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

2020-11-28赵显清

群文天地 2020年6期
关键词:赵光义

赵显清

有关杨家将的故事在北宋中叶就已开始流传于天下,它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等人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其不断在小说、评书、戏曲、电影、电视剧,甚至皮影戏等的演绎中,使人们形成了对杨家一门忠烈的敬佩和赞颂。

早在宋元时期,就有杨家将故事的话本。杨家将是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最早系统叙述杨家将故事的是明清时代的小说,以纪振伦(秦淮墨客)校阅的《杨家府演义》、熊大木的《杨家将传》(又名《北宋志传》《杨家将演义》)等演义、话本、戏曲等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它对北宋前期杨业、杨延昭、杨宗保及杨文广等人的事迹加以演义,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薛家将》《杨家将》《呼家将》构成了我国通俗小说史上的“三大家将”小说。

其中杨七郎打雷、七狼八虎闯幽州、血战金沙滩、智审潘仁美、辕门斩子、穆桂英出山、穆桂英挂帅大破天门阵、佘太君百岁挂帅、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等脍炙人口的系列精彩故事,在民间流传极广,令人回肠荡气,热血沸腾,其书写了一段抵抗外辱、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壮美诗篇,以至于让人分不清哪些是史事,哪些是演义和传说。

当然了,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与小说、戏曲、影视等故事中所演绎的存在很大的差异。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是怎样的呢?笔者曾参考了《宋史》《辽史》《契丹国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及《宋会要辑稿》等正史中的某些资料后,现简要还原一下有关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的部分状况。

杨家将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年间。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欲聊杨家将之事,首先得从第一代杨家将的首领杨业说起。杨业 (公元923年——公元986年6月),字崇贵,祖籍并州太原(山西太原),戏剧中常称杨继业,被尊为“杨令公”,有一弟名:杨崇勋。杨家世家为麟州(陕西神木)地方势力,其父杨信(亦称“杨弘信”)是麟州当地的土豪,曾自立为太守,后归附北汉。20岁的杨业随即得到了北汉皇帝汉世祖刘崇(即:刘旻)的赏识看重,收他为养孙,改名刘继业,被授予侍卫亲军都虞候。

刘继业骁勇善战,屡建战功,后升任建雄军节度使(治所在今山西临汾市)。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征讨北汉,刘继业所守的古城非常危险,杨业劝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以保性命。刘继元投降后北汉灭亡,刘继业归降北宋,被赵光义任命为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不久后,因其“老于边事,洞晓边情”,赵光义又让他出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由此开启了他在宋朝戍边抗辽的征程。

公元980年3月,辽人发兵10多万侵犯雁门关,杨业以区区3000兵力迎战,以英勇善战加上灵活智取,最终打破辽军。雍熙三年(公元986年),赵光义决心收复燕云十六州(具体后面有交代),组织了3路大军,总兵力约10余万征讨辽军,史称“雍熙北伐”。其中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帅,杨业担任副帅,东路军以河北名将曹彬为主帅,崔彦为副帅,中路军以幽州名将田重为主帅。当时西路军所向披靡,攻取了几个州县,但其他两路军进攻不顺。遂赵光义下令撤退,并命令杨业负责掩护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的百姓撤离。

不久,宋军在河北战败,契丹军攻陷寰州,主帅潘美和监军王侁逼杨业出战,杨业临危受命,在保护百姓的战斗中身中数箭,孤军被困于陈家谷口(今山西忻州宁武县北四十里处,即:演义中的两狼山)致使全军覆没,不幸被俘,他的二子杨延玉,部将贺怀浦等皆战死于乱军之中。面对辽国的威逼利诱,杨业宁死不降,绝食数日后而死,终年63岁。历史上的杨业是被俘后绝食而死,并非是兵败后撞死在李陵墓碑上。杨令公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西北50公里的上苇乡令公铺村北偏东100米的东台子。

