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以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2020-11-28吴郁文
吴郁文
媒介素养是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信息为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1]。媒介素养不仅成为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大学生应对复杂媒介环境,提升自身综合发展的必备素养。因此,本文以安徽部分高校为样本对大学生媒介素养进行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在数据分析基础上,深入了解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出相关策略。本次调查问卷共设定30题,发放并回收有效电子问卷915 份。
1 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
1.1 媒介接触情况
关于不同媒介的使用时间,52.13%的大学生每日接触手机超5 小时,70%的学生每日接触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时间在1 小时内或几乎无接触。关于媒介信息发布渠道的选择,93.66%的学生使用手机发布信息,使用传统媒体发布信息的占比人数均为10%以下。关于网络媒介的依赖程度,一天不接触网络媒介勉强能适应为62.51%,认为一个月不接触网络媒介对生活不产生影响为8%。
1.2 媒介认知情况
有关媒介功能的认知,67.98%的大学生将传播信息看作媒介最重要的作用,仅有6.23%的学生认为舆论监管是媒介的重要功能。对于媒介信息的信任程度,58.69%的学生偶尔怀疑媒介信息真实性,经常怀疑的为35.52%,2.73%的学生没有怀疑过。有关媒介隐私权,58.69%的学生没思考过这个问题,29.4%的学生认为使用媒介窥探别人隐私是违法行为。困扰大学生的主要网络问题是:网络暴力(76.83%)、新闻报道真假难辨(72.02%)、网络广告(67.76%)和网络色情(60.66%)。对于暴力、黄色等媒介传播中的不良信息,66.99%的学生认为自己会完全绝缘,时常正大光明地浏览的学生占4.04%。有关国家出台的媒介政策的了解程度,仅有9.51%非常了解,40.77%只听过但不知其含义。
1.3 媒介使用情况
休闲娱乐(83.5%)、与人交流(81.31%)、获取资讯(75.3%)、查阅资料(73.33%)是大学生媒介使用的主要动机。在媒介使用内容的兴趣选择上,78.8%的学生对影视娱乐最感兴趣,其次是专业知识(66%)和时政新闻(64.48%)。有关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22.51%的学生会主动从更多媒介了解核实真实性存疑的信息,关注但不深究占40.87%。关于媒介使用意愿,愿意通过媒介发表观点的大学生超70%,仅有1%非常不愿意。50.93%的学生在媒介平台发布信息时会非常考虑对他人的影响,43.06%的学生会选择部分考虑并删除影响不好的观点与言论,6%不会考虑。
2 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2.1 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较高,但综合运用多种媒介的能力较弱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新媒体依赖程度较高,而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的使用频率较低。超过70%的大学生会利用网络媒介获取资讯并查阅资料,但过度依赖新媒体而忽视传统媒体的单一化媒介使用习惯,会使其长期处于碎片化的浅层阅读状态,影响大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过度沉溺于网络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中,形成信息茧房,造成大学生认知偏差与失衡,丧失其对信息独立认知和思考的能力。
调查中,超过50%的学生每日接触手机的时间超过5 小时,可见其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之深。影视娱乐是大学生最感兴趣的媒介内容,而有关招聘就业以及专业知识等受大学生的青睐程度较低。随着大众传播内容的泛娱乐化,多数学生会在莫须有的网络信息中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媒介的综合利用能力较弱,多停留在单一媒介的单一化需求层面,缺乏利用多种媒介提升自我与专业素养的能力。
2.2 对媒介信息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但辨别和批判能力较弱
融媒体时代,信息量爆炸,信息传播渠道众多,大学生信息获取的方式多样化且来源广泛,但其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存在不足。虽有部分同学会经常怀疑媒介信息的真实性,但仅有少数同学会主动从更多媒介了解并核实真实性存疑的媒介信息。融媒体时代,受众向用户转变,大学生作为媒介信息的主要参与者,信息获取的主动性增强。然而,多数大学生还是以被动接受信息为主,缺少对信息内容的深入思考。
在后真相时代,全媒体式的信息传播方式,权威新闻机构的报道、自媒体的报道、媒介专家的解释等多方信息获取渠道使多数学生陷入后真相时代信息传播的“情绪先行”的陷阱中,容易被表象迷惑,无法看到媒介信息的真相,陷入信息孤岛中,对泥沙俱下的信息丧失辨别和批判能力。
2.3 使用媒介时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但法律意识较为淡薄
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对于不良信息有正确的认知,认为自己可以完全抵制不良信息。对于使用媒介偷窥他人隐私的行为,仅有少数学生认为是违法行为。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身份处于一种模糊的态,会产生“法不责众”的群体心理,因此多数学生虽认为浏览不良信息是不道德且应受到谴责的行为,但还会偶尔浏览。
全媒体时代,信息过量,虽然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但由于其社会经验尚浅,由此产生的数字鸿沟,使其过度沉溺于网络信息中并形成“电子乌托邦”式的幻想,在媒介的信息获取与使用过程中缺乏自制力且法律意识淡薄。面对网络媒介中的广告、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处理能力较差。
3 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策略思考
3.1 政府加大媒介监管力度,社会营造良好的媒介素养培养氛围
首先,政府应首先加大在融媒体时代下对各类媒介及传播机构的监管力度,融和多部门力量,加大信息的过滤,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不断净化融媒体时代下的媒介环境。其次,社会各级新闻生产机构及新闻工作者应作出表率,突出其把关人的角色,提升媒介素养和职业操守,拒绝发布虚假和不良信息,融合新旧媒体资源,减少新闻反转,建立高品质、全时化的传播机制,为培育大学生媒介素养营造清朗的媒介空间和良好的社会氛围。
3.2 高校创新形式开展多样化媒介素养教育,突出高校教育主体作用
在调查中,超80%的大学生认为媒介素养教育是必要的。作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调查结果显示,除了采用线上线下必修或选修课程的形式,讲座或班会也是大学生可接受开展媒介素养相关知识普及与教育的学习方式。而在有关校园媒体了解程度的调查中,超半数学生对广播台、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校园媒体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融媒体时代,高校还可通过与校园媒体结合的方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高校应主动适应当下融媒体时代媒介发展的大环境,增强大学生多媒体的运用能力,通过媒介素养教育逐渐形成其正确的媒介价值观,并利用各类媒介进行自我发展与提高自我的能力。
3.3 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素养价值观,进行媒介素养的自我培养
大学生首先要树立对于各类媒介的正确认知观,合理利用各类媒介进行生活和学习,自觉遵守媒介传播规则,形成正确的媒介接触观。其次,大学生应树立媒介批判意识,对于各类媒介中鱼龙混杂的信息,要有怀疑并核实的心理,拥有批判、反思、鉴赏的思维。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维持媒介生态秩序的责任,大学生作为融媒体环境下各类媒介的主要参与和使用者,更应不断增强媒介自律意识,善于利用媒介提高自我,避免误入融媒体时代下各类媒介所营造的信息孤岛和信息茧房中,以此造成自我的认知偏差和认知失衡。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
4 结语
融媒体时代,媒介生态环境日趋复杂,拥有良好的媒介素养将有力促进大学生扩大视野、活跃思想、增强学力和协同创新[2]。面对当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等问题,我们应针对媒介信息生产、传播、使用的特点,从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出发,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使其最终能在纷繁复杂的融媒体环境下,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