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海洋传播的创新之路
——以青岛广电海洋传播探索为例
2020-11-28袁丹
袁 丹
1 坚持“顶天立地”,讲好中国海洋故事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同样是新闻的富矿。中国海洋事业飞速发展,给新闻媒体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新闻宝库。笔者认为,新闻媒体在海洋传播中,应该坚持“顶天立地”,讲好中国海洋故事。所谓“顶天”,是指紧扣时代脉搏,瞄准国家战略,将海洋事件放在中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构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宏大背景之中,让海洋新闻拥有宽广的时代视野和历史关照;所谓“立地”,是指彰显地方禀赋,挖掘特色资源,坚持不懈深入海洋一线,倾听海洋人的心声,讲述海洋人的故事,采制出“冒着热气、带着露珠、透着温度”的海洋好新闻。
近年来,青岛市广播电视台践行“顶天立地”原则,深度挖掘跳动时代脉搏、体现地方特色的海洋新闻。2019 年10 月,举世瞩目的新中国70 华诞,“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作为“大国重器”的代表,通过天安门广场。从“蛟龙”号诞生,到7 000 米级海试,再到连续5 年的试验性应用,作为“蛟龙”号母港所在地的媒体,青岛市广播电视台对“蛟龙”进行了长达10 多年的跟踪报道,并多次派记者跟随“蛟龙”出海,多位记者克服眩晕呕吐、连续作业等困难,通过“体验式、跟踪式”接力报道,积累“蛟龙”探海长达10 余年的视频资料,专访“蛟龙”号潜航员、科学家、保障团队等多方人士,并先后在2012 年、2015 年制作两篇电视新闻专题《蛟龙探海》《“蛟龙”的第100 次深潜—中国大洋35 航次第二、三航段科考纪实》,再现中国“蛟龙”勇闯深海、百炼成钢的蓝色航程,分别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三等奖。
讲好新闻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是作为新闻媒体人的使命。新闻媒体在海洋报道中要践行“四力”,让“顶天立地”落实落细。要锻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全面武装自己,增强讲故事的能力。要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把故事讲活、讲生动,打动受众,感染受众,去影响和推动时代进步,产生应有的社会效应[1]。
笔者认为,面对经略海洋的蓝色浪潮,新闻媒体要深度挖掘海洋宝藏,深入海洋基层磨炼脚力,挖掘海洋好故事;学会发现磨炼眼力,发现海洋好故事;多思多想磨炼脑力,看透海洋好故事;凸显细节磨炼笔力,讲述海洋好故事,采撷海洋强国征途中的朵朵浪花,记录中国逐梦深蓝、向海图强的时代足音。
2 彰显“国际视野”,传递中国海洋声音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早在2 000 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赛罗就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500多年前开启的大航海时代,推动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自此,海洋在全球性大国竞争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历史和现实都昭示着:“海兴则国强民富,海衰则国弱民穷”。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和资源保障[2]。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中国主张、中国理念、中国模式,海洋新闻具备了“四海一家”的国际范。笔者认为,海洋新闻传播,应该坚持国际视野,强化国际思维,用大视野、大胸怀、大格局,报道海洋事件,对话海洋人物,传播海洋文化,从而展现中国开放自信、合作共赢的良好形象。
2016 年9 月26 日,2016 年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论坛在中国“海洋科技城”——青岛举行,全球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海洋研究机构领导人齐聚青岛,共商海洋创新大计,应对全球海洋挑战。针对这一重大事件,青岛市广播电视台精心组织、周密策划,联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推出融媒体直播《为了共同的海洋》。节目除了向全世界直播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论坛盛况外,还邀请中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斯里兰卡的海洋科学家、“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海洋院所领导人作为嘉宾,做客现场直播间,与主持人通过中英文进行交流,直播对话流畅自然,中英文巧妙衔接,翻译准确生动,彰显国际特色,并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
当前,中国正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中国海洋科技、海洋装备等正加速“走出去”。新闻媒体应该在构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背景之下,坚持国际视野,尊重国际惯例,遵守国际准则,彰显具有“普世性”的价值准则和人文情怀,让海洋新闻传播得更远更广;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海洋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增强中国海洋国际话语权。
3 创新科普表达,当好翻译和桥梁
海洋,给人类带来了“鱼盐之利,舟楫之便”,是人类未来发展的蓝色空间,但海洋同样是专业领域,相对于陆地,人类对海洋知之甚少。新形势下,海洋知识的传播、海洋意识的提升,需要媒体在海洋与受众之间做好翻译和桥梁,海洋传播与媒体联姻,成为海洋科学走出象牙高阁、融入生产生活的必由之路。
