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方法的创新
2020-11-28李燕
李燕
摘 要:思想政治是高中的基础性科目,也是高考必考的科目之一。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要求在突出学生学习地位的同时要注重渗透政治的主要思想,促进学生政治意识的形成,提升学生的政治文化水平和素养。但是,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政治教师进行积极的教学创新,要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基于此,本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出了优化高中政治教学方法的基本策略,希望本文的观点可以促进高中生政治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高中政治;政治教学方法
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曾说:“教育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就是学生生命力的构成原始动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巩固。高中政治学科自身的教学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但是,在长久的传统教学中,政治教师的教学形式陈旧,学生的学习地位无法得到保障,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得不到有效的发展。这样的教学形式显然无法满足新课改对学生提出的发展要求。为此,高中政治教师要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让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并最终提升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本文提出了几个具体的教学策略,希望可以对提升高中生的政治素养有一定的帮助。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高中生自身的理解能力还没有发展到很高的领域,在学习到一些抽象的知识时,一旦学生自身的理解不到位,他们就会很容易产生一定的退缩心理,反而不利于课堂效果的提升。为此,高中政治教师可以将一些新型的教学形式应用在教学中,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形式,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理解质量互变”这部分知识时,首先我给学生播放了一个“吹气球”的视频,在吹气球的过程中,气球的个头不断变大,可它还是一个气球。随着吹的力度越来越大,气球的体积也越来越大,直到气球无法承受就发生了爆炸。这时气球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在播放视频后,我询问学生“在气球从完整到破裂的过程中,气球发生了实际的变化,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变化是什么呢?”然后,我将话题的交流分享权交给学生,如此,学生们在议论中明白气球在从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并最终明白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学生看到了具体的政治学科知识,这个过程是形象和具体的存在,学生的理解能力明显提升,他们对政治的学习兴趣也在提升。
二、发展新型的教学理念,不忘传授传统文化
在高中政治学科中,有一个较难的系列主题就是“文化生活”部分,很多教师反映这部分知识比较难教,其中的原因有,一方面,文化的精神内涵较为丰富,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文化生活的内容流派众多,无法让学生记住全部的知识点。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教学观念的转变,发展新型的教学理念,并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真正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促进高中政治教学的高效生成。
例如,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单元知识中,讲述了传统文化的概念,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不仅有传统建筑,還包含了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在教学中,教师自身要做到对传统文化的精确认识,并做到继承传统文化而摒弃糟粕文化,给学生做好学习的榜样。继承传统文化,应渗透在实际生活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比如,指导学生做一个热爱祖国、具有忠孝意识的人。在新型的教学理念支持下,我们的政治教学才会更有意义,才能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政治思想觉悟。
三、创设辩论式主题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碰撞
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教师要突出学生的学习地位,要让学生具备探索知识和巩固知识的能力。而高中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分析能力,但是他们的思维依然不太成熟。为此,高中政治教师可以利用学科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让学生进行议论或辩论,促进他们的思维活跃度。
例如,在“正确运用判断”教学中,我以“互联网的利与弊”为主题让学生展开辩论,为了让学生在辩论中更加有方向性,我给他们进行了一定的提示,比如,让他们从互联网对生活、经济、教育等方面带来的影响进行辩论。如此,在明确了自己的角色之后,辩论方和反驳方都进行了具体的资料查询,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这样的舞台中,学生们的思维得到碰撞,他们对政治的认识和见解更加突出,为高效课堂的形成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新的课程改革下,高中政治教师要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让政治课堂更加有活力,让高中生更加热爱政治这门学科。在创新型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被激发出来,才有可能让政治学科的育人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毛福军.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1):251.
[2]章莉.新课程改革中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10):26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