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闻报道研究
2020-11-28何安琪
何安琪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具有非接触传播特性的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需要重点注意的对象。
2 疫情新闻报道特点
2.1 及时迅速,紧跟事件进展
疫情爆发以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向武汉派出大量记者,对疫情事件本身及其相关问题全面追踪,及时公布权威信息。主流声音首先抢占了舆论场,在关键节点的报道对稳定混乱的舆情和社会恐慌情绪起到积极作用。
2019 年12 月30 日,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处下发红头文件《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次日潇湘晨报等媒体求证该文件的真实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正式进入公众视野。2020 年1 月20 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钟南山在《新闻1+1》中回答主持人白岩松提问时提到两点:人传人和有医护人员感染,疫情开始逐渐被大多数国民所重视。
媒体的大多数报道是关于疫情本身的,如症状、预防措施、病毒来源,也有报道疫情中的个人特写,如一线医护人员、感染者、治愈者、因疫情影响的普通人,也有反映相关社会现实,如土味宣传语、父母不重视疫情、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等。《三联生活周刊》刊出的《比“武汉加油”更实际的,是善待武汉人》报道,指出了疫情发生以来,武汉人及武汉返乡人员遭歧视等事实,并提出了可行性的解决建议,理性揭露并分析事实,良好地履行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2.2 尊重医护,全民共同抗战
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媒体深入一线采访报道,让大众看到了医护人员在疫情面前“逆行者”的形象。如大年三十,报道医护人员在吃了简单的便餐后争分夺秒全力奋战的场景使无数受众深受感动。这次疫情也让大众认识了很多可歌可敬的医护人员:武汉市儿童医院86 岁坐着轮椅出诊的专家董宗祈教授、身患渐冻症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双手皲裂的“95 后”护士胡佩等人,这些被传播的故事和精神都将被铭记。
2.3 遏制谣言,意见领袖发声
谣言是一种在未经证实的情境下广泛流传且与实时相关的信息形态,基本特征是区别于精确性的不可知性[2]。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谣言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比如本次疫情中不戴口罩驾车被扣6 分、喝白酒抵抗病毒、病毒会被雪花带到地面等谣言满天飞。在这个时候,媒体及时回应,粉碎谣言。
疫情爆发、突发事件降临时,也往往是媒体新闻伦理和原则受到考验最多也是最严峻的时候[3]。总体看来,媒体对此次疫情应对得当,但是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下文对此情况做详细分析。
3 疫情报道中出现的问题
3.1 科普类报道少,信息飞沫化严重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量的共享信息本应给受众更多的健康指导,但在实际传播过程中,受众对于健康、科普类信息的利用率却较低,甚至出现了信息回避的现象,传播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这就造成了健康传播的“飞沫化”现象[4]。产生信息飞沫化的主要原因是媒体不能够给受众提供其真正需要、和受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新闻报道。
以笔者所在东莞广播电视台《今日莞事》民生栏目为例,对该节目从2020 年1 月24 日到2 月7日的报道进行统计分析。这14 天是疫情前期报道的关键时期,该节目共发布电视新闻报道78 条,其中权威通报发布6 条,“防疫暖新闻”发布23 条,汇总各种防疫工作的动态消息发布36 条,人物特写发布8 条,防疫科普内容发布5 条。从数据来看,疫情前期报道中,科普类新闻占比最低,仅为6%。若能集中采访力量,增加科普内容,能更有效稳定舆情。
3.2 个别报道缺乏人文关怀
尊重法律、维护公共利益和人文关怀是疫情报道活动中理应遵循的三条原则[5],但在此次疫情报道中出现一些缺乏人文关怀的报道。新闻中时而出现临产孕妇上前线;流产10 天女医护上前线;甘肃护士“被剃光头”的报道,这些报道本意是赞颂医护人员舍己为人、热爱国家的精神,但是与此同时,媒体也需要注意人文关怀的原则,在报道时要提醒医护人员注意身体健康,“避免、减少牺牲”才是重中之重。
4 结论
4.1 调整报道结构,增加科普内容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新闻报道不该只把富有人情味的人物故事、好人好事等新闻作为重点,要多关注到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如疫情数据、医疗进展、病毒传播形式、大众如何预防病毒等科学有效的内容。尤其应该贴近受众,了解受众的需求,将受众想知道的科普知识以易读、易掌握的形式传播出来。2003 年4 月24 日,《新闻晨报》的《防“非典”不完全手册》针对各类人群,从各个生活领域,详细介绍如何预防非典,对“‘非典’的传播特点”“传播渠道”“临床诊断标准”“推荐治疗方案”等知识作了通俗易懂的解释[6]。
4.2 以人为本,重视生命伦理
媒体的灾难报道要有人本意识,灾难报道中生命伦理位居灾难报道伦理最高伦理顶端[7]。在报道中要减少对他人的伤害,要尊重和保护受访者和受众,在采写编的过程中都要反复平衡,以受访者角度为第一位,尊重当事人。在新闻报道中,要坚持“最小伤害”原则,所谓最小伤害原则,是指记者对待公众要公正、尊重,甚至给予同情[8]。如果采访行为会耽误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应该马上停止;面对情绪比较激动的患者或家属时,停下采访节奏,必要时应该给予安慰和陪伴等。
4.3 坚持新闻真实,坚守新闻生命
面对疫情危机,媒体的最大社会责任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事实[9]。坚持新闻真实需要减少文学想象的情况,同时也要避免为了塑造正面形象、扩大宣传效果而夸大事实的情况,造成“高级黑”“低级红”效果。要收到真正的宣传效果,唯一的办法就是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坚持真实,坚持真理,才能赢得人心[10]。
4.4 提升记者专业水平,建立报道机制
新闻从业者也需要提高专业水平,专业领域的新闻从业者更应该如此,他们不仅应该熟练掌握新闻相关技能,还要了解甚至熟知专业知识,将自己打造成“专家型新闻人”。如卫生系统的新闻人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学习掌握医学知识,这样才能够在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中及时反映,做好报道。
此外,新闻媒体在灾难报道中,需要建立一个完备的灾难新闻报道预案机制[11],可包括特殊信息预警、通讯传播、跨部门合作、专业知识培训等诸多环节。如因地震多发,日本公共广播电视台NHK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自然灾害报道机制,在灾难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有有序效报道灾难情况,从而稳定社会情绪。具体操作方法有:媒体之间可以共享对关键人物的采访资源,避免浪费双方的时间;尽量派经验丰富的记者去采访,他们更能够应对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发生的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