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图书管理工作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2020-11-28王国防
摘要:图书馆价值的实现以为社会提供公共性服务为前提,只有将为社会服务作为目的,图书馆的未来发展道路才能向正确的方向上迈进。随着经济发展和知识时代的来临,图书馆的形态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变,图书馆管理工作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应对这种改变与变化,需要做得一点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提升图书馆的公共服务水平,将“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理念,构建新型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意识,努力服务社会。基于上述研究,文章从当前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现状着手进行分析,针对性提出提高服务水平的建议和举措。
关键词:图书馆;公共服务水平;创新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时代的来临,广大民众对于阅读的需求越来越高涨,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作为公共阅读服务的提供者,要着力加强图书管理工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但是,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服务意识水平、图书管理工作方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目前图书馆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水平不高,无法满足读者对于阅读的需要。
一、当前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现状
1.图书馆办公经费投入不足
我国对图书馆的类型划分标准具有多维性,通常来讲,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三大支柱為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和科学图书馆。其中公共图书馆主要职能是为广大市民服务的图书馆,肩负着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责[1]。根据报告统计,截止到2017年,我国总计有公共图书馆3166个,其办公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办公经费来源的单一使得目前我国众多图书馆存在着办公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每年图书馆能够订入的刊物有限,图书资料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的日常开放以满足不同需求的读者的能力大大降低。从整体情况上来看,很多中小型图书馆能够用有限的办公经费购入一般大众所需求的图书资料,但是针对一些研究型的读者,则受限于资源的短缺,而无法提供精准专业的服务。久而久之,造成的一个局面就是图书馆的主要读者群体为消遣的老年读者,公共服务的水平有待提高。
2.公共服务半径不符合标准
为了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早在2011年原文化部就发布《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其中对县级别以上的图书馆的公共服务半径做出了明确的规范,从馆舍建筑、建筑功能布局、电子信息设备、人力资源、文献资源、服务效能、服务宣传等方面制定了标准。但是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这份《规范》在时至今日很多中小型图书馆也未能满足要求,在公共服务半径方面仍然达不到国家基本标准。以爱辉区图书馆举例,其总人口达到近20万人,但是辖区内只有一个公共图书馆,实际图书存储量只有6万余册。受限于财政经费的短板,图书馆在购入图书的时候,多从“量”上考虑,而很少顾及到“质”,客观上造成了一个藏书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公共服务水平较难提升。
3.公共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图书馆是一个开放的场所,图书馆工作人员每天要面对众多前来阅读的人民群众,需要自身树立公共服务意识来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但是从当前图书馆的整体公共服务意识来看,是有待提高的。究其原因,与图书馆在传统历史发展中与社会接触有限,逐渐封闭化有很大关系,这也就造成了图书馆自我封闭的服务模式。再加上很多中小型图书馆自身硬件设施条件不健全,藏书结构不合理,吸引不了读者前来阅读。恶性循环,图书馆也就不再会积极主动地创新公共服务方式。
二、加强公共图书馆管理,提升服务水平的措施
为真正发挥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的重要角色功能,需要公共图书馆树立公共文化服务意识,不断加强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水平,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更好地服务图书馆所辖范围的广大读者,满足其需求。
1.加大宣传引导,构建服务新体系
公共图书馆作为“智力仓库”,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学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由“小而全”向“小而特”过渡[2]。公共图书馆要摆正自身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认同感,加强宣传引导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通过积极的服务面貌树立图书馆在当地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口碑,从而争取财政支持。除此以外,图书馆还要积极拓展其他融资渠道,逐渐完善自身的藏书体系,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公共图书馆要立足自身条件,不封闭自身发展的道路,积极构建区域性图书馆服务体系。具体来讲,可以采用建立分级图书网点和联合其他图书馆两种方式。从建立分级图书网点层面来讲,主要是图书馆可以在辖区内开设图书馆分馆或者流动图书室,主要设置地点在乡镇农村、厂矿社区、部队等部门。将读者“走进来阅读”拓展为“走进来阅读”和“走出去让人阅读”相结合的服务方式,从而提升资源的利用率,通过中心的移动,来扩大服务的半径。从联合其他图书馆方式来讲,主要是联系当地或者临近的其他图书馆,比如高校图书馆、中小学图书室、社区图书馆等,将“一人烧火”转变为“众人拾柴”,构建多点全面的图书馆区域服务体系,打破“小而全”的局面,有效实施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从而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2.延伸服务范围,积极主动服务社会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是“阵地战”的方式,提供的是“阵地服务”,这种服务方式的前提是公共图书馆自身要具备强大的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丰富的图书存储量,由此才能够持续发展。但是目前众多中小型公共图书馆是满足不了上述要求的,造成的结果就是公共服务半径过小。为了更好地延伸服务反诬,要求公共图书馆吸取市场化的做法,大胆地改变传统坐等人来的服务方式,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3]。例如,公共图书馆可以邀请厂矿、机关、学校、部队等单位读者到图书馆中参观,并记录下不同单位读者的喜好,并在日后主动配送图书资料到各个单位,这样,就大大延伸了服务范围。此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公共图书馆还要关注社会福利院、农村书屋、失学儿童等特殊群体的需要,积极主动的送书上门,以保证每一位中国公民都能够享有阅读的权利。
3.营造良好环境,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
公共图书馆要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最重要的是保障基础性工作的扎实。这就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通过人员服务意识和水平的提高以及良好的环境来做好本职工作,从而增强内在的吸引力。首先,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完整的知识结构,具备扎实的文献学、图书馆学等基本知识,掌握文献资源信息管理、文献资源建设、文献信息服务等基本技能。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具备对于信息的敏锐意识和信息加工能力。为了达到上述要求,需要图书馆工作者要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主动接受各个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熟练应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与网络进行图书情报的信息搜集与整理,以此才能专业化的开展工作。其次,在上述条件基础上,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公关交际能力,切实做好读者与信息资源之间组织者和传播者的角色。除此之外,图书馆工作者还要努力为读者提供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面积较大的厅室作为阅读室,并要保证环境的干净卫生,并通过空气净化设备、通风设备等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如果条件有限,也要合理的进行布置,研究读者的阅读心理,为其布置一个良好的阅读空间。
综上所述,在国家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一环,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不可解决的。这要求公共图书馆要努力从管理上着手,改变当前呆滞的工作局面,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意识和公共服务技能,踏实钻研本职工作,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以真正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晓蕾. 迈向服务均等化的公共图书馆管理重构[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 10(5):151-152.
[2]李红艳. 简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下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J]. 青年时代, 2018, 23(22):286-287.
[3]梁芊. 公共图书馆图书管理服务措施探讨[J]. 中文信息, 2018, 25(9):44.
作者简介:
王国防(1980—),男,山东潍坊人,潍坊市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