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日为期》谈观察式纪录片的理念与发展路径

2020-11-29占自华陈嘉玲

科技传播 2020年16期
关键词:纪录片

占自华,陈嘉玲

社会环境加速变化,体制改革、市场需求、观念创新、媒介发展等为中国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近年来,互联网内容备受关注,网络纪录片也应运而生。网络解决了许多用户需求、业务需求和圈层需求,提供了新的商业与变现机会,满足行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由优酷平台播出的《三日为期》是中国互联网首档观察式纪录片,共12 集。依托强大的流量优势,该系列纪录片一经播映,引发广泛的关注。在娱乐化趋势蔓延的时代,《三日为期》却以平视的视角聚焦生命百态,把握时代脉象。蹲点式观察三天,没有刻意安排情节,仅仅让真实的人物情感和事件自然发生。

1 观察式纪录片《三日为期》的创作价值分析

《三日为期》不以结论或目的为创作导向,它以时间为主要叙事线索,以固定地点为拍摄场景,站在客观的角度,记录三天的时间维度里多样的流动人生。镜头以直接、忠诚的观察者身份出现,只记录发生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的故事。即便后期编辑中,导演也不会生硬地把思想强加于观众,而是尽可能反映出原生态的内容,让观众得以看到现实生活的浓缩精华版,体会观察型纪录片的魅力。

1.1 选材接近生活,展现多元价值观

在20 世纪90 年代,中国纪录片领域曾引发纪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多关注普通人物和聚焦边缘人群。《三日为期》的热映,是对“新纪录运动”创作浪潮的一次回应。没有剧本规则,也抛弃戏剧化的设置,该纪录片在浮躁的时代中,揭示了最本质的社会和公众生活。此外,通过记录大时代下小人物们的多元价值观表达,以小切面反映时代的多样性,在快节奏的社会中表达了不凡的力量。如第一集《死亡公路上的解忧驿站》中提到“说到进藏,你想到的是生死还是防晒”“在家等死,不如出去找死”等引人深思的台词。

首季的《三日为期》共围绕12 个主题展开,内容包含了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从纵向的时间维度看,看似拍摄当下的生活剧情,但其实暗含时代变迁和历史发展的要素。如,第九集《时代烙印下的公社大楼》讲述北京城区最早落成的社会主义大楼——安化楼。在房地产泛滥的当下,这个即将被群众遗忘的“筒子楼”,却饱含着50 年代“集体生活”的缩影;第三集《没有男人的渔市码头》中,以海南儋州的白马井渔场码头里渔婆之间所谓的“女人的战争”作为主线展开,讲述几十年来白马井的女人们的生活面貌和生存故事。而在横向的空间维度上,镜头立足于特定的社会空间,似乎触碰着一些不主流的存在,却立体展示某一群体形象。如都市里的新兴搏击俱乐部吸引着大量的白领阶层;闹市里的怀旧街机游戏厅还“住着”不想长大的男孩们;八分钟交友俱乐部迎来了广大面临婚恋问题的社会精英群体。

1.2 观察介入结合,挖掘隐藏的未知

观察性纪录片不干涉和影响事件的发展,而更多地是通过人物和事件自然而然地流露真实的生活及其内在意义。其主要的弊端在于若无法拍摄相对震撼的事件或难以构成相对丰富的故事,表现结果则可能是枯燥和拖沓的。正如“直接电影”不允许贬低“真实电影”一样,为了更深入观察和深刻记录,作为“直接电影”范畴的观察式纪录片,它不仅需要选择更恰当的题材,还可以使用有限的“真实电影”手法,如对话、询问等积极介入的拍摄技巧。

《三日为期》虽然把“直接电影”的观察记录技巧与“真实电影”的介入采访手段有机结合起,但它仍是一部以观察性为主的纪录片。该片大篇幅采取客观、细腻的方式,直击第一现场,观众在收看时才有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感,这也是该片获得高口碑的重要因素。相反,没有及时的交谈和合理的询问,仅靠跟拍、等拍所获得的生活影像还是会有所局限。例如在第一集“四川饭店”的场景中,20 岁的大梁性格内向,极少主动跟人打交道。作为独自骑行的学生,即便在自行车前胎完全报废,只能骑钢圈勉强前行的状况下,依然坚决不向他人求助。直到摄制组邀请他一起吃饭时,才愿意说自己的故事。又以第九集“安化楼”的故事为例,这里居住着抗战老兵、四世同堂的老人、外来务工且带孩子读书的母亲、与妻子相濡以沫的孤儿等等。众多的人物故事如果丢失了诱发式采访的直观表现,那么有限的时长将无法洞察他们搬进安化楼前的生命记忆。

