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对企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机制研究

2020-11-28王洪微

文存阅刊 2020年21期
关键词:企业

王洪微

摘要:为使帮扶工作落到实处、使困难员工感受到真情、使困难家庭感受到真爱,需要以过细的工作、倾情的服务、务实的作风赢得困难员工的理解和信任。履行维护服务基本职责,直接关系到工会组织在职工中的影响力、号召力。扎扎实实解决好困难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持续增强职工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

关键词:企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

工会组织作为联系员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员工利益的代表。企业工会需要从进一步发挥工会组织职能作用着手,围绕特困职工、困难职工生产和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及工会组织应采取的帮扶对策、建立完善帮扶体系等方面情况进行了探索研究,剖析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及有效对策。

一、企业困难职工形成原因

因患大病所致。部分职工自己或家人患大病,成为沉重的负担。尤其是遗属,收入低,患了大病就是雪上加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者在困难群体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并还处于恶性循环之中。

因子女上学所致。大学生的教育费用对于收入较低的困难职工(遗属)家庭来说,确实难以承担。一名大学生一年的费用需要数万元,对于他们来说负担太重。

因单职工收入低所致。在单职工家庭中,一个人收入有限,不仅要承担子女的抚养费,还要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生活上更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这也是导致困难职工贫困的原因。

二、企业困难职工思想状况

大部分困难职工思想较稳定。通过开展送温暖等活动各级工会组织积极主动为困难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走访困难职工,对困难职工进行帮扶,让困难职工感受到企业的关爱,使他们思想上较稳定。

部分困难职工自卑感、失落感较强。困难职工与普通人群相比,由于操作岗居多,收入较低还要支付巨额的医药费,物价上涨与工资收入不成正比使生活质量急剧下降,从而使困难职工的自卑感、失落感越来越强。

部分困难职工对未来生活忧心忡忡。现实中部分困难职工存在“四怕”心理:一怕因病不能上岗而失业,失去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二怕得病,无钱住院;三怕开学,孩子要交学杂费;四怕意外,无钱应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也令困难职工十分揪心。

困難职工(遗属)最关心的问题是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工资、奖金等福利待遇远远低于外埠,对困难职工(遗属)来说提高个人收入的愿望更加迫切。

三、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主要做法

一是排查摸底做到“清”。各类困难人员底数清、情况明是做好帮扶工作的基础。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严格按照困难认定程序,提交困难员工的申请材料及相关证明材料,确定帮扶对象。按照界定标准,做好细致分类,分级管理。

二是帮扶救助力求“实”。平常时间,采取领导包点、干部包户等方式,与困难群体结成帮扶对子,通过进户走访、电话了解、短信询问、邻居联系人通报等方式掌握帮扶对象的实际状况和亟待解决的困难,针对每个帮扶对象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随时解决出现的困难和实际难题。

三是扶贫帮困体现“真”。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救助活动,包括对困难群体进行入户慰问、陪他们拉家常、帮助孤寡老人收拾屋子、为家庭困难人员买米面油、对困难群体上学子女有辅导需求的进行辅导、发动志愿者为困难群体开展送温暖活动等。

四、结对帮扶工作的几点启示:

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必须始终坚持拥有一颗善心,情系困难群众,争做困难家庭的知心人。当困难家庭最需要帮助、最需要温暖的时候,如果企业所有领导干部挺身而出,付出辛劳,献出真情,帮他们一把,扶他们一下,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信任,就能赢得民心。

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必须始终坚持拥有一颗爱心,从小事儿做起,争做困难家庭的暖心人。在结对帮扶活动中,困难家庭其实是善良、纯朴、通情达理的,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愿望和要求并不高,主要是一些很具体很实在的生活方面的细节问题和眼前困难。

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必须始终坚持拥有一颗恒心,把困难家庭满意作为检验成效的唯一标准,争做困难家庭的贴心人。在活动中变节日慰问活动为经常性访贫问苦,与他们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沟通交流,千方百计为他们答疑解惑,排忧解难。

五、建立健全困难群体帮扶工作机制

建立困难帮扶专项工作机制。加强对困难帮扶工作的领导,应探索成立困难帮扶工作委员会,一方面推进困难帮扶工作开展,另一方面加强对各单位困难帮扶工作的评价。同时应加强与民政、新闻、教育等部门沟通,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

推行困难群体分级帮扶机制。系统分析困难群体信息,根据困难程度划分为三个级别,实行分级管理、区别帮扶、阶梯降级。在工作中,重点加大一级特困的帮扶力度,努力缓解二级特困群体困情,着力帮助三级特困群体解困。研究困难家庭“造血”机制。针对有就业需求的困难家庭,推动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借助劳务外包途径,将特困职工和遗属家庭适龄未就业子女,派遣到企业需要的岗位工作,解决就业难题。谋划资金筹集使用新机制。多方筹集资金,建立“爱心基金”,在现有帮扶救助的基础上,重点加大一级特困群体的帮扶力度,有效解决他们的特殊困难。

猜你喜欢

企业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认证组织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9长三角服务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企业100强
我心中的企业文化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