提起杨业之死,就不能不说潘仁美。其实,北宋历史上并没有潘仁美,其原型是潘美(公元925年——公元991年),字仲询,大明(今属河北)人,是宋太祖、宋太宗时著名的军事将领,曾参与了“陈桥兵变”,宋朝的开国功臣,后来靠功劳被封为韩国公。从潘美一生的经历来看,他平南汉、灭南唐,战功显赫,并配享宋太宗庙廷。如果他是大奸大恶之人,是难以得到这个荣誉的。

至于杨业的死,民间传说是潘仁美借刀杀人,具体过程不必赘述,但历史真相并非如此。《宋史》记载,杨业之死,应由缺乏作战经验,大权在握的监军王侁负主要责任。在雍熙三年(公元986年)的北伐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帅。一开始连败辽军,后来宋军东路、中路均告失利,西路军被迫撤退。当时西路军的任务是掩护各州百姓撤退,而王侁要求杨业出击辽军。杨业自知敌众我寡,遂要求王、潘在陈家谷口预设强弩步兵接应。而王侁和另一个监军刘文裕率领的接应人马先是为了争功私离防地,发现战况不妙后又狂奔而逃。待杨业突破辽军重卫,浴血转战到陈家谷口时,已经矢尽弓折,筋疲力尽,却发现接应人马已经逃走。这才导致了后来悲剧的发生。

按照宋史说法,潘美当时和杨业的立场相近,只是没有力争,王侁率军离开防地时还曾予以制止,似乎潘在其中责任不大。杨业以身殉国后,其妻折太君(佘太君原型)上书陈述杨业战死的原因。最后,鉴于潘美多次立有大功,又是太宗的亲家(潘美八女儿嫁给了宋真宗),故而太宗对他从轻发落,只官降三级,次年又官复原职,公元991年病死,时年67岁,谥号“武惠”,而王侁和刘文裕两监军则被撤职发配。

北宋朝廷这样处分潘美,未能平息民怨,小说家、剧作家们加以演义,塑造了一个潘仁美的反面形象和反面家庭。“杨七郎打雷”“潘杨讼”“潘仁美箭射杨七郎杨延嗣”等故事世代流传,以至于杨姓和潘姓世代不能结亲。这充分说明文学艺术的感染力和文化的作用可以征服人心。但历史上真实的潘美决不等同于传说中的潘仁美,否则潘美会背一个大黑锅。历史上真实的潘美应是一个正面人物。

再谈谈杨业的家事。杨业之妻,并非是传说中的佘太君。据清代的《保德州志》记载:“杨业事北汉为建雄军节度使,娶折德扆女”,这个折德扆之女折(she)氏,就是后来佘太君的原型。据史料记载,折氏名泰君,又名赛花(公元934年——公元1010年),羌族,代州云中(山西大同)人,后封为“太君”。古代封建社会里,所谓的“太君”,是对一定级别官员之妻或母亲的尊称。古代都会给有爵位的男子的夫人或母親,也就是士大夫阶层中的女性成员颁赐封号,太君便是其中之一,前冠“太”字,是母亲因儿子而得的封号。

折太君的祖父折从阮曾任府州(今陕西府谷县)刺史,父折德扆曾任府州团练使。后汉乾祐二年(公元949年)折太君与杨业成婚。折赛花出生在一个爱国名将的家庭里,自幼受其父兄武略的影响,青年时候就成为了一名性机敏、善骑射,文武双全的女将。关于折赛花的事迹,虽史书中记载很少,但她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杨门女将”中的核心人物。至于佘姓,有两种说法:一是折氏的丈夫杨业及七个儿子均先后折损,为国捐躯,她认为自己的姓“折”不吉利,遂改为“佘”;二是后来评书的说书人以讹传讹,用了同音字所致。