1.3 年轻化表达方式,适应互联网传播

李道明认为,任何试图美化影像的做法,如设计过的灯光安排、太精准的构图、经过安排的事件等等与纪录片粗糙、不介入、无法预知最佳拍摄位置等本质相违背的情形都是不适当的①。然而,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参考年轻一代的艺术表达,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审美需求,使纪录片更加赏心悦目。《三日为期》中常以较高画面亮度和鲜艳的色彩表现自然景观或城市风光。通过视觉冲击,隐喻在面临生存压力下依然可以照见鲜亮、精美的生命底色。艺术感强,符合网络传播气质。

此外,纪录片摄制组融入流量明星的元素,邀请青年演员俞灏明完成解说词配音、创作型歌手曾轶可量身打造主题曲《午夜旅馆》。虽然俞灏明的配音不及专业播音员,但亲和度高、接近性强、人情味十足。而曾轶可的词曲创作温暖治愈,缓缓地流露着失意、孤独的人们内心渴望理解与平静的心情。明星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纪录片制作,带来了文化和潮流趋势的创新融合。此举为纪录片增色的之余,带来明星效应,赢得了更多年轻网民的喜爱。

1.4 加强互动传播,激发社会热点

从与受众的互动而言,一方面,《三日为期》广泛涉猎天南海北的小众题材,使社会的一些边缘化人物得到了关注,也满足了大部分观众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另一方面,被摄对象的生命境遇、普世人情等串联起我们对既往岁月的怀念,从而产生代入感和共鸣感。当然,若要唤起他们的认同与体验,就要抛开单纯的视觉感观,亲身参与纪实制作中。

互联网语境下,《三日为期》发挥互动优势,在优酷平台播放时不仅可以通过弹幕实时了解受众想法,还能在微博等社交媒介再度交流引起话题讨论。截至2020 年6 月10 日,微博话题#三日为期#的阅读量高达1.4 亿,有4.2 万的讨论。另外,基于用户参与内容生产的概念突破,《三日为期》团队也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创作模式。在春节期间,《三日为期》摄制组推出“全民导演”的方案,向全球征集欢庆素材,以最贴近的方式让受众参与并沉浸其中。最终,制作团队共收到来自2 134 位导演的3 624 个视频片段,完成了国内首部由用户共同拍摄完成的纪录片《中国人的春节基因》②。《三日为期》团队还在北京等地举办线下交流活动,使线上线下紧密互助,共同扩大纪录片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 观察式纪录片在中国的早期运用

2.1 直接电影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摄影工具的普及和影像技术的进步,纪录电影的创作者们开始记录身边的社会生活,以客观、理性的方式反思格里尔逊的“画面加解说”制作模式。勃兴于这一时期美国的直接电影,是通过长镜头、实况音效、“不介入、不控制、如墙上的苍蝇一样”的拍摄手法,试图以旁观状态,对现实环境进行完整复刻,并尝试发现纪录电影中超越政治属性的人文价值③。在比尔·尼科尔斯的纪录片分类论述中,观察性纪录片包含在直接电影范畴。观察性纪录片中的“观察性”,强调既不影响事件的自然进程,又能不动声色地在第一时空现场进行全面观察和忠实记录。换言之,观察性纪录片强调拍摄者“在场”,但通常不主张“进场”(介入),即一般只充当所拍对象及事件几乎无所作为的旁观者和记录者,极力排斥给相关对象及事件施加影响④。

2.2 新纪录运动

长期以来,中国纪录片是格里尔逊式僵化、教条的“画面加解说”模式占主导。这种强调主体宣传与训诫功能的模式,以全知全能的视角、居高临下的态度俯视群众,拥有着绝对话语权和解释权。但在文化日益多元的20 世纪90 年代,该模式受到人们的质疑和反抗。受早期观察式纪录片的影响,中国纪录片开始反抗多年来僵化的、教条的形式,开始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文化转向——新纪录运动。它放弃自上而下的俯视姿态,采用纪实主义的形式,聚焦普通人和边缘人,使纪录片走下神坛、走上平民化道路并参与社会进程。

体制内,1991 年《望长城》开始使用长镜头、同期声等手段,让普通人进入了电视屏幕,成为中国纪录片史上的里程碑。该片强烈的真实感和个人意识使人耳目一新。随后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纪录片编辑室》《东方讲述》《老百姓的故事》等基本沿袭了这一模式。体制外,中国独立纪录片也在90年代开始发端。《彼岸》《八廓南街16 号》《四海为家》、《阴阳》《沙与海》等纪录片都是运用观察式创作方法完成的。

