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针深刺下关穴联合督脉埋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研究
2020-11-28王新春苏惠贞
王 娜,王新春,苏惠贞
(青海省中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0)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以三叉神经所分布范围的电击性或撕裂性疼痛为主并且伴有同侧面肌发生抽搐[1]。其发病机制和病变部位尚不明确,主要通过手术或药物控制疼痛发作[2]。该病在中医上与“面风痛”“齿槽风”“偏头风”等病相似,针刺能够通过刺激腧穴、经络等来调整人体机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3]。本研究探讨芒针深刺下关穴联合督脉埋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对VAS评分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 年10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8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31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3.59±6.47)岁,病程3~12月,平均病程(6.74±1.85)个月。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41~74岁,平均年龄(53.55±6.45)岁,病程3~12月,平均病程(6.71±1.82)个月;治疗组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3.639±6.49)岁,病程3~12个月,平均病程(6.77±1.88)个月。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纳入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面部或额部出现发作性疼痛持续数秒至2 min以内;疼痛具有突然、表浅和刀割样的性质;由刷牙、洗脸等日常活动引起或触发区域开始;在疼痛发作时眼结膜充血、流泪、面部发红、反复出现疼痛、面部可见抽搐[4]。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症状均符合《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面风痛”的辨证标准[5]:主症:面部疼痛呈闪电样、刀割样或烧灼样剧烈疼痛,骤然发作,发作频率不定,在间歇期无异常症状,在痛时发作伴面部潮红、目赤流泪等。
1.2.3 纳入标准 均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目前意识清晰,能够配合接受治疗;面部反复出现疼痛,面部可见抽搐;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4 排除标准 其他疾病致三叉神经痛者;拒绝接受针灸治疗者;患者伴恶性肿瘤、全身感染或精神疾病等;过敏体质、易合并感染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给予平衡针疗法,取穴:至阳穴。保持患者处于俯伏坐位,使背部皮肤处于绷紧状态,采用酒精对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采用华佗牌一次性圆利针(1 mm×50 mm)在至阳穴处沿皮逆经横刺入皮内,根据患者局部出现麻、酸、胀感为度,然后用胶布将留在皮外的针柄进行固定。在埋针期间,叮嘱患者每隔2~3 h左右按压埋针处2~3 min, 10下左右/次,从而增强刺激及疗效。每次埋针治疗时间为1 d,然后间隔1 d再给予第2次治疗。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芒针深刺下关穴,取穴:下关穴,保持患者处于仰卧位,采用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0.30 mm×75 mm)深刺下关穴,进针深度为50~70 mm,缓慢进针,当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以患者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度,每隔10 min行针1次,留针时间为30 min,1次/d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30 d。
1.4 疗效评价
1.4.1 临床疗效 临床疗效评价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治愈:主要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没有出现复发;显效:主要症状明显改善,随访半年内复发次数<2次,VAS评分减少≥70%;有效:主要症状有所好转,随访半年内复发次数>3~5次,VAS评分减少>30%且<70%;无效:主要症状无变化,严重者甚至加重。
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2 观察指标 ①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6]:采用VAS评分评价患者疼痛度,评分为0~10分,评分越高疼痛度越高;②PSQI评分[7]:采用PSQI量表评价睡眠质量,包括睡眠效率、睡眠障碍等7项18个条目,每项分值为0~3分,评分>7分表示睡眠障碍,评分越低患者睡眠质量越高;③临床症状:对比治疗前后头痛发作时间和发作次数变化;④中医症侯评分[7]:包括主症(频发短暂面颊剧痛、固定不移、怕风和痛时面红耳赤等5项)、次症(眩晕、耳鸣和咽干口苦等9项),每项1分,该量表总分为14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症候越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VAS评分和ODI评分、头痛发作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和中医症侯评分等计量数据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表示进行比较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后,对照组6例治愈,8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5.3%);治疗组7例治愈,9例显效,16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4.1%),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例(%)]
2.2 两组患者VAS评分和PSQI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VAS评分和PSQI评分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明显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VAS评分和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和PSQI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头痛发作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和中医症侯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头痛发作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和中医症侯评分明显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头痛发作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和中医症侯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头痛发作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和中医症侯评分对比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在中医上与“面风痛”“齿槽风”“偏头风”等病相似。《灵枢 经脉》中记载:“三焦手少阳之脉……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 《张氏医通》中记载:“面痛……不能开口言语……风毒传入阳明经络,血滞凝而不运。”指出本病的病因是由于阴虚阳亢或风热、风寒外袭、心火内盛、肝肾实火上冲或虚火上炎导致手足三阳之经发生闭阻,致气血郁滞而不通则痛。治疗该病原则为祛邪止痛、调理气血和疏通经络[8]。根据中医学的基础理论,“面风痛”主要是由于三阳经筋受邪, 足三阳经筋会于“頄”(面颊部),手三阳经筋会于“角”(侧头部),并且头是“一身诸阳之会”,而督脉具有统率诸阳经、督领全身阳气的作用[9]。逆着督脉循行的方向进行埋针,能够起到调神益智、通督泄热的功效。至阳穴是督脉的要穴,“至阳”有阳气至极之意,针刺该穴具有调理气血、温通经脉、泻其有余和补其不足的作用,使气血调和,起到通则不痛的目的,从而使疼痛消失。埋针能够有效地刺激该穴位,具有振奋腧穴和经络的功能[10]。针埋入皮下之后,能够对该穴位产生持续稳定的刺激,促进经络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激发人体之正气,起到祛除病邪的目的[11]。本研究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芒针深刺下关穴,芒针深刺疗法既能够治疗短针所能治疗的疾病,又能够弥补短针之不足[12],《灵枢· 九针十二原》中记载: “九针之名 ,各不同形,……八曰长针,长七寸”“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芒针深刺能够疏通机体深层的经络和血脉,从而能够用于治疗顽症痼疾。芒针是从古代九针之一的长针而演变来的,芒针深刺不仅能够沟通浅表的经别,而且还能够沟通深部的经别,能够使患者产生舒适之感,病痛顿失,起到“气至病所”的作用。下关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的面部腧穴,是足少阳和足阳明经的交会穴[13]。阳明属于多气多血之经,针刺该穴具有行气活血、祛邪通络的功效。并且芒针深刺能够使穴位深部的各类感受器兴奋,传递到中枢神经,从而激活与内源性痛觉调节机制有关的中枢神经递质系统和结构,抑制伤害性刺激;同时芒针深刺能够阻断痛觉冲动的产生、感知和传递, 促进局部组织代谢,改善局部微循环,使受损神经得到快速修复[14]。
本研究采用芒针深刺下关穴联合督脉埋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经过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较高,VAS评分和ODI评分明显降低(P<0.05),提示联用芒针深刺下关穴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疼痛度、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可能是由于针刺该穴具有行气活血、祛邪通络的功效。刘丹等研究表明芒针深刺下关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较好治疗效果,并且能够降低疼痛度,手法轻巧[12]。本研究两组患者头痛发作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和中医症侯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较多(P<0.05),提示联用芒针深刺下关穴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可能是由于芒针深刺下关穴能够阻断痛觉冲动的产生、感知和传递,促进局部组织代谢,使受损神经得到快速修复。彭丽辉等人研究表明芒针深刺下关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临床症状[14]。本研究的价值是在督脉埋针治疗的基础上联用芒针深刺下关穴用于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并且能够降低疼痛度,改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采用芒针深刺下关穴联合督脉埋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降低VAS评分,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