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照顾失能半失能老人
2020-11-28
伴随着清晨的第一声铃响,家住北京宋庄的徐玲(化名)开始了繁忙的一天。人到中年,一边要照顾读高中的女儿,另一边还要看护家里中风的父亲,再加上这两年经济不景气,徐玲压力重重。在父亲中风前,徐玲在一家家政公司做保姆,丈夫在外賣公司工作,两个人的收入加起来还算过得去。4年前,患有脑血栓的父亲在上楼时突然昏倒,此后没能再站起来。如今,徐玲只能选择打零工,趁着照顾父亲的空档,做小时工补贴家用。
记者了解到,很多家庭有这样的感受,家里一旦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人手立刻变得紧缺、经济压力增大,虽然尽全力照顾,但由于不专业,老人生活质量不高。
每周六一大早,北京市民刘静和丈夫都会带着父亲去医院做针灸。难的是家里的楼是老小区没有电梯,每次都是丈夫背着父亲,她一边抬着轮椅,一边扶着父亲的后腰,从五楼一步一个台阶跌跌撞撞地下楼。刘静和丈夫是双职工,家里的日子过得还算宽裕。但父亲生病以来,刘静的个人积蓄基本都花在了为老人请保姆、护工上,她也很少再有个人自由时间,“父亲生病以后很少再出去过周末,都是在家里陪老人”。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社科院近日联合发布的《2018-2019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显示,有4.8%的老年人处于日常活动能力重度失能、7%处于中度失能状态,总失能率为11.8%。也就是说,超过10%的老年人在穿衣、吃饭、洗澡、如厕等方面的基本生活无法完全自理。基本自理能力的衰退也伴随着独立生活能力的退化,25.4%的老年人需要全方位照料。
“小”老人照顾“老”老人,是当下很多失能家庭的真实写照。子女、配偶、保姆是提供服务的主力军,第三方机构服务占比不高。专家指出,在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失能失智人口快速增加、照护需求快速增长和家庭结构变迁的现实下,化解风险的长期照护政策选择和制度设计已经刻不容缓。“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后,至少在养老服务筹资方面,可以解除老年人的后顾之忧,使老年人能够享受体面的、有尊严的、有质量的生活。”
(摘自《法治日报》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