顺便提下杨业的子女。演义小说中,杨业有八子(被称为“七狼八虎”)两女,分别为杨延平、杨延定、杨延光、杨延辉、杨延德、杨延昭、杨延嗣、杨延顺、杨八姐(杨延琪)、杨九妹(杨延瑛)。其中八郎杨延顺为杨业义子,原为杨业好友王子明之子。但据《宋史·杨业传》记载,杨业共有七子,分别是:杨延昭(也叫杨延朗)、杨延玉、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续资治通鉴长编》言杨业仅五子,《东都事略》中则只提到杨延昭一个儿子。杨八姐和杨九妹是小说影视中虚构的人物,历史上并不存在。不过,在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封建社会,杨业只有儿子,没有女儿的可能性不大,大概她们的姓名未记入史册而已。

杨业以身殉国后继承其遗志的是杨家第二代首领,其长子杨延昭(公元958年——公元1014年)。在民间故事中,杨业的后代一共有七狼八虎,个个能征善战,勇猛无敌,杨延昭为杨业第六子,但由于大奸臣潘仁美的陷害,导致其中的六人殒命战场,只剩杨六郎一人回来。

杨延昭实则为杨业长子,其妻姓名,史书无准确记载,传说为金花郡主柴氏,有三子:杨传永、杨德政、杨文广。按照小说影视戏曲中的交代,杨六郎与柴郡主育有两子,长子:杨宗保,次子:杨宗勉,而杨宗保娶妻穆桂英,生子杨文广,生女杨金花。这些均不符合历史事实。再者,杨六郎辕门斩子的故事一波三折,最终皆大欢喜,塑造了杨氏一门忠勇爱国、大公无私的艺术形象。这些故事虽然精彩,让人拍案,然而这是出自小说家言,并非历史的真事。

杨延昭接过了父亲抗辽重担后,其中所指挥的最著名战役就是遂城(今河北徐水县)保卫战。公元999年冬天,辽国萧太后集结20万大军入侵北宋,遂城成了辽军首当其冲的目标,而驻守遂城的便是杨延昭。杨延昭以数千兵力阻挡了辽兵的数十次猛攻,尽管城墙屡被击垮,士兵死伤惨重,但杨延昭和士兵死守阵地,硬是没让敌军前进一步,最后出奇制胜,令辽军束手无策,萧太后只得下令撤军。

另外,杨六郎威震三关的故事在传统戏剧及曲艺中是经常提到的,人们愿看愿听,也津津乐道。那么历史上的杨六郎究竟有没有镇守过三关?这个三关究竟在何处?据史料记载,杨延昭曾镇守过三关是历史事实。大致情况这样:五代时期,后唐节度使石敬瑭一心想推翻后唐,自己称帝,但限于力量一时难以下手。当时,北方有个日益强盛的契丹国(后来的辽国)。石敬瑭为实现自己的皇帝梦,卑躬屈膝,认比他小11岁的契丹王耶律德光为父,向其借助兵力。原本就对中原地区有野心的契丹国立即派兵帮助石敬瑭消灭了后唐。

石敬瑭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后晋。石敬瑭感恩戴德,竟将燕云16州割让给契丹国作为谢礼。这16州的境界东起河北省东头的遵化,西界山西省西部的神池,北迄长城,南至天津一带,分别是: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此举,使中原地区的北部大门洞开,这就为当时乃至后来的宋王朝的北部边防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后周时,柴世宗曾亲率大军收复这一地区,战事进展也十分顺利。不料,后柴世宗因痈发于背而死于军中,导致此次北伐无果而终。宋太宗时曾发出东、西、中三路大军北伐契丹,欲收回燕云16州。因战略上的错误,竟全线溃退,不但没收回失地,反而又丢了一些关隘重地。杨业就是在这次由潘美、王侁统率的西路军战役中为国捐躯。北宋收复失地的战争失败,使契丹国更加肆无忌惮。

杨延昭年轻时即随父作战,常为先锋,英勇善战,屡立大功,令契丹国极其畏惧。于是,宋太宗将东路抗敌任务交给了杨延郎,命他为高阳关副都部署。高阳关在河北省高阳县东(今涿州东南),他的前哨就是这里要说的三关,即: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境内)、益津关(今河北文安县境内)、淤口关(今河北霸县境内)。此处有一河,曰“白沟河”,这三关都在此河的南岸,而北岸不太远处就是辽国的地盘。白沟河横贯东西,成为宋、辽两方对峙的分界线,这条防线如被辽国夺去,辽兵就可能长驱直入无所阻挡了。

