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边缘区规划实践探索

2020-11-28徐鹏飞刘星

小城镇建设 2020年8期
关键词:规划策略东海县

徐鹏飞 刘星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摊大饼”式粗放的建设模式使得城市向外围无序蔓延,形成了存在诸多问题的城市边缘区,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蔓藤城市”理念作为一种创新型、有机生长的规划理论,适合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建设。本文在“蔓藤城市”理念指导下编制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城南片区的概念规划,同时对编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再思考,以期为其他类似地区的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蔓藤城市”;城市边缘区;规划策略;东海县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8.010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章编号:1009-1483(2020)08-0068-06 文献标识码:A

Practical Exploration on Urban Fringe Planning: Taking the Conceptual Planning of Donghai County Southen Area as an Example

XU Pengfei, LIU Xing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extensive construction mode ofspreading pancake makes the city expand out of order, forming the urban fringe area with many problems,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s an innovative and organic growth planning theory, the concept of vine city is suitable for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urban fring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vine city, this paper formulates the conceptual planning of Donghai County southen area, and rethinks the problems in the compilatio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lanning in other similar areas.

[Keywords] vine city; urban fringe; planning strategy; Donghai County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中后期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期,尤其是“十五”计划提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二十多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我国规模城市总数达到世界首位,城镇人口数量已占据总人口数的60%[1]。我国城镇扩张大多采用传统“摊大饼”式粗放模式,使得城镇过度扩张,城市空间形态逐渐失控。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多年所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已越来越突出,例如建设用地利用低效、公共服务设施失衡、道路交通拥堵、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等,这些问题在城市边缘区尤为明显。本文在“蔓藤城市”理念指导下,以东海县城南片区的概念规划为例,通过制定六项策略,并对规划实际编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总结,以期为其他类似地区的规划提供借鉴。

1“城市边缘区”相关研究

城市边缘区是基于城市扩张过程所形成的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具有特殊的社会、经济、人口等要素特征的融合渐变的区域,兼有城市和鄉村两方面的特征,其概念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哈伯特·路易提出[2],又被称为城乡边缘带或城乡结合部。

1.1国内外理论研究

国外城市边缘区的研究开展较早,从杜能农业圈学说、霍华德田园城市一直到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等,都涉及到边缘区的内容。但是国外学术界普遍认为,城市边缘区得到重视开始于二战后的城市郊区化。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国外城市边缘区的研究经历了从欧美发达国家卫星城问题到发展中国家如何缩小城乡差距的研究。总的来讲虽然各阶段、各时期的特点不同,但是研究的重点侧重于卫星城市边缘区的建设研究[3]。

我国对城市边缘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学者们的研究角度众多,主要有城市边缘区发展机制和模式研究、城市边缘区规划编制研究、卫星城市边缘区研究、城市边缘区城市化研究,以及边缘区人居环境研究等。我国城市边缘区的研究起步虽晚但方兴未艾,研究的方向和内容较多且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处在城市扩张前沿位置的边缘区越来越被重视[3]。

由于我国城市地域结构划分标准较多,同时研究角度也有不同,进而学术界对“城市边缘区”概念有多种看法:(1)空间层面,一般指城市建成区外围地带;(2)行政层面,一般指城区与郊区接触地带;(3)社会经济层面,一般指城市社会、经济和乡村社会、经济的结合部;(4)景观层面,一般指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交错地带;(5)城市影响力层面,一般指城镇化侵入地带[2]。鉴于目前城市边缘区的描述和界定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本文城市边缘区侧重指紧靠城区的地域实体,其一般位于城镇建成区的外围地带,是城镇空间与乡村交错的区域。

1.2我国城市边缘区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快速城镇化使得城市中心区的空间和功能不断向外扩张,城市空间范围逐年增大,城市边缘区持续向外扩张。同时城市边缘区的扩张速度与城镇化速度成正比,随着城镇扩张速度持续加快,使得边缘区的扩张速度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4]。

