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视域下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析

2020-11-28胡皓月吕国富

绿色科技 2020年11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教育观

胡皓月,吕国富,杨 胜

(1.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2.黔西南州消防救援支队,贵州 兴义 562400)

1 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共建生态良好地球家园的必经之路。

而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支撑和科技引领作用,更离不开对于大学生这一未来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力量的教育培养。“大思政”的“整体观”思维和“三全育人”方法论,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同时也为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带来了新的视角、新的尝试。因此,希望在阐述厘清“大思政”、“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内涵和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在“大思政”视域下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从而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照。

2 “大思政”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内涵

2.1 “大思政”的理论内涵

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就需要运用“大思政”的教育观,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思政”是一种系统性、整体性的教育观,旨在立足全局、整合各方资源,改进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体来说,“大思政”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整体观”,中心工作理念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基本方法论是“三全育人”,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1~3]。

2.2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内涵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概念以来,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强,对该项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作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主力军,对其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带动全民提升整体的生态文明素养,有利于营造人人、时时、处处自觉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氛围,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建成“美丽中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建立在生态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础上的[4],是指教育者根据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原则,采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培养其生态文明素养[5,6],帮助其正确理解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4]。

3 “大思政”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关系

3.1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脉相承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立德树人”中心任务的重要内容,是致力于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改善、优化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实践活动。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代表着一种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有机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强调人本身就是自然的存在物,自然界是先于人存在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人类的活动又会能动作用于自然界;强调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它对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可以说,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理论资源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有着天然、广泛的联系。

3.2 “大思政”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新视角

“大思政”格局是针对新时期高校育人要求、目标及方法提出的新思路。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言,“大思政”格局着眼于“立德树人”这个中心任务,强调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有机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打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大思政”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容、方式方法上的全面整体协调和大胆创新拓展,为立足于人与自然整体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带来了新的视角、新的思路。具体来说,就是在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时,可以借鉴“大思政”的视角,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从教育主体多元化的角度出发,实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全员育人”;从教育过程全覆盖的角度出发,实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全过程育人”;从教育空间全覆盖的角度出发,实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全方位育人”。

4 “大思政”视域下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4.1 落实立德树人中心任务,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于1989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强调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关心自己、家庭、朋友和他人,同时也要关心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利益等,这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力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培养造就出关注生态、能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新方向。在“大思政”教育观引导下,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教导学生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生态型人才,除了要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打牢道德根基外,还要注重培养生态文明道德感、生态文明责任感和生态文明审美感;除了要具备扎实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掌握了解与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基本常识和生态环境法律法规;除了要善于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外,还要学会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时,还需要学会培养系统性、全局性思维,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自觉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全面发展融入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中。

4.2 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创建绿色校园的需要

自从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指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逐渐实现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高度融合。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通过科教创新进行生态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球共识和全民行动。高校是科技、人才、创新资源的集结地,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重大使命,而构建绿色校园是加快高校“双一流建设”,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实现高校绿色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大思政”教育观引领下构建绿色校园,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在实现学校基本教育教学功能的基础上,注重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和环境保护的原则、指导思想融入到学校日常的管理服务和校园生态环境创设的立体活动中,营造“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的校园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全校师生注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学知识、长身体的同时,能树立起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品德和对环境负责任的态度,全方位推动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文化和生态治理的实施。

4.3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创建美丽中国的需要

美丽中国作为“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要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方案,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高校是否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美丽中国建设者,关系着是否能在实现环境之美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生态之美、社会之美和人文之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能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持续有力的精神支撑和文化支撑,而在“大思政”教育观引领下进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则能够促进高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立德树人”以更为宽广的视野、更为系统的方法来强化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全校教职员工的主导作用、全方面生态文明教育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和社团活动的实践引导作用,从而实现校园生态之美、校园人文之美,进而推动美丽中国生态之美、社会之美和人文之美的建设。

4.4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绝不可能靠少数国家、地区来独善其身,而应视其为全球性问题,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共谋全球环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要求人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以生态文明教育为基础,尤其是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进而影响、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养,以小我促大我,扎实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思政”教育观强调在教育主体、客体、介体和环境等多方面全面整合资源、统筹兼顾、整体发力,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观大格局相契合。在“大思政”教育观引领下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打破高校教学部门、行政管理部门,专职教师、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等各自为政的局面,将生态文明教育从学生素质教育上升至立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层面,调动全校师生自觉提升生态文明素养的积极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落实生态文明教育,把生态环境保护当成与我们自身前途命运,子孙后代永续发展息息相关的头等大事来抓,从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智力支撑力量的角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贡献。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教育观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基于"大思政"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高职院校人才培育工作研究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好的爱情,从来都不需要刻意迎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