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净瑠璃寺的路
2020-11-28
今天我们去了净瑠璃寺。原来准备中午就回,出门时还特意吩咐酒店的人帮我们准备好午饭,谁知路上花了很多时间,但也欣赏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风景。
日本奈良北部的郊外就是山城国了。山城与大和的区别不仅在于名义上,实际上两者的氛围也有所不同。过了奈良坂之后,周围的风景都不一样了。我们经过了一座小山的山腰,山上盖着一层浅红色的沙土,看上去极其贫瘠,除了几棵细细的红松,都没有什么像样的植被。道路下方的山脚处还有些零零星星的树丛,除此之外就是不足三尺的杂树与小松树了,它们都不足以把山的表面完全覆盖住,只是稀疏地分布在山坡上而已。树丛之间,是杂乱盛放着的杜鹃花。三笠山和南面的大和群山的景色可不是这种感觉。不过,布满沙土的干燥荒山倒是能让我产生不少亲切感,孩子们也能在这样的山坡上自由玩耍。现在正好是采摘做柏饼的槲栎嫩叶的时候,要是槲栎的叶子不够用,菝葜那光滑的圆叶也可用。还有桃色与紫色的杜鹃花瓣,也能撩动爱凑热闹的孩子们的心。到了这个季节,下到小溪里玩水也不觉得冷。到蝉鸣催人回家之前,孩子们都能在山中忘我地嬉戏。20年前的我,也是这样一个天真的孩子。一想到这儿,我就有种回到了故乡的感觉,贪婪地眺望着周围的景色。抵达净瑠璃寺之后,这种感觉依然萦绕在我心头。
……
寺院的小门位于山村的麦田之间,它的白壁和伸出墙外的松树都充满了野趣。我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进门之后,我最先看到的是本堂与宝塔之间那清冷池塘的水色与芦苇的嫩芽。那清透、浓郁而冷淡的奇妙色调,并没有让我觉得陌生。背靠山头的本堂有着优美的外形,和这座庭院搭配得分外和谐——就连庭园角落高处的那座破旧的小三重塔,看上去也是如此眼熟。我走在本堂前的白砂上,久久无法摆脱这种朦胧的感觉。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虽然这座山不是很高,但山上的恬静村庄与山下仿佛有一条明确的分界线。山上的小塔、本堂与自然完美融合。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可爱,滋润了我的心灵。在現代人看来,这样的光景未免有些太过平淡,但当我们的心灵需要平和与休息的时候,这种景色就能发挥出其神秘的魅力,激发出我们心底的某种感情。也许这正是出于古人对桃花源的憧憬——对净土的幻想,让他们选择了这片山上的土地,并且在池塘边建起了这座佛堂。我们本以为桃花源不过是古人的空想,与自己没有丝毫关系。然而,当呈现出这种梦想的山中寺院出现在面前时,我们仍能与桃源之梦产生共鸣,这一点让我分外惊讶。不过仔细想来,我们每个人都曾是桃花源的居民啊——我们都有过童年!这就是我们会产生这种心境的原因吧。
我感慨万分,都没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本堂中横列一排的那九尊佛像上,在Z君的提醒下才把视线投向扁长的须弥坛前面的金属零件上。每尊佛像前的烛台式木块上都有别有意味的画,白皙的地藏菩萨同样也算杰作。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与周围景色完美融合的佛堂外观,透过敞开的大门能看到金色佛像这一点也是别出心裁。置于温柔新绿中的九尊佛像,颇有些藤原末期幻想的感觉。
时间已经不早了,寺院厨房大婶留我们吃了午饭。饭碗上有缺口,米饭看上去黑乎乎的,难为Z夫人陪我们一起受苦了。不过这样一顿午餐倒是和我们的旅程非常相称。回程抄了近路,可即便是这样,回到奈良时也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
(摘自南海出版公司《古寺巡礼》 作者:[日]和辻哲郎 译者:曹逸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