城市粗放型的扩张模式使得城市外围的耕地、村庄等被大量占用,城鄉二元结构被打破,在生态、用地和配套等方面,城市边缘区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5]:(1)随着城乡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农业和生态用地的大量流失,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环境逐年变差;(2)由于缺乏有效的管控,城市边缘区城镇和乡村的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格局混乱,同时土地利用效率较低;(3)城市边缘区城镇或乡村的职能仍基本停留在服务满足中心城区的发展需求,在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方面仍很大程度依靠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也不完善;(4)城市扩张过程中部分村庄直接被纳入城市范围内,建设的滞后和管理的缺失导致这些村庄逐渐形成生活水平低、环境脏乱差的“城中村”。

1.3城市边缘区规划研究

国内城市边缘区的研究内容和方向较多,考虑到近年来我国城镇规模快速增长、城市边缘区发展不合理和生态破坏严重的问题,目前我国在城市边缘区规划的方向主要是基于生态理念下的规划研究。2008年的杭州生态带规划综合考虑了生态功能区划、城乡居民点布局、乡镇工业整合、城乡交通、基本农田保护、水源和湿地保护及生物多样性等问题,是较为全面的城市边缘区规划的实践[6]。孔孝云等在德州南部片区的规划,充分考虑城市边缘区的景观环境打造、生态格局构建等方面,充分发挥生态综合效益,协调城镇建设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7]。张有才等在洛阳环龙门山生态保护与利用规划中,通过生态敏感性评价、生态旅游适宜度分析等研究,划定生态调控单元,确定规划方案[8]。

1.4小结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文明扩张的承载地,它的建设和发展是促进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难点所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合理解决城市边缘区存在的问题,既能避免城市无限制蔓延,同时可以促进边缘区的乡镇、村庄合理健康发展,保障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顺利推进。

2“蔓藤城市”:一种有机生长规划模式

2.1“蔓藤城市”概述

“蔓藤城市”的理念是由崔愷院士在贵州万峰林新区规划项目中首次提出,“蔓藤城市”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和田园环境为目的的有机生长规划模式[9]。

“蔓藤城市”实践中城市平面形态上采用组团式的规划布局,每个组团的规划尊重现状、因地制宜,都是在现状村落的基础上向外生长,各个功能组团犹如“叶片”一样挂在“藤蔓”似的道路上,组团外围保留现状大量的农田,城市与农田和谐共生。“蔓藤城市”城镇的形态特征和肌理细致地反映出地形构造和社区组织特征,是一种新型的、有机的田园城市规划模式[10](见图1)。

“蔓藤城市”理念涵盖了以下思路:(1)生态优先。“蔓藤城市”的规划结构与传统规划的几何和轴线空间截然不同,更多的是基于对自然的尊重,优先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合理规划道路、功能等,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2)自由路网。“蔓藤城市”的道路摒弃传统横平竖直的模式,采用自由布局的形式,依山就势、路随山,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3)组团布局。依据现状因素划定功能组团,田园作为城市基底,蔓藤上的“叶片”(城市组团)一一镶嵌其中,形成一种组团式的规划结构。(4)功能混合。城市中每一个“叶片”组团,都具有相对独立完整的功能,各成系统、相对独立,能够基本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5)开发模式。组团内部采用小尺度、底层高、高密度的渐进式开发模式,节约了土地资源,创造了宜人的空间尺度关系。(6)文化传承。基于村庄生长的“叶片”组团,开发建设能够延续原有村庄肌理和布局意象,留得住“乡愁”[11]。

2.2推行“蔓藤城市”的意义

“蔓藤城市”注重保护自然和田园环境,绿色发展的理念与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相契合。其次,我国的规划一直以来都是自上而下的模式,缺少反馈、调解、纠错的机会,“蔓藤城市”有机生长、生态优先的天然属性,区别于传统土地开发和城镇建设模式,组团循序渐进的开发模式能够规避先期组团建设产生的问题,有效地保障后续组团健康合理地开发。“蔓藤城市”理念也为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了一种规划探索,它适用于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建设,同时能够对边缘区大量的小城镇、乡村等的建设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实现就地城镇化方面意义重大[9]。

