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2020-11-28涂静
摘要:在现代教育教学背景下,许多教师开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坚持创造性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的过程之中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目前,许多地方本科高校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将更多创造性的教学元素融入课堂环节,促使学生自由发挥和大胆实践。本文着眼于《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来进行分析,以地方本科高校音乐专业为依托,结合高校音乐史学科开展脉络以及规律来了解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进而实现对症下药,从整体上提升课程教学改革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转型背景;地方本科高校;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近年来,许多学界专家十分关注音乐史学科转型的研究及探讨,专家结合《中国音乐史》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站在不同的角度积极分析学科教育理念,在思维碰撞及交流的过程之中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教学思路。对于《中国音乐史》学科发展与改革来说,除了需要关注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及优化升级之外,还需要结合地方高校的发展现状,重新调整发展思路,确保教学改革工作的稳定落实。
二、转型背景下《中国音乐史》学科定位的问题
在长达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音乐史开始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并且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及完善。中国音乐史与文献、考古、文化遗存等各类资料存在明显的联系,如何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重新审视音乐学科定位,是每一个业内学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地方本科高校在开设《中国音乐史》课程的过程中,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了解该学科的建设新问题,积极建设转型背景下的学科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中国音乐史研究的针对性。
一直以来,业内学者在对中国音乐史进行分析及研究时,主要以史学理论研究为重点,结合中国的实质模型,以构建符合中国历史规律适应中国历史审美倾向的中国音乐史课程为目标。作为史学上的重要分支,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地位较高,大部分主要以摆脱西方治史理论框架为主,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彰显中国音乐史的价值以及魅力,进一步构建完善的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新体系。
在对《中国音乐史》学科定位问题进行分析时,大部分学者认为教学实践最为关键。教学实践工作需要实现与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方法的一致性和统一性,构建完善且科学的教育教学框架的体系,其中中国的音乐文化是研究重点。中国音乐文化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大部分的发展特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极为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立足于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论,构建具有一定音乐价值的中国音乐史理论体系,着眼于艺术传统的本身要求,充分体现学术观念以及深厚的中国音乐文化史理论研究课程体系,真正实现多个学科之间的有效联通和信息共享。
三、转型背景下《中国音乐史》学科视角的问题
中国音乐史在上个世纪80年代实现了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里程碑式的作品,在此之后,中国音乐通史、专门史、专题史、段代史的写作备受关注,大部分主要站在不同名家的视角来进行进一步的界定。许多的史学研究领域比较复杂,出现了诸多开一代之先河的作品,学术研究工作也产生着极为明显的变化,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史料研究越来越丰富,很多学者着眼于目前的音乐史发展现状,以塑造综合具象的史料观为重点,构建全面有序的史料体系,促进史学研究的多维度以及立体化发展。不可否认,史学研究的视角比较多元,研究者一方面需要关注研究理念的调整以及改革,另一方面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多维度分析史学研究的相关要求及策略,进而实现对症下药。
作为艺术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音乐史的内涵及价值更为复杂及多元,中国音乐史带有艺术、社会、历史及文化的多种特色。在转型时期,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工作比较复杂,研究者需要站在文学、历史、社会、音乐四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进一步的建立。对于《中国音乐史》学科视角研究工作来说,教学实践的改革最为重要,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课程评价体系的转变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学界开始以构建中国音乐文化史的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这一点要求教学实践工作不仅仅只针对于音乐史的声音和历史,还应该关注音乐文化与音乐社会有机体系之间的历史演变。对于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来说则需要以音乐背后的深层含义分析为着眼点,了解音乐历史的文化性。其中音乐史课程的教学评价改革工作也非常重要,只有摆脱传统单一的卷面考试形式以及机械的课程教学评价模式,积极引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才能够更好地凸显这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及价值。
四、转型背景下《中国音乐史》学科构建的问题
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音乐史》学科理论的研究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并且取得了许多的成就。但是对于理论研究工作比较复杂,仍然存在许多的矛盾及短板。比如大部分的理论研究仍然以现有的史料为依据,过于关注汉族音乐史本身的研究,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也集中于通识和断代史上,对专题史的研究较少,同时学术视野不够开阔。在构建学科的过程之中,首先需要了解学术视野的问题。中国音乐史研究必须要以学术事业的进一步拓展为核心,积极实现本体研究与个体研究之間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共识性和历史性的问题特色。
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跨界音乐文化族群的研究实现了快速发展,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着眼于中国音乐史的发展内涵,以促进地方本科高校的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为依据,积极调整管理理念和研究模式,充分彰显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价值以及社会意义,确保《中国音乐史》学科构建工作的稳定落实,为高校教学改革指明道路及方向。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来说,在改革中国音乐史的课程教学内容及模式之前,还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了解各个阶段中国音乐史的具体表现以及内涵价值,进而实现对症下药。
五、结语
转型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高校《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是一个系统,学科构建工作比较复杂,学者需要落实改革工作以及研究工作,找准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地方本科高校音乐专业为重要依托,更好地体现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娜妮, 晋桐. 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时代教育, 2016(23):66-66.
[2]黄卓. 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科技视界, 2016(17):136-136.
作者简介:
涂静(1984—),四川射洪人,本科,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