新纪录运动在题材选择、拍摄视角、制作理念等方面都继承了传统的观察式纪录片模式。第一,题材选择上,新纪录运动与早期观察式纪录片同样关注小人物来呈现社会现实和历史进程,反映时代命脉。此外,两者都秉承对现实的悲悯情怀,以不同的视角展现社会的方方面面,持续着对人和社会的关照。第二,拍摄视角上,两者均从个人化视角出发,强调个人体验与感知,对人性、人情和社会生活有独立的理解和判断,同时具备参与公共事务的责任感。作为独立制作人的吴文光、蒋樾、段锦川等人都不屈服于主流话语模式,不向大众趣味妥协而是坚守自己的价值立场。因此,他们的作品都带有个人的偏好和思索,具有强烈的个人印记。第三,制作理念上,两者共通之处在于纪录精神的一致性。吕新雨教授把纪录精神归结为:对人的真诚、平等的尊重和倾听,对生活真相的敏锐、勇敢的探索和质疑⑤。

3 观察式纪录片在中国的创新发展

纪录片大师阿尔伯特·梅索斯认为,观察式纪录片是“纪录电影最好的方式,是最能够接近对象、接近现实的方式”。⑥伴随《三日为期》的创作成功,中国当代观察式纪录片在新技术、新文化以及新传播的语境下,边界不断扩展,已然自觉发展出新的形态。

3.1 “低介入”的参与观察

观察式纪录片主要以人物、事件的自然展现来较为完整地反映相对原生态的生活状态。但当前部分观察式纪录片在拍摄实践中有限度地介入现场,进行访问与交谈,以期实现对观察的深入与深刻④。首先,观察式纪录片需要退到观察者的位置,不带预设观点进行长时间拍摄,在观察中尊重客观现实的具体情境和发展形态。例如,以“蹲点式”的拍摄模式,不偏不倚的对场景以及出场人物准确的把握与判断,而并非以人为技巧手段创造其引申意义。其次,“低介入”的参与观察允许创作者们对被摄对象采取主动介入的,启发式、选择性的采访。人为的刺激有时更能释放隐藏在人物表象下的自我感悟,及时的介入能直接真实地感受人物的第一反应。

3.2 有限度的旁白解说

事实上,纪录片难以做到对事件有闻必录,必然会受到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解说和旁白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去粗取精的综合概括下,协助纪录片以纪实的方式客观、真实呈现,并非将创作者的主观判断强加于观众。当然,前提是解说词不对画面所记录的内容进行主观评论,只是承担起解释和穿针引线的作用,努力保持相对的客观性。尽管这种纪录风格时常遭受争议,但却能体现创作者对客观事物更典型、更集中的选择与提炼。因此,在基于事实的基础上,观察式纪录片可以有限度地使用旁白解说使故事完整、表达深刻。

3.3 生活化的内容选择

在信息多元的当下,观察式纪录片的内容表达更多关注生活议题,以此实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观察式纪录片将镜头聚焦于身边随处可见的普通群众,通过平民化的视角与选材来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从而产生代入感和共鸣感。在这过程中,十分考验创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对人性微光的洞察。对生活这一主题有深刻意义的价值判断,并在创作手法与观众审美中寻求平衡点,观察式纪录片的创作者试图在习以为常甚至常被人们忽略的世间百态中探索人生哲理,展现人的存在感与真情,以此在视频大爆发时代赢得广大受众。

尽管如此,观察式纪录片依然具有真实性、不可预知性以及现实的隐喻性的特点。第一,观察式纪录片的拍摄接近于物体和事件的第一时间和空间,甚至与场景保持零距离,从而保证所获素材的真实性。第二,观察式纪录片的创作者不使用剧本,没有刻意的安排场景,往往是紧张地等待不寻常的事件发生,迅速作出判断及选择。第三,纪录片不仅需要在拍摄过程中保证素材的丰富性与暧昧性,更需要凸出纪录片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的隐喻性表达,给纪录片拓展出一个精神向度和意义空间。

4 结语

总体来说,技术发展、文化进步、社会变化都有可能催生纪录片发展的新样态。在中国互联网语境下的快速发展下,观察式纪录片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其始终拥有真实性、不可预知性以及现实的隐喻性的特点,且必须以旁观为主的拍摄模式进行;另一方面,在保证基本事实的前提下,有限度地采用的参与介入和旁白解说是对观察式纪录片的边界放宽。希望《三日为期》在寻求自身突围的同时,能给中国观察式纪录片的创作带来启发与思路。

注释

①李道明.台湾纪录片的美学问题初探[C]//王慰慈.台湾当代影像——从纪实到实验 1930-2003.台北市:同喜文化出版工作室,2007:73.

②纪录片《三日为期》8.8分收官播放破亿[N].网易娱乐,2018-04-19.

③郭静.西方纪实理念对中国纪录片创作影响之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④倪祥保.论观察性纪录片的当代发展[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1):96-99.

⑤吕新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M].北京:三联书店,2003.

⑥张同道,李劲颖,何艳,等.直接电影是纪录片最好的方式 阿尔伯特·梅索斯访谈[J].电影艺术,2008(3):127-131.

猜你喜欢

纪录片
ROUGH CUT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Simplicity Is More Worthy of Pursuit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聚焦《歌剧院》:新纪录片讲述大都会搬迁史
谈短时纪录片的创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