3“蔓藤城市”指导下东海县城南片区规划实践

东海县隶属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素有世界水晶之都、中国温泉之乡之称。近年来东海县城城镇化发展快速,中心城区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扩张,呈现无序蔓延的态势,侵占了大量农业和生态空间,城区范围急剧扩大。城南片区位于东海县中心城区南部,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规划用地29平方公里。陇海铁路和连徐高铁将其与主城区分割,两区交通联系不便。片区内用地主要为工业、仓储、村庄和农业用地等,其中农业用地面积超过了40%,片区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备,对中心城区依赖程度较大,生态环境一般(见图2)。

本次概念规划按照自下而上的原则,开展了多次深入细致的现状调研,尊重当地生态、交通、文化等,在“蔓藤城市”理念指导下提出了适合城南片区的六项规划策略,探索了以“蔓藤城市”理念指导下城市边缘区有机生长的新思路。

(1)生态优先,“产城人景”和谐共融。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梳理现状的“水、田、林”等自然生态条件基础上,确定重要的生态空间,保护农田、水体和植被等生态资源,形成城南片区的生态网络基底,限制功能片区的蔓延扩张。同时结合生态廊道体系的构建,将大片绿色生态景观引入城市组团内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与生态田园的相互交融,形成“产城人景”和谐共融的新型城镇示范区(见图3)。

(2)组团布局,因地制宜尊重现状。规划对现状建设用地及村庄情况深入研究和考察,考虑片区远期发展需求及开发建设成本等因素,在生态网络基底的基础上,采用“组团式”的空间布局模式。各个组团的规模基本上是在现有建成区或现状乡镇、村庄范围的基础上向外扩张边界,最大程度地尊重现状的建设条件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推进就地城镇化,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复合功能,分组配套激发活力。城南片区规划新城核心区、硅产业工业区、创意产业区、倉储物流区和发展备用区五个功能组团,在片区层面各组团主体功能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形成以核心区为引领,多区联动、互相依托的城市功能体系。同时各组团本身是相对独立的,功能是混合的,各自具有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体系,能够为工作和居住分异的居民提供了就地工作的机会,减少居民往返于各个功能分区的时间和精力(见图4)。

(4)慢行交通,绿色步行体验主导。功能混合、配套完善的组团降低了居民对机动交通的依赖和远程活动的必要,居民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和工作需求,在步行或骑行范围内均能得到满足。组团内部道路规划倡导绿色理念,采用“小街区、密路网”的规划模式,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注重居民慢行出行的体验,打造适宜慢行的开放性街区空间,重建街道的活力。

(5)有机生长,以点带面渐进开发。城南片区贯彻“蔓藤城市”有机生长的理念,开发建设以组团为单位,组团根据政策或市场经济的引导设置若干启动项目,带动组团的开发建设,一个组团成熟之后再开发另一个组团。片区优先启动以高铁站为增长极的新城核心区,通过高铁站的吸引力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快速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城南片区的开发建设(见图5)。

(6)田园城镇,延续生态农业景观。在绿化景观方面贯彻“蔓藤城市”的“农田即景观”理念,城南片区各叶片组团外围根据现状,保留大量的农田,作为城市景观的“基底”,营造田园式的城镇形态。同时制定“农业+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大力开展农业旅游、耕种采摘、休闲观光等活动,宣传传统农业文化,提升农业景观品质,打造农田景观、农事体验、科普教育、农产品交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农业公园。

东海县城南片区规划通过对“蔓藤城市”内涵的落实,规划方案因地制宜,尊重了现状生态要素,营造了自然和城市和谐共处的空间格局,与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高度契合。同时规划充分尊重现状乡镇、村庄的格局、形态和文化,在原有建设空间的基础上根据发展需求向外有序生长,培育新的城市功能,原有的乡镇村庄聚落空间逐渐形成“蔓藤城市”的“叶子组团”,促进就地城镇化的实现[9]。

