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发作因素分析及临床治疗
2020-11-28任立新
任立新
[摘要]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作相关因素。方法 方便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月期间该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14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方法及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精神分裂症的发作相关因素。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0,P=0.027<0.05);精神分裂症发作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的抑郁状态、较低的受教育程度和不规律用药。结论 应用利培酮片联合电休克方法治疗精神分裂症,可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掌握其发作危险因素。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发作因素分析;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20)09(a)-0065-02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重性精神病,其发病原因尚未查明,其患病群体以青壮年为主[1]。患病后主要表现为多种多样的症状,例如思维、感知觉、行为以及情感方面的障碍,同时还包括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大多数患者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精神分裂症发作患者存在多种神经递质功能异常,表现为思维联想过程中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精神分裂症最具有特征的症状[2]。该病的致残率较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同时也对家庭造成了较大的经济负担和人员负担。因此,提高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并掌握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作影响因素,可有效地做到防治结合,以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这对减轻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有着重要意义[3]。为此,该文针对2016年6月—2018年1月期间该院就诊精神分裂症患者214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治疗方法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14例,男性106例,女性108例,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36.26±6.28)岁。其中71例出现了发作,进行住院治疗。该次临床研究报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家属同意配合参加该次临床研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资料收集方法
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体检,参考相关文献收集相关影响因素[4]。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饮酒史和吸烟史等;一般病史,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和高脂血症;婚姻情况、受教育情况以及规律用药情况。
1.3 临床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 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片(国药准字H20010309)最高治疗剂量6 mg/d。
1.3.2 治疗组联合电休克治疗 电休克治疗的目的在于诱导大脑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的增加,进而参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调控。
1.4 评定标准
有效是指患者经治疗后在院期间未再发作且认知、行为能力障碍明显减轻;显效是指患者经治疗后在院期间仅发作1次;无效是指患者经治疗后在院期间发作2次及以上[5-7]。
主观舒适度评价标准参照主观舒适度简表对患者治疗后的主观舒适程度进行评价,简表共计从5个维度进行评价,包括情感调节、精神功能、自我控制、社会适应以及躯体功能,简表共计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主观舒适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通过Logistic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精神分裂症发作的相关因素,P<0.05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作情况
该研究显示所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14例,其中71例在院期间出现了发作,未发作14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受教育情况、婚姻状况、抑郁状态及是否规律用药与精神分裂症发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发作的危险因素。见表1。
2.2 精神分裂症发作的多因素分析
将表1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即受教育情况、婚姻情况、抑郁状态以及规律治疗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并将其作为自变量,因变量为是否诱发精神分裂症发作,经分析后发现,抑郁状态受教育情况和规律治疗为精神分裂症发作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2.3 精神分裂发作治疗效果分析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0,P=0.027<0.05)。见表3。
3 讨论
3.1 精神分裂症发作因素分析
目前,临床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但是在众多研究中均显示,其与个人心理易感素质以及外部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在该次研究中显示,患者的受教育程度、抑郁状态以及规律用药为精神分裂症发作的危险因素(P<0.05)。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作情况进行分析时发现,9年义务教育以下以及高等教育人群的发病率均为28.71%,9~12年教育人群发病率最高,为43.66%,综合以上结果可以发现,学历较低和较高人群的发病率则较低,9~12年教育人群更容易发生精神分裂症,经分析后发现其具体原因如下:①我国9年义务教育以下人群数量较少,主要群体为50岁以上老年人,而精神分裂症的主要发病群体为青壮年,因此此类人群的发病率相对较低;②9~12年教育人群对于精神卫生的了解相对较少,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预防手段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认知并不多,在患病初期并没有被及时发现,直到病情严重出现明显症状后才入院治疗;③高等教育人群之所以不易发生精神分裂症,主要因其对于该病有一定的了解,在患病初期即能够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3.2 精神分裂症发作的治疗结果分析
该研究通过对精神分裂症发作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可知,经过药物治疗、联合电休克治疗等治疗相比明显改善了提高了治疗有效率(P<0.05),显著改善了患者的主观舒适度。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低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P<0.05)。多项研究证实对精神分裂症发作患者进行上述有效的药物联合其他治疗会明显提高患者的主观舒适度,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研究与纪桂英[8]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26%报道一致,表明该研究结果可靠。
综上所述,应用利培酮片联合电休克方法治疗精神分裂症,可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掌握其发作危险因素,可进一步改善其预后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彭祖来.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临床症状的关系[J].临床精神医学,2018,28(3):202.
[2] 薛坤喜.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临床精神医学,2018,28(1):29.
[3] 甄文凤.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犯罪行为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2019,45(5):288.
[4] 岳速萍.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2019,29(2):95.
[5] 朱文礼.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的危险因素[J].临床精神医学,2017,27(4):241.
[6] 陈晓兰.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联合使用合理性分析[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9,17(4):362.
[7] 毛春燕.首次发病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未治期的影响因素[J].临床精神医学,2017,27(4):247.
[8] 纪桂英.精神科住院患者易发生的安全问题与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0):118.
(收稿日期:20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