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2020-11-28李文玉
李文玉
摘 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莱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乡村振兴为统揽,以脱贫摘帽成果为基石,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长效发展。但下一步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后,面对相对贫困群体或者随时返贫的群众,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脱贫攻坚;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莱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乡村振兴为统揽,以脱贫摘帽成果为基石,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长效发展。但下一步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后,面对相对贫困群体或者随时返贫的群众,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构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长效机制
解决致贫的外在性因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贫困或者短时期解决贫困,但不是长久之计。脱贫最根本的是贫困群众自身要有“我要脫贫”、“我能脱贫”的内生动力。所以构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机制,必须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能力。
一是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中华民族有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优秀传统美德,要通过电视、广播、全市LED显示屏以及现在的微信官微、抖音、快手等各种媒介加大传统美德、扶贫政策、脱贫典型的宣传,引导贫困群众树立靠勤劳脱贫致富的信心。
二是开展脱贫致富典型等评选活动。结合市里脱贫攻坚活动,开展“脱贫致富先进典型”的评选活动,通过身边鲜活的案例,激发贫困群众向先进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三是制定相关激励评价机制。参照党员、志愿者积分管理办法,探索在全市贫困群众中实施积分管理,对积分较高的贫困群众在相关特惠政策方面予以倾斜。同时通过生产奖补、以工代赈、劳务补助等激励措施,调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通过开展需求培训提高贫困群众“造血”能力。了解贫困群众的就业需求、培训需求,按需培训、有针对性培训,提高贫困群众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五是继续实施教育扶贫,阻止贫困代际传递。贫困是能传递的,而阻止传递的方法就是让贫困群众子女接受教育,继续实施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扶贫,增加贫困群众家庭脱贫希望。
二、打造多元产业带动的长效机制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带动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打造多元化产业带动机制,做好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好特色产业,真正做到管长远、可持续。
一是科学论证、规划引领,抓好产业项目发展规划和布局。产业项目发展的决定权归根结底在政府,必须结合地区实际,科学论证,杜绝短平快、不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出现。
二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选准有特色的产业项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避免产业项目同质化发展。
三是延伸产业链条。产业项目发展要本着品牌化、高质量、特色化的原则,对产品做好系列深加工,同时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条件允许的话,一二三产业做好融合贯通,尽可能让贫困群众分享到产品加工增值后的效益。
四是拓宽项目产品营销渠道。主动与市场对接,解决产品销路问题。同时借助当地扶贫专柜进行产品推广销售,采用淘宝、抖音、快手直播等电商扶贫的方式,进一步拓宽项目产品的营销渠道。
三、健全社会协同扶贫的长效机制
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扶贫的效能已经充分显现,必须在巩固当前大扶贫格局下,进一步健全社会扶贫机制,调动全社会力量投身脱贫攻坚事业。
一是出台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激励政策。对于在参与全社会扶贫工作中表现出色的企业、社会组织等,要适当进行奖励激励。在实行税收优惠、产业支持、信贷优惠、培训补贴等优惠政策的同时,颁发相关证书给予政治荣誉奖励,并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主设立扶贫公益基金。
二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志愿团体、企业、公民等社会力量的作用。政府在承担扶贫工作的同时,要适当赋能于社会力量。构建社会协同扶贫的平台,加强与社会力量在扶贫领域的协作。
三是政府统筹规划,建立联动机制。政府从宏观层面上要对各种扶贫信息进行有效资源整合,分享贫困群众以及扶贫产业信息,防止事项出现交叉及疏漏,使扶贫工作更有针对性。
四是加强扶贫工作宣传。脱贫攻坚一是一朝一夕、一人一事就能完成的,必须在全社会开展扶贫工作宣传,大力宣传助力脱贫的优秀社会组织、企业及公民个体,在全社会营造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的浓厚氛围。
四、形成可持续的脱贫长效机制
相对贫困不是立即消失,甚至会长时间存在。所以从长远来说,必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脱贫长效机制,从而来保障贫困问题的早日解决。
一是建立脱贫摘帽过渡期补偿机制。脱贫攻坚有“四不摘”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两条就是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要继续对已脱贫人口实施帮扶政策,巩固前期帮扶成果,提高贫困群众自身发展能力,防止贫困群众因病、因灾再次返贫。
二是建立贫困群众动态监测管理机制。大数据时代,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贫困群众进行动态监测。依托山东省“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对困难群众实施跟踪和动态监测,保证更新速率,及时维护平台信息,返贫的要及时重新纳入帮扶,稳定脱贫的要及时退出。
三是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在开展扶贫工作的同时,要做好风险防控。重点防范化解产业扶贫市场风险、扶贫信贷风险、社会风险、债务风险,提前做好风险评估和防范处置,防患于未然。
四是升级涉贫舆情处置反馈机制。扶贫工作大众关注、牵涉甚广。必须实行舆情处置反馈机制,对于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及时进行管理和处置。同时畅通扶贫监督举报电话等信访渠道,实施扶贫网络舆情监控,对涉贫舆情及时处置,并将处置结果第一时间向大众公开反馈。
五、建立基层党组织引领的脱贫长效机制
扶贫工作需要全社会协同参与,但最根本的还是党的领导。扶贫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全过程,进一步健全基层党组织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脱贫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队伍,着重从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选调生、大学生村官、退休老干部等人群中,选拔事业心强、有担当、有能力、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真正把会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人推选为村党组织书记或村主任,充分发挥“领头人”的作用,建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
二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参加扶贫工作,同时在脱贫致富能手中挖掘先进,培养积极分子。注重党员队伍年轻化,从年轻人中选拔优秀分子,为党员队伍注入年轻血液和生机活力。
三是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热能。深入推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集体经济+贫困群众”的发展模式,通过党支部引领,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合作社产业项目当中来,让群众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六、升级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长效机制
贫困群众是当前社会上比较弱势的群体,保障这部分人群的稳定脱贫,就必须升级完善现有的各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用制度来保障贫困群众的生活,甚至是兜底工作,这是解决彻底脱贫和防止返贫的重要举措。
一是全面升级已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根据当前社会生活标准,适当提高已有的保障标准,进一步扩大社保范围。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单独划定当地贫困线,保证贫困线以下的贫困群众都能够通过低保、五保、新农保、新农合等现有政策措施实行全面兜底保障,保证贫困群众基本物质生活。
二是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对农村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教育、卫生、医疗、文化等各方面要加大政府投入,尽可能减少贫群众户的支出成本;同时全面实施农村改厕、四大堆清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危房改造、电网升级改造、交通道路建设等工程,全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最大程度上来提升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使之具备向上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可能性。
三是分类完善各种保障措施。不同貧困群众必须制定不同的保障措施。对于因病致贫的群体,可以通过结合社保、新农合和医疗保险的方式来解决;对于因学致贫的群体,在继续执行雨露计划等保障措施的同时,探索通过减免学费、申请助学贷款、爱心人士助学等方式来解决;对于天灾人祸致贫的,除了政府救济外,要通过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救济的方式来解决,这样保证每一个贫困群体、每一户贫困家庭都能够在需要时得到及时救助。
四是探索建成普惠性的民生政策。解决了绝对贫困后,相对贫困问题就会突出显现。许多群众不在贫困户范围,但有可能因病、因灾,或者其他问题,生产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可以探索从政策层面将原有针对贫困人口的特惠性精准扶贫政策逐步扩大为针对低收入群体的普惠性民生政策,从而形成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