三关是防御辽国入侵的重要阵地。杨延昭在这里镇守多年,打过无数胜仗。因杨延昭在和辽军的战斗中,鲜有败绩,辽人认为他就是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天狼星转世,镇守北方,因此送他绰号“杨六郎”。可见“六郎”的尊号并非是他“排行第六”而得,更何況他排行老大。

公元1005年1月,北宋和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宋辽由此罢兵,宋真宗升任杨延昭为保州防御使。9年后杨延昭病逝,享年56岁。杨六郎死后葬于河南沁阳市北18公里处常平乡九渡村丹河对岸的山崖一高台上,现存一乱石坟丘,呈馒头状,直径8米,高3.5米。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秋,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公元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杨延昭后,杨家第三代中,最著名的是其三子杨文广。杨文广(公元999年——公元1074年),字仲容。虎父无犬子,杨文广未曾辜负大家的期望,战斗力很强,时常纵横沙场,所向无敌,曾得范仲淹的赏识,最后官至防御使。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并没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因为此时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而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间摇摆,只是防御。因此,杨文广一生的事迹,远没有其父杨延昭、祖父杨业的悲壮辉煌,最值得颂扬的便是保护秦州(今甘肃天水市)西北边境的居民,防范西夏党项族人的入侵,曾派兵遣将数次追杀西夏党项军,西夏军大败。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十一月,杨文广病逝于屯所(今河北定县),终年75岁,墓地无从稽考。他死后,朝廷追赠为同州观察使。真实历史中,杨文广生有四个儿子,均籍籍无名。杨家将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只活跃在戏曲舞台上。

杨家将的民间故事中,最值得玩味的还是那些杨门女将。其实,诸如轰轰烈烈的佘太君百岁挂帅(折太君享年76岁)、杨门女将和十二寡妇征西等的故事,正史中均无记载,历史上并不存在。历史上更无杨宗保、穆桂英与其父穆羽及驻地穆柯寨,更无烧火丫头杨排风,所谓穆桂英挂帅、大破天门阵等,皆是戏曲影视中杜撰出的桥段,纯属子虚乌有。中国历史上,明末的秦良玉(公元1574年——公元1648年)是唯一凭战功封侯,载入正史的女元帅,巾帼英雄。

小说中描述的许多情节,为的是更多体现杨家将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面对外族侵略和西方列强欺凌,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种寄托。

在《宋史·烈女传》中共收近40名“奇女子”,她们没有一个是出自杨门,与杨家将无半点瓜葛。杨门女将小说中,“十二寡妇破阵”“穆桂英挂帅”“佘太君点将”等精彩章节,是敢于冲破千百年来的封建束缚,昭示了广大妇女在社会上不可缺失的重要地位,也映射了当时战争的残酷与罪孽。

杨家将的民间故事中,“血战金沙滩”亦称“双龙会”,是最为悲壮的一幕,结果“大朗替了宋王死,二郎替了八贤王、三郎马踩成泥浆、四郎八弟失番邦,五郎削了发五台山做了和尚……”此战中,杨四郎(延辉)、杨八朗(延顺)败后被俘,前者取名“木易”(将“杨”字拆分)与大辽萧太后二女儿铁镜公主(耶律琼娥)喜结良缘,后者改名“王顺”后与大辽萧太后的三女玉镜公主(耶律瑶娥)匹配夫妻,以至于15年后发生了“四郎探母”,助宋破辽的故事。