4规划后再思考

当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蔓藤城市”理念的应用比较广泛,小城镇、城市边缘区、超大城市疏解和城市双修规划等均可试用[7]。但是“蔓藤城市”理念的实践目前仍在探索阶段,结合东海县城南片区的实践规划项目来看,有机生长、生态优先的“创新型”理念通过设计师的积极宣讲,地方政府逐步认可,但是在方案编制、开发建设及后期管控上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并非一帆风顺,需要我们在后续的工作中对其加强思考、补充完善,促进“蔓藤城市”的“落地开花”。

(1)宣传先进规划理念。现阶段“蔓藤城市”的理念推广阻力较大,但其技术并不困难,关键是政府、开发商,还有建筑师、规划师的态度和立场,尤其是政府和民众对“蔓藤城市”的理念和城市形态接受比较难[9]。在城镇化建设的转折点上,需要积极宣传引导,突破惯性思维。

(2)突破土地财政阻力。我国部分地方政府长期以来依靠土地财政保证政府财政税收的充盈,“蔓藤城市”坚持生态优先的策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田园环境,城市和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组团式功能片区“散落”在广阔的生态空间,看似“不经济”的布局模式浪费了大量的建设用地。该理念下的城市规划与传统的土地财政冲突明显,“蔓藤城市”理念的进一步推广,必须突破不可持续性土地财政的阻力。

(3)转变传统开发模式。“蔓藤城市”的建设应考虑开发时序性,有计划地将近期建设项目集中于一个组团,“建成一团,再考虑下一团”“发展一片、成熟一片、带动一片”。切莫规定今年建多少个,明年建多少个,应循序渐进依次开发[13]。同时“蔓藤城市”的规划不能搞成一场“形象运动”,充当地方政府对外宣传的“假名片”。

(4)建立问题反馈机制。“蔓藤城市”通过渐进式的开发,能够总结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组团中出现的问题,对后续的功能组团开发进行引导,弹性的开发模式提供了“试错、纠错、完善”的机会。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前期“叶片”组团的建设,及时吸取经验教训,保障其他组团的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5结语

随着快速城镇化的推进,城市边缘区扩张蔓延且问题显著,“蔓藤城市”作为一种新提出的规划理念,不仅仅是一种平面布局形式,它丰富的内涵能够解决城市发展的可持续问题,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保护和发展边缘区的乡镇或村庄,推动城市建设往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但是实践中“蔓藤城市”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加大理念宣传、突破传统思维并完善开发反馈机制,给地方政府和投资方树立信心,希望“蔓藤城市”的理念不只是设计师的“独舞”,能够被更多人所接受,能够在更多的规划中得到推广和落实。

参考文献:

[1]康克佳.创新治理体系或提供城市发展“秘方”[N].中国城市报,2020-01-13(21).

[2]周捷.大城市边缘区理论及对策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3]王宏.城市边缘区发展模式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2.

[4]柏铭泽.蔓藤城市概念指导下城市边缘区城镇设计方法[D].北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18.

[5]海贝贝.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边缘区聚落空间演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6]王纪武,李王鸣.基于生态安全的城市生态功能区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2009,33(3):25-31.

[7]孔孝云,刘小钊.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边缘区规划实践——以德州市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3:1-9.

[8]张有才,李矿辉.基于生态低碳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边缘区规划研究[J].华中建筑,2015(8)127-131.

[9]崔愷.“蔓藤城市”——一种有机生长的规划[J].城市环境设计,2017(3):305-311.

[10]崔愷,康凯,王庆国,等.贵州省万峰林现代服务业开发区规划设计[J].城市环境设计,2016(2):14-19.

[11]刘月月.蔓藤城市——崔愷的跨界实践[N].中国建设报, 2017-01-18(5).

[12]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东海县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Z],2012.

[13]张立涛.探索以“蔓藤城市”理念为指引的规划新思路——以延安新区冰雪小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7,35(6):83-87.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7.06.020.

猜你喜欢

规划策略东海县
东海县乡村旅游与地方特色产业融合研究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推广应用
浅谈东海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新形势下我国民间投资的发展困境及规划
东海县中粳稻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研究概述
文化导向下的城镇特色规划策略研究
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平衡探析
关于如何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桂林乡村旅游地户外广告的空间规划研究
城市新区滨水空间规划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