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贵潘”家族传奇

2020-11-28

文萃报·周二版 2020年42期
关键词:苏州家族

今人对苏州“贵潘”家族的了解,恐怕最多的还是潘达于女士护鼎、捐鼎的传奇故事。潘家祖传的大盂鼎和大克鼎作为国之重器已经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2002年被列入64件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事实上,这两件宝鼎只是潘氏藏品之部分,潘氏捐献的其他青铜器和珍稀古籍、书画精品还有很多。

“贵潘”由来

苏州民间素有“贵潘”与“富潘”之称,“贵潘”以科甲兴盛闻名于世,即潘世恩家族,共出了9名进士(其中一名状元,两名探花),36名举人,21名贡生,142名秀才。李鸿章曾为潘家题匾:“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时人赞誉“吴中言科第人文之盛者,必以潘氏为称首”,“贵潘”之名由此而来。

潘氏在苏州之所以享有很高的社会声望,不仅仅是因为其令人欣羡的功名、官运与财富,还与其孜孜为善的社会公益活动有关。

潘氏家族的第一位进士潘奕隽还没有来得及享受金榜题名的喜悦,就因为引见时传呼迟误,名次由前十名降为倒数第二名,从而知道了仕途“金阶步滑”的凶险,这让他对仕途失去激情,曾绘《归帆图》以明志。潘奕隽、潘奕藻、潘奕基三兄弟分别住在苏州临顿路的两侧,过着读书写字、艺花种竹、煮茗谈心的逍遥生活。潘奕隽的长子潘世璜,虽然探花及第,但不到40岁就归里,终身侍奉父亲,以孝行著称。潘世璜的长子潘遵祁,中进士后“淡于仕进,即有归隐之志”,随后乞假归里,并刻印“四十归田”,在苏州紫阳书院主讲20余年,育才无数,热衷于慈善事业,以范氏義庄为表率,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创立松鳞义庄与丰豫义庄。潘家人在朝堂为君分忧,在江湖为民解难,维护社会稳定,以义庄为抓手,实现他们的慈善思想,以期“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护鼎捐鼎,化私为公

潘氏家族中,潘祖荫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成为晚清金石鉴藏与公羊学的积极倡导者,影响了一代学风。特别是潘祖荫一生嗜好古籍善本、金石鼎彝的搜集与研究,集官员与学者于一身。他所庋藏的大克鼎、大盂鼎,与中国台湾的毛公鼎并称中国三大鼎。大盂鼎是陕甘总督左宗棠所赠,回报当年潘祖荫向咸丰皇帝保下他的恩情。潘祖荫上疏中“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之语,使左宗棠名满天下,之后步步高升,成为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齐名的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苏州城遭到日机轰炸。守护祖上珍藏的潘达于清醒地认识到战争是长期的,遂与姐夫潘承厚(博山)商量后,决定将青铜器、书画等安放在老宅中。在夜色的掩护下,家里的木匠搬开地面方砖,掘了一个大坑,先放入大木箱,再把大盂鼎、大克鼎对角放进箱子,空当里塞进一些小件青铜器及金银物件,随后盖好箱盖平整泥土,按原样铺好方砖,不留一丝痕迹。为了让木匠严守秘密,潘达于向他们承诺:“潘家养你们一生一世。”

苏州沦陷之后,日寇直奔潘家大宅,威逼他们交出文物,但潘达于巧妙周旋,反复表示没有东西,死死守住国家宝藏。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潘达于致函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窃念盂克两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得所,克保永久。诚愿将两大鼎呈献大部……俾全国性之文物得于全国重要区域内,供广大观众之观瞻及研究。”时任部长沈雁冰签署褒奖状:“潘达于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为祖国历史名器,六十年来迭经兵火,保存无恙,今举以捐献政府,公诸人民,其爱护民族文化遗产及发扬新爱国主义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扬。”两只国鼎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大盂鼎成为新落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珍宝。

(摘自《文汇读书报》 沈慧瑛/文)

猜你喜欢

苏州家族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皿字家族
有味道的苏州云
乐器家族
走进植物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苏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