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党内领导层的诗性之风
2020-11-28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充满诗性的革命政党。早期著名的共产党人,诗性彰著,大多有比较浓厚的文化人底色。共产党人在那个年代写诗是件寻常事,在领导层形成了一个诗人群体。
《风尘集》
1946年,美国人罗伯特·佩恩到延安采访,听说毛泽东编过一本自作诗词集《风尘集》,遂四处寻访,但直到离开延安也未见到。翌年,他在纽约出版的《中国的觉醒》一书中记述说:
据了解,他(毛泽东)有自己的诗词选集,甚至有可能已经发表——关于其诗词方面的信息很难得到,但名为《风尘集》的选集是一定存在的。
这个记述留下一个悬念。最近,有人忽然在《林伯渠同志诗选》中发现1936年2月写的两首《读〈风尘集〉有赠》。诗中称赞《风尘集》作者:
吟鞭东指阵云横,要挽银河洗甲兵。入画清词惊四座,划时伟略定三晋。十年辛苦破孤立,举世仓皇仰北辰。
主人公这些文韬武略、纵横捭阖的情状,很像是毛泽东。诗前还有一小序,“正雄师渡河,冲破防共阵线时也”,似指毛澤东1936年2月率红军东渡黄河,突破阎锡山晋绥军的防线。由此推论,林伯渠称赞的《风尘集》,正是罗伯特·佩恩当年寻访的那本。看来,毛泽东编出后送给了林伯渠这样的诗友。
诗性之风保持到晚年
回到党内领导层的诗人群体。他们的诗性之风和创作状态,大都保持到了晚年。
1973年冬天,80岁的毛泽东以老病之躯整理自己的诗词定稿,说明他内心对其诗人定位还是在乎的。也是在这一年,他写下了最后一首作品《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在朱德亲属向四川仪陇朱德纪念馆捐献的一批朱德遗物中,有一本1976年2、3月号的大字合订本《诗刊》,是为当时的一批老同志特印的,朱德在上面亲笔写有“1976年4月30日读完”字样。新编本《朱德诗词集》收入最晚的一首诗写于1976年2月,那时他已经整整90岁,离去世不到半年。
异常忙碌的周恩来,诗作不多,但1958年11月17日给邓颖超的信中却提到:
有一夜激于志愿军的感人战绩,又临纪念郑振铎、蔡树藩等遇难烈士大会前夕,思潮起伏,不能成寐,因成歪诗一首,送给陈总校正,仍感不能成诗,遂以告废。
周恩来写的这首诗本来已交《人民日报》排印,是在发表的前一天主动撤下来的。
陈毅在新中国成立后,填表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在擅长何种文学样式那一栏,填的是“写诗”,并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创作了大量的五言、六言、七言的古风、律诗、绝句。
改革开放后,叶剑英在80岁时,还写下“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这样的名句。
可见,由早期革命家组成的诗人群体,没有呈“高开低走”之状,他们的诗性之风没有因为革命胜利而衰减,建设年代仍然有许多新的事物、新的问题激发着他们的诗情。
党内领导层的诗人群体
毛泽东对诗词的爱好和创作,对这个诗人群体的影响显而易见。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之间互动不少,诗性之风一派畅然。
董必武1959年12月读到毛泽东的《读报诗》,在一月之内写了好几首和诗,并在诗前小序说:
前在广州读毛主席读报诗已奉和二律,近读其继作,语长心重,感慨万端,兴婉而微,发人深省。再为二长句和之。
胡乔木的《词十六首》于1965年元旦在《人民日报》发表,陈毅当天致信胡乔木:“那天在主席处,主席说,乔木词学苏辛,但稍晦涩。”至于陈毅请毛泽东改诗,因公开发表了毛泽东1965年7月21日给陈毅的那封专门论诗的信,已广为人知。毛泽东读到叶剑英发表在《光明日报》的《七律·望远》,颇为欣赏,于1965年生日那天靠记忆书写下来送给前来探望的亲属。
对这个诗人群体的创作特点,毛泽东也时有点评。他在给陈毅的信中说:
如同你会写自由诗一样,我则以对长短句的词学稍懂一点。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学律诗,可向他们请教。
1975年又对人讲:
董老的诗醇厚严谨。陈毅的诗豪放奔腾,有的地方像我,陈毅有侠气、爽直。叶剑英的诗酣醇劲爽,形象亲切,律对精严。他们都值得我学习。
党内领导层的诗人群体,不是一般文人兴趣的投合,他们是革命家、政治家,诗作虽不乏闲适雅趣,更多的诗情共鸣则来自时事大势。他们讲究声韵格律,深研创作规律,真正把写诗当作了一件严肃而高雅的事情。
(摘自《读毛泽东札记二集》 陈晋/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