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时代“微课”在教学中的特点和应用
2020-11-28李秀
李秀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4G通信技术加速,使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不断改变着偏远落后区域的生活方式。微课教学模式在数字化时代应用而生,以视频为媒介客观反映教学内容,其特点优势广泛地应用到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物学习平台,推动了生物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微课;初中生物;教学;应用
“微课”又名微課程,主要用于讲授单一知识点或突破某个教学问题,相对于常规课程较为短小的一种微小课程[1]。“微课”最早起源于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有机化学教授LeRoy A.McGrew为了使非科学专业人士在非正式场合能了解化学知识提出了“60秒有机化学课程”;随后,英国纳皮尔大学的Terence Kee教授又提出了特定主题的一分钟演讲,直到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才正式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在线课程教学[2-4]。在国内,胡铁生最先提出“微课”并将其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5]。以教学视频为载体的微课程,因内容精简,时间短,主体性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等优点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特别是难点知识的理解,有效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同时,“微课”这种教学形式便于查找、分享、传播,使同学们都可以方便快捷获取教学资源,结合自身学习现状进行慢放、重复播放,使学生身临其境主动学习生物知识,课后巩固复习,切实做到了因材施教。目前“微课”教学模式已经逐渐在教育环节中被广泛推广应用。
一、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
目前就我国初中生物教学而言,初中生物课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推行新的教学模式过程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状况。以榆林市为例,2020年生物教学由非中考科目转变为了中考科目,生物笔试科目为60分,实验操作考试科目为10分,总计70分,占比8.13%,可不同县(市、区)的生物教育教学质量差异下,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大不一致,在生物教学中存在固化的思维特点,部分教师习惯于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单一,枯燥乏味,甚至有些老师为了节约时间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大部分实验都由老师演示完成,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完全掌握所学内容,学习效率无法得到根本性提高,缺乏趣味性,缺乏动手操作能力。
二、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特点
微课应时而生,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以其独特的优势,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生物知识的学习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新型教育发展模式的实施起到护航作用。
1.利用微课教学模式的新颖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内容短小精悍,主题突出,指向性强,主要是教师以视频为载体,围绕着生物知识的重难点进行设计的一种情境化教学。微课的出现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体,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的听。比如,教授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这节课,通过微课的应用可以使得植物有性生殖过程这一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可视化,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信心,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爱好。
2.利用微课教学模式的直观特点,促进了生物教学高效化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过程中,实验教学开展得不令人满意,实验效率很低。所以,优化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利用微课进行实验教学,其效果非常好。因为微课以视频为载体,客观记录了教师的关键教学环节,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重要知识点和精彩教学环节的重复播放。学生能够在自身的知识结构中,体验分析知识,感悟知识,品味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进一步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促进生物教学高效化,达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如:在学习“开花和结果”一课时,教师通过制作微视频讲授有关传粉、受精和结果的过程,让学生直观观察感受传粉、受精到结果,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知识、领悟知识。
3.利用微课教学模式的启发特点,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新课程背景下,微课的制作,更注重于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用微小的现象来反应科学的生物现象与道理。教师牢固把握微课制作的侧重点,实现普通知识点的转移,逐渐向启发学生、探究生物知识点方向引导过渡,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血流的管道—血管”一课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微课——探究血管的种类和血液的流动情况。在微课制作之前,我先让学生对这一个问题进行了分组讨论。学生思维活跃,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将实验过程制作成微课供学生观察,让学生比较我的实验现象与他们讨论是否一致。再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不仅掌握了知识点,且解答了学生课前的想法及困惑,验证了我的实验现象。这样,不仅制作了微课,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引导了学生完成本课学习内容,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分析、动手能力。
三、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走进初中生物教学课堂融入教学中,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课前、课内、课后得以巧妙应用,从而让学生达到很好地学习质量与效果。
1.巧用微课,在课前预习新知识促进吸收
教师在完善视频微课资源后,通过网络平台、手机客户端、微信群共享等平台上传教学资源,让其学生观看自主学习新知识、新内容,使得知识传授前置提前完成。学生在自主学习领悟的基础上,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反馈问题,做好记录,为课堂有针对性学习打好坚实基础,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2.巧用微课,在课内突破重难点增强实效
生物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微观领域的内容,教师往往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进而增加了学生学习难度。如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染色体的结构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视频微课向学生展示具体的内容,引导学生更加直观明了的学习知识点,让学生更快更准理解吃透突破重难点问题。如:在学习“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课内容时,有关血液循环这一复杂过程用语言表述,学生难以掌握理解,教师巧用微课突破重难点,明确了“体循环”和“肺循环”以及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教学实效。
3.巧用微课,在课后巩固知识点优化结构
微课程短小精悍,占用内存小,课后教师根据课内教学情况进行点评、总结,将一些拓展型教学资源或者教学内容前瞻性学习资源发布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电脑、手机客户端等媒介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同时教师可以巧用微课,设计生物在线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教学内容,练习所学知识点,如2020年榆林市第八中学在实验操作考试前,将多数实验步骤、操作流程制作了微课,引导学生认真观看、思考、分析,后进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练习巩固,不断完善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在中考时,生物实验操作中考生平均成绩为9.92分,比去年提高了0.22分,取得了良好效果。
特别是在偏远落后区域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属于较新的领域,还需广大一线教师不断地运用探索,熟练微课的制作方式,用足用好用巧微课,优化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在偏远落后区域信息技术化的普及推广应用下,微课也会对生物教学带来较大影响,生物课堂教学应与微课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行稳渐远,生物教师用足用活用好微课,从而使教学的质量变得更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更好,进一步优化初中生物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11):26-32
[2]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础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3]Kee T P.The One Minute Lecture[J].Education in Chem-istry,1995(32):100-101
[4]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5]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