其实,这些事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今天,山西省怀仁县的金沙滩古战场已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胜地,但历史上并无“金沙滩”这个地名。血战金沙滩的故事是根据“雍熙北伐”改编的。该战役中,杨家二代弟兄中并没有被大辽俘虏的记载,杨业的儿子没有叫杨延德的,他只有两个儿子杨延昭和杨延玉是将军,其他五个儿子都没有上过战场,更无五郎五台山出家做和尚一事。至于潘仁美为报私仇,将曾因争帅印上打死了自己三子潘豹的杨七郎(延嗣)灌醉后绑在百尺高杆上,共射了一百零三箭致死的故事,仍属虚构。而萧太后的公主中也无叫铁镜、玉镜的。据史书记载,萧太后(公元953年——公元1009年)与辽景宗耶律贤育有三女:长女称为耶律观音女,封齐国公主,嫁于辽国宰相萧继先;次女耶律长寿女封卫国公主,嫁于辽将萧排押;三女耶律延寿女封赵国公主,嫁于辽将萧恒德。

此外,杨家将中属孟良、焦赞的故事仍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在影视、戏曲和评书中,焦赞和孟良是杨家将中两元都以勇猛著称的大将,是杨六郎的左臂右膀,常常一起出场,所谓的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孟、焦二人的忠勇仁义也名垂青史。但历史上到底有没焦赞和孟良,在宋史上没有交代,但在河北、北京周边却有不少孟良、焦赞的历史遗存或史志记载。

据有关史料,孟良就是后蜀国君孟知祥的第五子孟仁操,他同杨业、杨延昭等,同属北宋将领,与杨家将一起参加过“抗辽保宋”的多次战争,与杨业一起于公元986年去世,是个真实人物,各地尚有孟良崮、孟良营,孟良梯等的地名。

至于焦赞,据《元史》卷一百五十三《焦德裕传》记载:“焦德裕,字宽父,其元祖赞,从宋丞相富弼镇瓦桥关,遂为雄州人。”由此可见,焦赞是元朝名将焦德裕的远祖,历史上确有其人,是北宋后期富弼部下,也是抵抗辽军的北军将领。事实上,他和北宋初期的杨延昭不可能相识和有交集。如今,在河北雄县尚有焦赞墓。

因此,如果到真实的历史中,焦赞孟良是无法搭档的,因为孟良的儿子,恐怕都要比焦赞大好多呢。焦赞孟良被安排给杨家将作下属,只是评书艺人的加工而已。

谈起杨家将的事,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不可不交代,他就是八贤王,也称“八王爷”“八千岁”。据古典文学名著《杨家将传》《杨家府演义》《三侠五义》《万花楼》等小说影视戏曲中交代,八贤王名赵德芳,住在南清宫,系宋太祖赵匡胤的四子。据说,赵匡胤临死前,封了自己的四子为“八贤王”,并赐金锏,可以“上打昏君,下打奸臣”。

赵匡胤之所以這么做,主要是想让儿子监督“兄终弟及”、接了自己班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还有一说,就是赵匡胤驾崩后,其弟赵光义登基,赵德芳上金殿痛斥赵光义,欲讨回社稷,赵光义理屈,无言以对,却不肯让出社稷,只得好言相劝,重重加封,封赵德芳“八王”为一身,即:勤王、良王、中王、正王、德王、廷王、上殿不参王、下殿不辞王。又赐凹面金锏,可以上打昏君,下打谗臣,压定满朝文武,大小官员。自此,赵德芳便成了宋室的有权有势的八贤王了。

随后,这个八贤王就成为了正义的使者,公平的化身。他神通广大,“上殿不参王,下殿不辞王”;他正气凛然,仗义执言;他至高无上,震慑昏君奸臣,总能在关键时刻出现,助杨家一臂之力。

这样的八贤王正史中无记载。再者,在封建社会,皇权独大,若不是傀儡皇帝,哪个皇帝会容忍这样一个时常爬到自己头上行驶正义的王爷?史传,宋太祖赵匡胤死前“烛影斧声”,有被弟弟赵光义砍死一说,若是如此,那赵匡胤又如何做到被杀前指定儿子监督凶手?野史流传,赵光义砍死兄长又逼死侄子,这故事脉络倒更符合权力角逐、宫廷斗争的逻辑。

