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广播电视作品传播力的“三个维度”

2020-11-28任汪澎

新闻爱好者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三个维度高度深度

任汪澎

【摘要】新形势下,怎样提高广播电视作品传播力,打通“最后一公里”的传播,使其真正入耳、入脑、入心,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作者结合实例,从“温度、深度、高度”三个维度出发,深入浅出地论述了提高广播电视作品传播力的路径和方法,希望对同行的创作实践有所启发。

【关键词】温度;深度;高度

党的十九大要求:“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领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四力”当中,传播力居于首位,是主流媒体新闻舆论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建构的前提和基础。关于“传播力”,国内新闻界最先提出这一概念并对之进行界定的是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他认为:“传播力是媒介传播力的简称,指媒介的实力及其搜集信息、报道新闻、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能力。”[1]此后,又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传播力给出界定。2018年,南京大学丁柏铨教授对传播力给出了最新诠释,他认为:“传播力,表现为新闻信息及观点能顺利传抵受众,实现传播有效覆盖的一种能力。”[2]

广播电视作为传统主流媒体,是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的主力军和主阵地,提高广播电视作品传播力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的重要论述具有重要意义。如今,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单一垂直传播的模式,对传统媒体提高传播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怎样让我们的作品完成“最后一公里”的传播,使广播电视作品真正入耳、入心、入脑,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多年的创新实践中,笔者体会到,提高广播电视作品的温度、深度、高度等“三个维度”,有助于提高传播力。

一、第一维度:温度

有温度的广播电视节目是提高传播力的有效途径。节目有温度,传播才有广度。温度是一种体感,受众会很自然地去感受节目的冷热程度。这就需要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潜下心来体悟受众心理,贴近他们的心理需求并与之产生共情,用平民化的视角、真情平实的语言做暖心暖情的节目。

有温度的广播节目在无形中就会给人带来感动。笔者参与创作的广播剧、荣获中国广播文艺一等奖的《争画》就是这样的作品。该剧的创作初衷是做一部暖暖的伟人剧。故事是这样的,20世纪50年代初,86岁的老画家齐白石为毛主席篆刻一对印章。送印章时,齐白石随手拿了一张废弃的画当作包装纸包着送给了主席。不久齐白石和郭沫若一起到中南海毛主席的家中做客,发现这幅画全绫装裱起来,毛主席和郭沫若纷纷赞扬这幅画的精妙,齐白石为此很是愧疚和不安,表示要再画一幅送给主席。故事围绕这幅画展开。

有关伟人题材的作品很多。开国领袖毛主席胸中自有万千丘壑,他一生的丰功伟绩,他的政治军事思想有专业的研究者为之著书立说,广播文艺作品要想做好,最好另辟蹊径。一部25分钟的短剧容量非常有限,“弱水三千,取一瓢饮”。我们截取毛主席和诗人、画家之间交往的一个生活片段,展现毛主席的胸襟,表现他风趣的性格和平易近人的作风,从侧面展现了毛主席温情温馨的生活化的一面。

首先,用生活细节表现伟人的真情。剧中三次出现毛主席安排家宴的桥段。剧一开场,主席跟秘书田家英说:快去通知伙房,多加几个菜,别忘了茅台酒。等到齐白石、郭沫若一到,主席又吩咐田家英:“齐老是湖南老乡,一定要有红烧肉。”剧的结尾,主席说:“有画有诗,不可无酒。”全剧在李讷“吃红烧肉啦”的欢快叫声中结束,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听众通过听觉感受到了伟人生活化的一面。

其次,用十岁的李讷贯穿全剧,拉近伟人与听众的距离。从孩子的视角看待成人世界,显得鲜活灵动。评价齐白石的画,李讷说:“齐爷爷画的虾,活灵活现,能从画上蹦下来呢。”用孩子的语言,表达大人的心情。剧的开头,李讷说:“爸爸,你今天这么高兴,来的是什么客人哪?”表现出主席愉悦的心情。当一幅废掉的画被主席装裱收藏时,齐白石深感惭愧也觉得失敬与不安,这时又是李讷出来说:“爸爸,你看,齐爷爷急得头上直冒汗呢!”孩子的话一出,缓和了气氛,化解了尴尬,天真、有趣、真实。原本是成年人的故事,全剧围绕齐白石老人的画展开,但十岁孩子贯穿剧的始终,整个剧的基调显得轻松、有朝气、有活力,少了些严肃,多了些人情味和烟火气。