其中,Ft,t+n是在t+n到期的期货合约在时期t的价格,st,t+n为时期t+n的现货价格,Φt是时期t的信息集,Et为时期t的信息集下的条件期望。上式意味着:在给定的t时信息集下,t+n到期的期货合约在t时的价格是t+n时现货价格st,t+n的无偏估计。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信息不断累积并增加到已有的信息集合中。T时期的信息集于是包含所有随后的信息集,就是说对于所有的时期t,当τ≥0时,有Φt+τ ≥Φt,考虑两个不同时期但到期日相同的期货价格Ft,T和Ft+τ,,T(T代表到期日),如果市场是有效的,则有:
笔者认为,在海洋传播中,新闻媒体要“举重若轻”,将深奥、专业的海洋知识通俗化、科普化;同时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渠道,让海洋传播更接地气,更生动,更有吸引力。
为更好地传播海洋知识,2017 年年底,青岛市广播电视台联合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创新启动“蓝睛看海洋”全媒体海洋科普体验活动,线上聚集青岛市广播电视台优质新闻资源,进行全媒体融合推广,线下推出重磅科普体验活动,招募听众、观众、网友组成“海洋观察团”,近距离观察海洋,体验海洋,感受海洋之美。在青岛市广播电视台联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联合推出的融媒体直播《为了共同的海洋》中,专门设置“我问海洋科学家”互动讨论,国内外网友提出自己关心的海洋气候、海洋渔业等海洋“小问号”,做客直播间的全球著名海洋科学家现场解答,原本“高大上”的海洋科技变得生动有趣、接地气,专业的海洋知识走入寻常百姓家。
笔者认为,海洋传播的立体大厦中,海洋科学传播至关重要。新闻媒体要不断创新海洋科学传播的路径、载体、形式和手段,当好翻译和桥梁,精心策划组织海洋科普活动,加快海洋传播思维和手段创新,让公众了解博大精深的海洋科学文化,让海洋科学更加入脑入心,更有效地提升全民海洋科学素养,为海洋强国建设夯实文化根基。
4 借助融合传播,抢占海洋新风口
推动媒体融合迈向纵深,核心是要占领新的舆论场,快速挺进移动互联网这个舆论主阵地,在主阵地上传播正能量内容。移动互联网时代,是用户生产内容的时代。推进媒体融合,必须注重与用户内容的融合,在互动中增强用户黏性,丰富平台内容,提升传播力影响力[3]。
应对融媒体传播的大势,近年来,青岛市广播电视台建成全媒体生产“中央厨房”,整合电视、广播、“蓝睛”新闻客户端等资源,探索海洋融合传播转型之路。对于日常的海洋新闻,实现“一次采集、全流程生产、全媒体发布”。在“蓝睛”App首页,开设“海洋”频道,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手段,探秘海洋科技,展示海洋经济,普及海洋文化,成为海洋传播的“掌上窗口”。
2018 年1 月31 日,我国首堂“南极全网公开课”开讲,正在南极执行我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的“向阳红01”船变身“课堂”,四位科学家在南极海上现场授课,通过海事卫星视频连线,为全国青少年带来了一堂神奇的“南极全网公开课”,青岛市广播电视台首次跨越大洋和极地,进行了融媒体现场直播,并通过全媒体平台向全球发布。本次“蓝睛课堂南极全网公开课”,除了运用海事卫星、虚拟动画等先进技术手段外,还通过青岛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青岛人民广播电台FM107.6、蓝睛App、央视新闻移动网、网易、腾讯、今日头条、东方头条、新华社现场云等融媒体矩阵,向全球直播,全网点击量超过300 万次。
不日新则日退,伴随新技术、新媒体的飞速发展,海洋传播应该以变应变,加快推进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渠道创新,加快运用信息科技革命成果,大胆运用5G、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等新型传播技术,不断建立新的传播媒介平台,不断增强海洋传播的传播力、影响力、吸引力、感染力,实现媒体深度融合,推动海洋传播事业高质量发展。
5 树立“平台思维”,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中国海洋事业加速发展,既给媒体报道海洋新闻提供了宝库,也为媒体转型升级创造了机遇。在中国加速建设海洋强国的新时代,无论是海洋新闻报道,还是海洋科学普及,或是海洋产业发展,都需要政府、科研、企业、资本、媒体等力量共同携手,深度融合,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共同唱好中国海洋“蓝色交响曲”。
笔者认为,推动海洋事业发展,媒体应该秉持“平台思维”,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优化海洋事业发展生态。近年来,国内媒体创新机制,主动作为,与科研、政府、产业等各界联合发力海洋战场,新风扑面:厦门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与新浪厦门共建“70.8 海洋媒体实验室”;三沙卫视节目制作基地在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启用;联合了各级党媒融媒体中心、涉海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深蓝融媒体联盟”在青岛成立……这些海洋领域气度不凡的“合纵连横”,是机构、企业、媒体在海洋领域的深度合作,是不同领域专业海洋力量的彼此“赋能”,势必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实现多方合作共赢,为海洋传播、海洋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众所周知,青岛是我国著名的“海洋科技城”,但长久以来,全市众多涉海单位存在位置分散、职能不同、隶属关系不一致等问题。2017 年,青岛市科协发起成立青岛海洋科普联盟,联合众多涉海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涉海企业、科普场馆、新闻机构等,成立全国首个区域性的海洋科普共享平台,青岛市广播电视台成为首批联盟成员单位。联盟成立以来,各成员单位开展横向交流,深化合作,已举行小学生海洋科普讲解大赛、海洋研学、海洋科普直播等丰富多彩的海洋科普活动,为推动海洋科普共建共享探索新路径。
笔者认为,面对海洋强国大时代,要进一步完善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媒体可以作为时代航船上的瞭望者,发挥媒体专业力量,联合社会多方机构,整合各类资源,融入最新技术手段,从组织、制度、资源、渠道、载体等各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实现上下齐动、部门互动、地方联动、媒体发动、公众行动的新格局,开拓海洋传播新空间,为海洋文化产业注入新动能,从而提升全民海洋意识,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