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冷冰冰”的科技报道变得有温度
——从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科技新闻报道说开去

2020-11-28

科技传播 2020年6期
关键词:冷冰冰公共卫生科普

张 强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让无数人猝不及防,引起了世界舆论的普遍关注。连日来,媒体对新冠肺炎疫情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追踪报道。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定义,公共卫生事件即“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新冠肺炎疫情显然就是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闻媒体承担着上情下达、舆论向导的作用。然而,在疫情爆发之初,政府和专家对疫情的认识深度不够,发生原因在短时间内难以查清,各方新闻口径不同步、小道消息频出。甚至出现一些地方官员为保住乌纱帽,出现阻挠新闻媒体采访、发布虚假消息等问题,对疫情的披露造成不良影响。这种最初的难以预测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不仅给新闻报道造成困扰,还容易形成社会恐慌。

其实,当公众面临此类突发事件或者自然灾害时,往往最信任的是科学。公众需要知道“这是什么”“应该怎么办”“最坏结果是什么”,而回答这些问题,离不开科技报道。更重要的是,科技报道由于客观、真实的天然属性,在公共卫生事件发展错综复杂的初期,更加可信,也更加可靠。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科技报道才能更好的彰显社会责任感,变得更有温度。

1 科技报道能产生更多积极影响

迅速、准确地报道突发事件的真相,是公众对媒体的迫切需求。公共卫生事件爆发之初,唯有科学可以答疑解惑,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也唯有科学才能遏制各种谣言和小道消息的传播,避免引起更多的公众恐慌和社会局面的混乱。

与此同时,在这种突发性事件中进行科技报道,还能避免万一报道不实对相关部门工作造成影响,并对控制事态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019 年12 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多例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这时尚属疫情发展初期。但正因为是初期,而且情况复杂,政府和专家对病毒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各种消息鱼龙混杂、四处传播。同时,社交媒体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公众的疑虑甚至是恐慌情绪,这种情况是以前历次疫情,如“非典”、H7N9 禽流感,从来没有遇到过的。

可以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新情况、新问题随时出现,这时主流媒体如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应急科普报道,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科学的解释,不仅能打消民众疑虑,缓解恐慌情绪,还能起到引导舆论,为党和政府排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看到,主流媒体第一时间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科普报道——

1 月6 日,《长江日报》刊登《武汉不明原因肺炎,5 个你最关心的问题都在这!》,采访相关专家,从5 个不同角度科普相关知识。稿件刊出,受到广泛关注。

1 月9 日,新华社报道,本次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的病原体初步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消息出来后引起广泛关注,毕竟人类已经在冠状病毒上吃过不少次亏,从SARS 冠状病毒引发的令全球恐慌的“非典”疫情,到10 年后MERS 冠状病毒在中东地区引发的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人类已和冠状病毒交手几次。

那么,这个新型冠状病毒我们有什么办法吗?当前研究进展如何呢?《中国科学报》第一时间以《面对武汉肺炎疫情我们不慌》为题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详解冠状病毒系列研究。这篇文章得到广泛传播,极大稳定了民众恐慌情绪。几乎与此同时,《健康报》官方微信号刊登文章《武汉不明肺炎有进展!新型冠状病毒!这波知识跟你我都相关!》,第一时间进行了知识普及。

针对网络上的各种谣言,媒体也进行了辟谣,而这些辟谣多是典型的科普报道,如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号1 月22 日刊发的《辟谣来了!这7 个预防肺炎的方法不靠谱!》,科技日报官方微信号1 月26 日刊发《香油滴鼻孔,能阻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不靠谱!》,等等。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各种信息也层出不穷,笔者发现各个媒体的科技报道也在第一时间进行跟进。

2 月13 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血浆治疗的消息,瞬间引爆互联网。《中国科学报》专门采访专家,提出“谨慎乐观,尊重科学”的观点,回应舆论关注。