再次,用“李得胜”的化名引出主席的战略高度。由“画中李子树长得很茂盛”带出毛主席的化名“李得胜”,从而引出一段战争年代的故事。1947年,胡宗南带领20万大军进攻延安,想一举剿灭共产党。主席胸中自有百万雄兵。为了保存军事力量,主动撤离延安,离开者,得胜也。主席取其谐音,化名李得胜。坚持不过黄河,在陕北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活活拖垮胡宗南的20万大军。再后来,李得胜果然取得解放全中国的胜利,由此可见主席的军事战略高度。

最后,体现一代伟人的文化情怀。主席一生与书为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气势磅礴、意境深远、胸懷广阔,常常与文人有唱和。齐白石请主席在画上题字,主席欣然应允,借用苏东坡的名句“我书意造本无法”,改动两字“丹青意造本无法”。郭沫若也借用陆游的诗“此老胸中常有诗”,改动两字“画圣胸中常有诗”。两句诗句对仗工整,大有意趣,用来称赞齐老的画,再恰当不过。一幅废画,经主席、诗人双双题字相赠,成为瑰宝。齐白石说:终生难求,我一定好好珍藏。该剧真实地反映了毛主席和诗人郭沫若、画家齐白石之间的生活画面,生动有趣,一经播出,即受到听众广泛好评。

二、第二维度:深度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受众的欣赏能力、判别能力、审美意趣不断升级。传统的泛化传播、宏大的叙事框架已经满足不了文化素养越来越高的用户需求。有深度的节目有回味、耐咀嚼,既是受众的文化需求,也是对受众的尊重,它们让受众有认同感,能引发思考,有厚度和张力。都说“内容为王”,或许还可以说有深度的内容才是王道。

笔者参与创作的获奖文艺作品《照亮人生的那盏灯——我们的故事与巴金》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炼主题深度内涵的过程。作为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巴金有着巨大的文学成就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从1929年出版的成名作《灭亡》开始,巴金先后发表了《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抗战中,他又创作了《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作品。他历任《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等刊物的主编。用短短20分钟的节目表现巴金的文学成就,还要有新意、有深度,并非易事。我们通过梳理素材,决定向深度挖掘,层层递进、使内涵不断加深,将作品的立意最终落到巴金的人格和讲真话的勇气上面。

节目采用串珠式结构,用一个妈妈和孩子的对话串联全剧。孩子问:“妈妈,你说过谎话吗?”妈妈由此开始思考,用三个问题串起了全文。三个问题自然形成有着内在逻辑的三个片头,而随着片头中提出的问题层层递进,节目主题也渐渐被提炼出来。

片头1:在一个离文学越来越远的年代,与巴金素昧平生的普通读者,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关注巴金?

片头2:一位一生都在追求光明和进步的人,一位坚持讲真话的作家,他的作品影响了我们什么?他的人品告诉了我们什么?

片头3:巴金用讲真话伴随中国走过20世纪的后20年。一次次不留情面的心灵考问,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为什么要写下这些吃力不讨好的文字?

巴金于1978年底开始《随想录》的写作时已经快八十岁了。从衰老到病残到两手不听使唤,老人在8年的写作中经历了许多困难,一共写下了42万字,150篇随想。有人劝巴金,别写这些吃力不讨好的文章。他回应:“人只有讲真话,才能够认真地活下去。”巴金以敏锐的思想认识到谎言的巨大危害,他用一部《随想录》向读者掏出了自己的心,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用讲真话的形式呼吁一个实事求是的社会,其中所显露的人格和讲真话的勇气深深地影响了读者。一个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不断考问的自我和随想赢得了大家的共鸣。他的《随想录》获得国内国际很多赞誉。2003年,文坛喜庆巴金百岁华诞,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光荣称号。整档节目,不停地提炼主题,是一个持续提升和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主体和客体不断交流的过程;是提高深度,引发听众深刻思考的过程。最终作品破茧成蝶,将一个用思想告诉我们真理的世纪老人呈现给了听众。

三、第三维度:高度

节目高度决定传播的广度和厚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古老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总量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正在全面进入小康社会。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消费的逐年增加,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甚至还有很多人通过不断培养自己的爱好,直接参与文化创造。广播电视工作者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打造反映时代进步要求的广播电视文艺作品,通过风格多元、品味多样的经典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2018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一档大型文化传播类节目《经典咏流传》,这是一档将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用流行音乐的形式咏唱古典诗词的节目。节目的内核是中华灿烂文化中有着几千年历史承载的瑰宝——诗、词、歌、赋。然而,灿烂的文化就在那里,做出有高度的节目,才能有效传播,让受众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

