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文明建设谈党的领导力的几点思考
2020-11-28牛静静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因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种实践基础上的领导力。从生态文明思想形成脉络了解党的领导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从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看党的领导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从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来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从源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关论述,结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全国唯一一家同时入选2个“全球最佳减贫案例”旗县的具体的生动的案例——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生态扶贫的具体案例为依托,来阐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生态文明;科学实践;规律
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来看党的领导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党和人民的长期探索,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有关论述,是正确的意识,是科学的理论。
一、从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脉络了解党的领导力
1.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1]“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要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治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2]
2.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源远流长,尤其是儒家、道家、佛教中都蕴含我国古代的生态智慧,都主张顺应时令,节约用物。
3.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生态文明在中国的萌芽是从十六大提出了最早的绿色发展的理念。十七大把这个理念上升为两型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这是生态文明的概念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出现。十八大,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很高的高度。由两型社会的文明上升为“五位一体”,关键是十八大对生态文明,是作为一个专门的问题,在党的报告中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十生态文明是十八大提出的战略。十九大生态文明战略不断地提升、内化和落地。其实,生态文明的理论和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学界就已经提出。但是到目前为止,把生态文明上升为一个国家战略,上升为一个执政党的战略,中国是唯一的。
4.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生态系统脆弱、资源约束趋紧的实际,面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严峻挑战,以人民为中心,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以对中华民族、对子孙后代乃至全世界高度负责的担当精神,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考察内蒙古,就内蒙古“两个屏障”作用做了重要指示并反复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二、从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看党的领导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
中国共产党科学地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形成了生态文明的科学理念、原则和目标,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我国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我国为人类共同的家园贡献了中国力量,尤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宝贵经验。
内蒙古自治区的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始终坚持不懈,成效明显。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内蒙古生态环境实现完美逆袭。库布其沙漠的沧桑巨变就是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同时入选2个“全球最佳减贫案例”的旗县和“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的通辽市科左后旗创造出了可复制可借鉴可应用的成功经验,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扶贫智慧。
科左后旗大生态推进大扶贫模式是以生态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前提,寓生态建设于扶贫开发之中,实现扶贫开发推进生态建设、生态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良性循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当地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和保护,生态产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为持续稳定脱贫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也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生态扶贫的实践样板。
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总土地面积11570平方公里,地处东经121°30′至123°43′,北纬42°40′至43°42′之间,处于科尔沁沙地的东南边陲,位于科尔沁沙地腹地。除东部西辽河冲积平原外,境内皆是以沙丘、沙地为主要特征的地貌类型。境内沙化土地面积达1180万亩,占全旗总面积的68%,分布于西辽河以西的广大沙丘地区,属沙质,质地粗糙,粘结力差,极易风蚀,漏水漏肥。
上世纪70年代末,我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全旗80%的沙地牧场沙化,草甸地盐碱化,造成区域内生态体系严重失衡,严重制约着全旗经济社会发展。当时森林覆盖率仅为5.1%,每公顷农田粮食产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低而不稳。为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我旗立足自身实际,把生态建设作为科左后旗的生命线,采取加大投入、创新机制、依靠科技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坚持“两结合、两为主”(乔灌草相结合、以灌草为主,造封飞相结合、以封造为主)的治理方针,开展大规模的生态治理。终于使全旗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011年我旗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旗、革命老区。“十二五”初期,我旗有贫困农牧民3万户、8万人,占农村牧区人口的25%。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我旗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立足实现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把产业扶贫作为根本性举措来抓,按照“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工作思路,根据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集中会诊,对症施策,推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产业发展全覆盖。五年来,全旗累计减贫11688户、30353人,贫困综合发生率由2014年的11%降至1.21%。通過了内蒙古自治区贫困旗退出第三方评估验收,群众满意度99.57%,错退、漏评率为零。
科左后旗通过探索生态益贫机制,释放生态红利,全面实施大生态推进大扶贫模式,使我旗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带动增收能力显著增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贫困人口在生态建设保护修复中增收致富,在摆脱贫困中不断增强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日益优化,幸福感和获得感逐年提升,实现了美丽与发展双赢。
三、从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来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不是更多的去表现事物的外貌,而更重要的是要去表现事物的内在意义。
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严峻,我们既要统筹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又要面对境外输入的压力,眼下为了经济增长是不是应该让生态建设这些不能立竿见影的工作先“靠边站”?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没有美丽内蒙古就没有富强内蒙古。
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呢?
1.大力推进绿色发展
中国致力于绿色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中国绿色发展理念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参考借鉴。”“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我们要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自觉以对规律的认识指导行动。”[3]要树立绿色意识,遵循自然规律,实现科学发展。要顺应世界潮流,提倡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2.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
以内蒙古科左后旗为例,我旗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全面提升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近年来,全旗累计完成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410万亩。目前,林业用地达到590万亩,其中有林地340.3万亩,疏林地16万亩,灌木林地50万亩,未成林67万亩,宜林地116.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21.68%,较2002年的11.24 %提高了10.44个百分点。全旗公益林总面积188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175万亩,地方公益林13万亩。全旗土地沙化退化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林草植被迅速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降低了旱涝风沙盐碱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据专家测算,有农田林网保护的地区农作物增产可达到15-30%,有效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农牧民增收。此外,在生态建设中,吸纳了大量农牧民进入绿化企业务工,或直接参与到苗木起运、树木栽植、抚育管理等工作中,实现就地务工增收。2014年以来,农牧民在生态建设中务工增收5136万元,其中贫困农牧民务工增收445万元。
3.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和严明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中國对生态保护立法不断加强,中国生态保护政策立足科学,在制定措施时充分吸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大生态推进大扶贫模式严格落实生态护林员政策和生态奖补政策。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52、55
[3]2016年5月30日,《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
作者简介:
牛静静(1982--)女,中共科左后旗委党校,讲师,教务委员,法学学士学位。主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党校的教务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