要知道,科技报道平时关注度并不高,但在类似新冠疫情这样的突发事件中,公众往往会积极主动地需求科技知识,这时进行针对性的科技报道,不仅有助于信息传播、答疑解惑、稳定民心,还有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奇效。

这些“爆款”科普报道就是明证。

2 科技报道也要彰显社会责任感

在这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很多原本“冷冰冰”的科学问题,变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科技新闻也开始变得更有热度,变得越来越贴近社会,贴近民众。

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号连续刊登了《新型冠状病毒,你还不了解它吧》《扩散!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你应该知道的100 条科学信息》《有用!如何区分感冒流感和新冠病毒肺炎》《转给身边人!关于食物和新冠病毒肺炎的传言,只有一条是真的》等贴近民众的科技报道,几乎篇篇阅读量达到“10 万+”。

事实上,这样的报道不仅满足了公众了解真相的迫切心理、传播了科学知识、避免了恐慌,更是彰显了科技报道的社会责任感。

很多人都觉得科技新闻专注于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新发展,社会热点少,群众关注度相对较低。曾经有新闻界的前辈揶揄道,你们搞科技报道的算是阳春白雪。笔者也曾经认为,很多社会热点与科技离的很远,颇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但事实并非如此。科技新闻记者也要善于在日常报道中抓社会热点,有针对性地对民众进行科普。

这样的例子很多。2016 年底,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10 年中国将建60台核电机组。这引发了又一波“疑核”“恐核”“反核”的舆论风潮。原本“冷冰冰”的科学问题,一下子变成了公众热切关注的话题。

对此,科技日报本着科学的态度,直面社会关切,专门开出“直面核电发展”专栏,刊发系列科普文章,从核电发展的各个角度进行了答疑释惑。首篇文章《未来10 年建60 台核电机组,不算多》标题简单明了,直接回答群众关切。针对核电站安不安全的问题。记者这样写道,“绝对的、100%的安全是不存在的,‘坐公交车安全吗?’要求绝对意义上的安全,等于‘幻想一种完全无风险的能源’,‘主张一种毫无代价的收益’,这是不现实的。”看似简单的解释让人恍然大悟。系列文章彰显了科技记者对社会问题的责任感。

而在这次疫情中,科技报道再次擎起社会责任的旗帜。特别是,除了针对疫情发展的即时科普报道。在这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有意识地去策划一些科普报道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笔者所供职的科技日报社,第一时间策划并推出“追问新型肺炎”系列报道,首批策划的角度包括,“出现了非咳嗽、非发热症状的病毒感染症状,检测体温还有什么用”“病毒真的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自行消灭吗”“出现了最年轻的36 岁死亡案例,是毒性在增强吗”“试剂盒为什么产能比较低”“病毒在潜伏期期间就会传染他人,普通人又如何识别这样的人呢”“出现数例儿童确诊病例,这意味着什么”“如何自我判断是普通感冒还是新冠肺炎”“男性更易感,是否有科学证据”“网传非典主要传染青壮年,新冠主要传染中老年,有科学证据吗”“买不到口罩的人如何防护”,等等。

1 月28 日,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刊发系列报道的第一篇,《为啥有人感染后无症状,该怎么防护?》稿件,引起强烈反响。

随着疫情的发展变化,“追问”系列也在持续发声。截至2 月29 日,已经推出了30 篇科普稿件,从各个角度回答了公众疑虑,缓解了民众恐慌,普及了科学知识。其中出现多篇阅读量达“10 万+”的原创文章,传播效果极佳。这在平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正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优秀科技新闻作品,有了社会责任感的科技报道,就一定会使“冷冰冰”的科技新闻变得有温度、抓眼球,也一定会是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闻报道中的“焦点”。

猜你喜欢

冷冰冰公共卫生科普
冷冰冰围栏大变身
科普达人养成记
脑筋转转转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车展不再冷冰冰 卡车文化成为展会一抹“亮色”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