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经》新识及其生态文明启示

2020-11-28钟茂初

团结 2020年4期
关键词:道德经含义万物

2019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我的《<道德经>新识及其生态文明启示》一书。在这部书里,我将《道德经》定位为“一部以‘道法自然为公理性假设且具有严密逻辑的哲学著作”,从这一视角出发,力图克服古今注家对其逻辑性认知的缺失,对《道德经》进行了全新释译,并阐述了《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及其对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示。

全书剖析了《道德经》哲学的核心阐述。其一,什么是“道”?“道”是宇宙世界、天下万物运行的规律,也是自然而然的客观存在。这些规律和存在,也以一定形式体现在社会系统之中,还可作为方法论应用于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之中。其二,如何来认识“道”的本质特征?也就是,提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能够深刻地认识自然世界的微观本质和宏观运行规律。其三,如何在现实行为中遵从和践行“道”及其基本准则?其四,如何认识并纠正现实中违反自然规律的人為行为,即纠正“不道”“道废”行为。

重视《道德经》的逻辑体系,是本书的特点之一。作者认为,要准确理解《道德经》的内涵,须把握几个原则。

其一,《道德经》之中,有若干个专有哲学字词,如,道、德、无、有、朴……。在阅读理解《道德经》的具体词句时,对于这些字词,首先要作为专有哲学名词来看待它,而不可简单地以一个普通的汉语字词来理解其含义。例如,对于“无为”的理解,首先要把“无”作为专有哲学名词来看待,其含义是“符合‘道的事物”,所以,“无为”的哲学含义是“符合‘道的行为”;不可把“无”当作简单的否定词语,而把“无为”解释为“不作为”;那么,“无不为”的含义也就不难理解了,即“符合‘道的‘不为”;所以,“无为无不为”的含义是:“践行‘道,既要坚持符合‘道的行为,也要坚持符合‘道的‘不为”。其二,在阅读和理解《道德经》时,要认识到《道德经》阐述哲学思想的基本表述方式。《道德经》同时论述了其自然宇宙观、社会系统思想、认识规律的方法论。在论述过程中,对三方面的问题,是采取“互训”的方式,即,既用自然世界的现象来比拟以阐释社会系统的规律,也用社会系统中的现象来比拟阐释自然世界的规律;既以认识自然规律的方法借鉴作为认识社会规律的方法,也以认识社会规律的方法借鉴作为认识自然规律的方法。其三,在阅读和理解《道德经》时,首先要把《道德经》作为一部有严密逻辑的哲学著作来看待。同一章上下文之间,必定存在较严谨的逻辑关系,一般不会出现前后文无逻辑的语句。读《道德经》,还应关注全篇章节之间、同章上下文的内在逻辑联系,全篇类同文字释义的一致性。其四,在阅读和理解《道德经》时,不可陷入“以儒解老”的思维窠臼,即,不可自觉不自觉地采用司空见惯的儒家解释,尤其不可以当下流行的“心灵鸡汤”来牵强阐释。不可陷入“以玄虚解老”“以道士解老”的思维定式,也不可陷入“以今解老”“以西解老”的思维倾向。

重视《道德经》的行文逻辑,也是本书的特点之一。作者认为,要想更为准确地读懂《道德经》,就必须注意若干语文问题。应避免诸多《道德经》注家对原著行文语文(句式、主语、宾语、使动等)逻辑性和一致性的忽视。其一,在阅读和理解《道德经》时,对于任何字词,首先要用《道德经》成文时期的汉语字义去理解,而不可以中古时期乃至于现代汉语词义来理解。其二,各章,如果使用了同一概念,那么,其概念内涵应当是一致的。不应出现各章对同一概念指称内涵不同的情形。其三,同一章,行为主体应一致。其四,同一章,各句之间必须有逻辑联系,不应出现逻辑跳跃的语句。其五,每一语句,宜逐字探其本意。后世所用之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极易产生歧义。而先秦老子之时,多为单音节词语。其六,在阅读和理解《道德经》时,要理解其行文的方式。如,对于一些排比句,前几句主要是“起兴”,作用是引出最后落脚的哲学观点。

基于上述读解《道德经》的逻辑准则,该书得出了若干“新释译和新认识”。兹列举其中数条。

其一,“道可道,非常道”的含义是:“道”是可认知、可践行的,但不是那种可以完全清晰刻画的认知方式,也不是那种可亦步亦趋的践行路径。其二,“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含义是:要将外在强加于自然事物的内容摒除,回复到自然事物的本真状态,才能够认识到自然事物的本质。其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含义是:天地对于万物之生命是重视的,赋予各自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天地对于万物的成长生灭,是任其自生自成的,不会施加特定的影响。其四,“谷神不死”的含义是:“谷”“神”“不死”,是天地万物繁衍的三个基本条件,“谷”是适合繁衍之域,“神”是能够孕育成长的“种子”,“不死”是能够完全传承的“遗传性”。其五,“希言自然”的含义是:“希”(稀疏的规制)是宇宙世界自然而然统摄万物的重要特征。其六,“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的含义是:偏好风险,就会失去确定性而失去根本;总是大起大落,就会失去稳定而远离根本目标。其七,“朴虽小,天下莫能臣”的含义是:“朴”是使事物收敛的内在机制,万物都无法摆脱或改变这一内在机制。其八,“无为而无不为”的含义是:遵循“道”的“为”,同时也遵循“道”的“不为”。其九,“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含义是:系统必须能够循环往复,才标志着系统的稳态;保证系统的稳态,是“道”的功用为世间万物所取用的前提条件和约束条件。其十,“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的含义是:行为过程中,不要过多地去评判最终是福是祸,一要认识到其不确定性,二要对于可能的走向都有所预防而不要走向极端。十一,“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含义是:治理大国,就如同祭献神祗,并不需要特别隆重的祭献,发自内心真诚的祭献才是最重要的。十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含义是:统治者追求的是整个社会系统的稳态利益,而不可与民众在同一层级上争夺利益。这是民众接受其统治的利益机制。十三,“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的含义是:自然世界中,存在慈(自然伦理)的正当性、俭(自然效率)的合理性、不敢为天下先(自然发展时序)的有序性。这些准则,同样适用于社会系统。十四,“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含义是: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的统治,都必然是稀疏不密的,但对于整个系统而言又是严密而有效的,任何追加的人为规则都必然破坏系统的整体性。十五,“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的含义是:自然系统之道是,让万物顺利而为,而不妨害它们,也不会有意设置障碍以妨害它们作各种选择;社会系统之道是,引导民众自然而为,而不与民众在同一层级上利益相争,也不会强行为民作为。

从《道德经》得到生态文明启示,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认为,《道德经》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其中抽象而深邃的哲学思想、思维方法、认识论方法,适合用于讨论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诸多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是其中之一,由其哲理可推演出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认识。《道德经》所阐释的整体哲学思想和具体的哲学认识,可能对生态文明建设带来诸多启示和历史文化养分。《道德经》之中,“为”与“无为”等对偶性哲学认识,非常适用于讨论“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影响”之间的关联关系。因此,《道德经》所提出的诸多哲学认识,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对人与自然关系展开深入而系统的探讨。本书各章均有相应的“生态文明启示”,即是我受《道德经》哲学思想启发对于现实问题的延伸思考。

(钟茂初,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责编 刘玉霞)

猜你喜欢

道德经含义万物
不贪为赢
为什么要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当万物有了表情
西方人最推崇《道德经》
万物构成
每个袋子里总有坏土豆
我来添画
道不远人楼难弃
鼹鼠牌游乐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