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查良铮现代主义诗歌汉译简析

2020-11-28薛凡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诗歌翻译翻译策略

薛凡

摘 要:相较于一般的诗歌翻译,现代主义诗歌因其自身的独特性,对译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诗人翻译家查良铮的成功实践不仅佐证了翻译观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也对于今天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有着指导意义。本文以《驶向拜占庭》汉译为例,简要分析查良铮的现代主义诗歌翻译实践。

关键词:查良铮;诗歌翻译;现代主义诗歌;翻译策略

英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德莱顿(John Dryden)说:“没有人能够译诗,除非他本身具备诗人的才华,且精通原作者和他自己的语言。”[1]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诗歌往往通过高度浓缩的语言和富有韵律的形式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境,这也是译诗难的根源所在。正如常言道,“译事难,译诗更难”。而作为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现代主义诗歌特点更为鲜明,语言晦涩难懂,因此这类诗歌的翻译难度更大,更加需要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

一、查良铮诗歌翻译理论

翻阅查良铮诗歌译作,不难发现其译诗实践主要集中在即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和英国现代主义诗歌两类,因此他的作品更加扎实集中,更可见其深度。相比起他大量的倾注诸多心血的翻译实践,查良铮先生关于译论、翻译策略、翻译原则的文字实在是很少,也只有偶在出版译本的序跋里可见,唯一一篇正面谈译诗原则的文章是在批评与争论的情况下而写,其名为《谈译诗问题——答丁一英先生》。其中查良铮并没有系统地阐述他的诗歌翻译思想或翻译理论,但他却有很坚定的翻译观,从其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也可以看出查良铮先生对自己的翻译观的坚持和践行:

1.反对“字对字、句对句、结构(句法的)对结构”的翻译,这是查良铮对诗歌翻译的原则性坚持,他认为仅就诗歌翻译而言,最重要的是“把原詩的主要实质传达出来”。[2]

2.以诗译诗,重现原诗独具的美学效果,即通过诗歌特定的形式传达内容,以完整地发挥诗歌本身的力量。但也不能过于机械、因韵害义,为了押韵而押韵,反而会致使内容的缺失或歪曲。因此应该有整体性意识和对原诗的实质的考虑,进行“局部的牺牲”。

3.诗歌翻译应该充分运用注释指出原诗中的典故或文化背景,以帮助译诗读者获得与原诗读者相当的阅读感受。

二、查译现代主义诗歌赏析:以《驶向拜占庭》为例

查良铮对现代主义诗歌抱持着浓厚的兴趣,而现代派诗歌往往是晦涩难懂,在“语言、形式和主题阐释等方面存在很强的抗译性”[3]。因此,与其浪漫主义诗歌翻译不同,查良铮在进行现代主义诗歌翻译时所做的尝试是“陌生化”,即注重不过度阐释,优先考虑直译的方式来进行原诗奇特意象的移植,从而很好地把握了原文的精神内涵和章法结构。以《驶向拜占庭》一诗的翻译为例,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位老人(或者可以说是诗人的代言人)“在思考生与死、灵与肉、情感与理性、衰老与青春、艺术与现实等问题”[4],而在诗的最后,老人祈求死亡降临,让他能够摆脱肉体的束缚,获得所谓的永恒生命。这是典型的叶芝后期现代主义的诗歌,语言简练,风格平实却极富表现力,口语化通俗化的同时又富有哲理。现代派诗歌的一大特色就是丰富的意义,体现张力和复义性。罗选民曾说,“既然含混是原作创意之所在,那么译者就没有必要按照自己的理解消除含混”[5]。否则,诗中意义的丰富性也随之消除了。

原作:

An aged man is but a paltry thing,

A tattered coat upon a stick,unless

Soul clap its hands and sing, and louder sing

For every tatter in its mortal dress,(W.Jackson Bate,1986:641-642)

查译:

一个衰颓的老人只是个废物,

是件破外衣支在一根木棍上,

除非灵魂拍手作歌,为了它的

皮囊的每个裂绽唱得更响亮;[6]

顾子欣译:

老人到头来只是一个废物,

像晾在竹竿上的一件破烂衣衫,

除非灵魂拍掌高唱欢呼

它无常的外壳也碎成破烂,[7]

两个译本都抓住了“竿子支起破衣裳”的基本意象,但最大的分歧在最后两句。查译紧贴原文,“除非灵魂拍手作歌,为了它的/皮囊的每个裂绽唱得更响亮”,揭示了灵魂为肉体的死亡消逝而欢呼,画面感十足,极具讽刺意味。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查译所用“每个裂绽”其中保持的原诗的张力和复义性,这既指变老的过程,也可指死亡的过程。与顾译对于“every”的省略处理相比,查译保留了“每个”,放慢了肉体衰老进而消亡的过程,与此同时灵魂却是在欢呼,这样建立了一前一后的顺序,前后交织反而显化了强烈的对立冲突,对于诗歌的实质的传达就更为鲜明。两相对比,顾译里灵魂拍掌欢呼和外壳的破碎形成平行关系,原诗里老人对于死亡降临的期盼被弱化了,且“碎成破烂”也少了一份张力,对比“每个裂绽”,这里恰好相反产生了快进效果,不免失去了原诗丰富的内涵意义。

原作:

Nor is there singing school but studying

Monuments of its own magnificence,[8]

查译:

可是没有教唱的学校,而只有

研究纪念物上记载的它的辉煌,[6]

袁可嘉译:

世界上没什么音乐院校不颂吟

自己的辉煌的里程碑作品,[7]

原诗中的老人希望庄严神圣的音乐来净化和复苏他的灵魂,可这大千世界里竟找不到教唱的学校,有的只是靡靡之音。这里诗人不仅讽刺了充斥着靡靡之音的世界,也是对本该教唱的学校却只研究自己辉煌历程的社会现状的讽刺。由此可见,这种复义性在袁译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保留,相较于查译,袁译虽然清楚明白,却反而因为延伸而有些偏离原诗主题;而查译乍一看不太通顺,但是这种直译呈现了两个方面内容:有教唱学校(或音乐学校),但它们并不教唱、不做跟庄严神圣的音乐有关的事情,有无对比鲜明;所有这类学校都忙着研究虚无的辉煌,直接讽刺。因此查译这种有选择的“局部的牺牲”反而换来了整体意象的保存。

三、小结

现代派诗歌形式的不拘束、语言的晦涩带来了内涵的丰富意义。从查良铮的现代主义诗歌翻译实践中可以看出,其翻译策略的安排首先都是围绕着一个重点:是否能鲜明地传达原诗的实质,其次再强调实质被安排在什么样的形式下。在移植意象时,大胆直译往往伤害最小,过度的解读和润饰反而会强行抹去现代派诗歌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德鸿、陈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2]查良铮.谈译诗问题——答丁一英先生.郑州大学学报,1963(01)

[3]商瑞芹.诗魂的再生——查良铮英诗汉译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4]商瑞芹、王宏印.查译与顾译“Sailing to Byzantium”评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08)

[5]罗选民.文学翻译中的含混与消解.中国翻译,1999(05)

[6]查良铮译.英国现代诗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7]顾子欣编译.英诗300首.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8]W.Jackson Bate & David Perkins.British & American Poets:Chaucer to the Present.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ich,1986

猜你喜欢

诗歌翻译翻译策略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从格式塔理论赏析《西风颂》的不同译本
庞德《在地铁站》诗歌翻译的概念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