手,一方面需要考量到人与楼梯的摩擦问题,即如何增加人体在爬楼梯过程中的湿滑度不受皮肤、服装等方面的影响,又要确保参赛选手的身体安全,不出现安全事故。另一方面,该运动竞技游戏有着全民参与的诉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整个比赛设计,能让当下社会族群中的主流男女们,无论在身高、体重、体能等方面皆能胜任。

1.3 节目可视性

而作为一档电视节目,娱乐趣味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诉求,具体表现在两个维度。一个是作为参与者,能否从比赛过程中收获快乐,并推荐给更多的人前来参与,而不仅仅当作完成一次电视节目的录制。二是他们在比赛过程中的笑点是否密集,选手的滑稽状态是否充足且持续,能否牢牢的吸引围观观众,并激发他们自己想要上场的冲动。

2 测试情况及关键参数

运动竞技类节目,安全是摆任何事情前面的第一条准则,我对整个楼梯赛道的“低”“中”“高”三部分区域分别进行实验测试,并不断调整参数,力求达到让整个挑战不能太难也不要太容易。

2.1 “低层区”楼梯

“低层区”“楼梯设计坡度30°,总坡长6m,整体落差高度3m,踏步宽23cm,台阶高度13cm,海绵覆盖2cm。通过测试发现该段设计整体难度适中。人能完整将脚面横踩在踏步上,受力面积大,对于身形轻巧矫健的人而言,攀爬难度不大,较轻易就能登顶。若是体型较大人员,登顶有一定难度,但基本能爬到三分之二处。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参赛者能在一分半钟内成功登顶;从楼梯顶部滑落到底部,滑落速度适中,冲击力适中。与此同时,容易出现一方大幅度领先的情况,从而导致两队差距太大游戏过早分出胜负的情况。通过事后访问,楼梯海绵裹覆偏薄,对于忍受力欠佳的人还是会感到疼痛不适。

2.2 “高层区”楼梯

“高层区”楼梯设计坡度45°,总坡长4m,整体落差高度3m,踏步20cm,台阶高度20cm,海绵覆盖2cm。通过测试发现该段楼梯坡度明显陡峭,有较高危险性。选手滑倒摔落有后空翻滚落及凌空弹起的风险。从楼梯顶部滑落到底部,滑落速度快,冲击力较大,多人集体滑落危险事故率系数大。踏步高度明显过高,摔落疼痛感明显,选手有极大受伤风险。通过总结实验表明45°楼梯有极高安全风险,应排除40°及其以上的楼梯角度设计。

2.3 “中间斜坡”楼梯

“中间斜坡”楼梯设计为一块带坡度的长坡面,预期在整体楼梯赛道上起到一个关隘作用。通过调整不同的坡度及坡面,我发现当坡度为45°,坡面1m 时较容易通过,几乎全员通过;当坡度30°,坡面1.2m 时通过困难,全员未能通过;在坡度30°,坡面1.1m 时通过较难,165cm 以下女性极难通过;坡度30°,坡面1m 时通过适中,160cm 以下女性较难通过。因此总结出中间斜坡的角度越低,通过难度越大,坡面越长通过难度越大。当平均所有参赛选手的身高体重因素数值后,认为设定为坡度30°、坡面1m 为理想值。

2.4 “润滑液”介质调查

作为起到湿滑作用的“润滑液”,是该类型节目的机密关键,通过对各种湿滑介质的反复测试发现,使用植物油时,其润滑度不够,且有颜色有味道,赛后选手难以清洗;使用洗洁精、肥皂水一类,长期大量接触会伤害人体皮肤,且反复摩擦后会起泡,影响视觉效果;使用性保健品中的人体润滑液,虽无毒害且润滑,但使用费用极其昂贵,使用成本无法接受。最后我找到了99%纯度丙三醇(甘油),不但透明无色,润滑效果十分理想,该原料还是食品护肤品常用添加剂,皮肤接触、误食无害,赛后水冲即净。

3 项目观赏性探析

将爬楼梯,这个人们平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行为置于一种近乎荒诞的环境中,我们便会得到既熟悉又爆笑的滑稽场景。但这仅仅是我们基于日常经验而推导出的想象,最终呈现效果是否会跟想象中的一样,让选手们状态百出,让人忍俊不禁,还是会笑点单一重复,缺乏持续性?则是我们要测试的重点内容。

为了客观记录该项目的观众反应情况,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在写字楼前的广场上组织了一场测试比赛。随着比赛的开始,路人们纷纷驻足观看,没过几分钟现场就围上了一大圈观众,并有人情不自禁地为赛道上的选手呐喊加油。选手从楼梯上滑倒摔下来的窘态,引发了观众的捧腹大笑,并纷纷举起自己手中的手机进行拍摄。在对围观人群的随机采访中得知,围观者很愿意将拍摄的现场视频发到朋友圈和群聊中,分享由此带来的快乐。并且同时表示,谁是获胜者的悬念时刻吸引着自己,甚至还会与持不同观点的其他观众相互讨论、争论。在挑战爬楼梯的同理心和代入感上,部分人表示想要尝试一把,并且认为自己可以登顶获胜。

从参赛选手本身角度来看,因为身材体型体能等多方面因素的差异性,几乎每个人在赛道上的状态都是不一样的呈现,因此每个人的看点及笑点也不尽相同。通过采访所有人表示,在比赛过程中都能够全身心投入,并想方设法如何爬上楼梯,且均表示用完了全身力气,到达了自身体能的极限。并表示在此过程中有体验到小时候玩滑滑梯的感觉,身心得到了极大放松。

4 测试总结

通过反复测试调研,我得出如下结论:在安全性方面,选用4cm 海绵覆盖,并将楼梯的总坡长控制在12m 内,整体倾斜角度控制在35°左右,踏步之间的高度控制在13cm 内,能最大限度达到不伤人的安全级别。

在难易度方面,除掉楼梯的倾斜角度外,楼梯踏步的宽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各种测试的结果分析,将低层区的楼梯踏步设计到宽20cm,高12cm;高层区的楼梯踏步设计到宽15cm,高11cm,不但能实现难度的逐渐升级,又不会出现无人能通过的情况。

在楼梯中间位置的中间斜坡,设计成坡度30°,坡长1m,通过这道卡口平衡选手间身体素质的高低差异,既不至于出现强者一人独占鳌头秒杀的局面,又能将通过率控制在30%左右,起到消耗选手体力、增加摔落机遇的作用。

同时我们注意到,该项目还有一项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选手的体力,攀爬楼梯的难易度会随着选手体力的消耗逐渐变难。从目前调查来看,只要在攀爬过程中滑落三次以上,该选手就极难登顶,且正常人的体力支撑极限时间约为10 分钟。

在观赏性和趣味性方面,首先滑稽荒诞的滑溜溜楼梯赛带,状况百出的选手摔跤场面是最具吸引力的。其次,究竟谁能登顶,哪队能获得胜利也颇具悬念感。第三,全民参与的运动竞技感十分接地气,能引发同理心,使得人人都想尝试参与。

综上所述,以楼梯赛道为核心的大型道具运动竞技类节目具有良好的实操可执行性。

猜你喜欢

爬楼梯参赛选手登顶
尼泊尔向导26次登顶珠峰
哈哈哈哈……你丑得真别致
登顶
电动智能爬楼梯轮椅的创新设计
登顶乞力马扎罗
“鸟人”
吴燕 福建女子登顶珠峰第一人
啊,请你走得慢一些
谁有“洪荒之力”里约奥运会收入最高的参赛选手
爬楼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