《经典咏流传》第一季有一首《苔》,是支教老师梁俊和贵州山里的孩子一起演出的节目。2013年,梁俊带着新婚的妻子来到条件艰苦的贵州省乌蒙山支教。日常的教学之外,梁俊教孩子们背诵古诗词,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两年时间里,他教会孩子背诵100多首古诗词。为了激发山里孩子的学习兴趣,他尝试弹着吉他为50多首古诗谱曲成歌,带着孩子们吟唱,《苔》就是其中一首。清代诗人袁枚的诗《苔》是一首人生励志的小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花微小似米,又在阳光不能照到的地方,丝毫不引人注目,然而,它那么执着,要像牡丹一样,认真地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这个世界。梁俊老师激励山区的孩子们学习《苔》的精神,像牡丹一样绽放。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意义,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可待开发的层次。我们看到梁俊老师的温暖,他愿意用一己之力温暖大山里的孩子们,他在教孩子们去寻找自己生命的价值。当贵州大山里的孩子穿着他们的民族服装,手拉手登上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镜头里的孩子眼眸清澈。当他们用至纯的心灵、至美的歌声唱出自己时,台下的观众和评委,连同电视机前的我们被深深打动,全网播放量突破6000万。贵州大山里的孩子们,像一朵朵的苔花,绽放在央视的舞台。

在2019年《经典咏流传》第二季中,李白的诗《行路难》的演唱者叫冯满天,他的爱好很特别——声音收集。他喜欢收集各种美好的声音,或是一面银锣的敲击声,或是一串古铜铃声音,或是一把阮的弹奏声。他把这些美妙的声音收集起来并记录下来,同时他也制造妙音。冯满天特别希望做出声音沉静、高广的阮。为了使自己做的阮能够得到“心向往之”的声音,冯满天找到明代为皇家做琴的朱弦的传人,磨金成粉,溶金粉于水,上千根丝线,每一根蘸上金粉,再捻丝成弦,用这种弦做成的阮,阮声沉静、高古。主持人撒贝宁要冯满天“和诗以阮”,冯满天就用自己心爱的阮弹奏,吟唱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绝句》,阮声清朗,沁人心脾。吟唱时人阮合一,观众和冯满天一起沉迷陶醉。多么高级的娱乐!

一颗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经典咏流传》用一个个鲜活的经历故事,反映社会进步,使受众感受社会变化带给我们精神的丰富,看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幸福感的飙升,看到改革开放40多年的成就。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我们还看到科技工作者的奋斗和创造。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也出现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他們用中、英、德、法、俄五种语言演唱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艺术团的成员平均年龄73.9岁,他们当中有新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国产大飞机C919专家组成员程不时;有改革开放后第一对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回国报效祖国的夫妇刘西拉、陈陈,还有参与世界最大能源输出港秦皇岛煤港等众多港口设计工作的付维国。他们干着感天动地的事,做着隐姓埋名的人。清华大学有这样一句话: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他们做到了。古稀之年的他们换了另外一种人生“打开方式”:讴歌祖国、讴歌祖国的历史、讴歌祖国的文化。网友纷纷评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愿我们的祖国“更上一层楼”。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老一代知识分子报效祖国的理想,他们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表率。由他们演绎经典,就能给观众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

四、结语

一档优秀的节目,不仅要引发观众的思考,还应给受众带来激励和希望。这就要求我们在节目策划、生产、传播过程中带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人文关怀意识,盘活节目内容资源,拓展文化内涵,在节目中释放温情,表现温馨,呈现温度;挖掘节目思想深度,尊重受众感受;同时,也要尊重受众智商,不人为设置高度,让受众在观看、收听节目的同时体悟高度。站在时代的前沿,广电从业者理应成为时代的先觉者和先行者,从不同维度打造更多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广播电视文艺作品,反映时代进步,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丁柏铨.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J].新闻爱好者,2018(1).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台)

编校:王 谦

猜你喜欢

三个维度高度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的三个维度
把握“两学一做”三个维度 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动吸引力
蹦床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的思考
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探析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应把握好“三个维度”
谈评课的“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