宋太祖赵匡胤有四个儿子,其中两个早死,剩下大儿子赵德昭和小儿子赵德芳。赵匡胤壮年猝死,其弟晋王赵光义继位。据《宋史·宗室传》记载,赵德芳生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赵德昭被宋太宗逼迫自杀,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赵德芳去世,年二十三岁。死后,谥康惠,赠中书令、岐王,后加封太师,改封楚王,宋徽宗时改为秦王。史书上对年仅二十三岁的赵德芳之死没做任何说明,成了一桩千古疑案。

完美的八贤王是民间的幻想,只能在文艺作品里驰骋,故此有“世无八賢王,遍地萧冯道”之说。八贤王这个虚构人物不仅增加了“杨家将”“包青天”等故事的戏剧性冲突,还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奸的心理要求。

但北宋历史上确实有个八贤王,但不是赵德芳,而叫赵元俨(公元985年——公元1044年),是宋太宗的第八个儿子,历经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赵元俨聪明好学,多才多艺,得到了老师的赞许,称其为“贤王”,源于他排行第八,故此有“八贤王”的美誉。也有称“八大王”的,因他在朝内外、国内外、宗室内外、民间百姓、老幼妇孺皆知其大名。赵元俨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藏书家,对宋朝统治作出了贡献。当然,我们从小说、戏曲及影视中获悉的那些有关八贤王的感人故事,纯属是虚构的了。

最后,再聊聊天波杨府。在杨家将的故事中,天波杨府位于北宋都城东京城西的金水河边,是宋太宗赵光义为表彰杨业的不世之功,特赐金500万,为杨家修建的府邸。在落成之日,赵光义亲自前往参加庆典,并御书匾额“天波府”,以褒奖杨家忠君爱国的精神。此后,当满朝文武官员途经此处时,必须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以彰显对杨家的敬重。

在当时的开封府里,并没有“天波府”,只是在相同的位置上,有一杨业的普通府宅,当然也不是宋太宗恩赐修建的。杨业以身殉国后,这个府宅改为了家庙,取名“孝严寺”。现在的“天波府”修葺于1992年,集公园、旅游胜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一身,成为后人瞻仰和祭奠杨家将的场所。

以上便是北宋历史上杨家将的部分真实状况。因为一些评书人的演绎加工,将历史上的杨家将塑造成了如同战神般战无不胜的人物。但是事实上真实的杨家将只是三代为将而已,杨家的威名是在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代中展现和传播开的,第三代之后,势力逐渐衰败了。现如今,杨家将的后代大多数居住在山西雁门关(今山西忻州代县)下面的一个小村子里,这个小村里面一共一千多口人,其中有一大半都是杨家血脉,村里还有杨家的祠堂,有资料显示,该祠堂建在元代,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此外,最著名的一座杨令公庙坐落于古北口(今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半山坡上,始建于辽圣宗时期(约公元1022年),于1992重建后才有了如今巍峨壮观的面貌。前殿正殿里供奉杨令公的塑像,左右是其八个儿子的塑像,后殿正殿有佘太君塑像,其左右是八姐、九妹、穆桂英、杨排风等杨门女将的塑像。

总之,文学艺术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说、戏曲、影视中有关杨家将的那些精妙故事是经过了艺术化的处理,与真实的历史状况还是差距很大,历史事实远没有那样曲折离异,富有传奇色彩。毕竟本人不是历史学家,所搜集的资料不够全面详实,文中部分谬误在所难免,权当是茶余饭后的一些谈资和娱乐吧!不过,杨家将曾忠心保大宋疆土社稷安宁的光辉事迹及相关的民间故事,必将永远感人至深,流芳千秋!

猜你喜欢

赵光义
赵光义即位其实是顺理成章的
刘温叟:五朝元老拒贿有妙招
大宋第一疑案:宋太祖赵匡胤怎么死的
五朝元老拒贿有招
宋太宗的牛皮被戳破
五朝元老拒贿有妙抬
大宋第一疑案: 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烛影
赵匡胤离奇死亡之谜
宰相吕端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