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正时期民主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研究
2020-11-28曲默怡
王 瑶,曲默怡
日本大正时期兴起的民主思潮是日本民主思想传播以及近代日本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其占据舆论主流的时间虽然仅有20 世纪10 年代至20 年代,但它上承明治时代的维新思想,下启昭和时代的法西斯军国主义。这一时期民主思潮席卷整个日本社会,不仅对日本社会的政治走向和社会民主运动提供了舆论导向和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也对以中产阶级为中心的大众社会的形成以及都市文化圈的形成都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而一种社会思潮的产生必然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广泛的社会基础,所以才能一经推出就立刻风靡当时的日本社会并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社会思潮。那么大正民主思潮是如何产生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否有其历史必然性?
1 日本国内的社会背景
1.1 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思想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1868 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建立起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明治政府提出了以全面建设近代国家为目标的“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在这三大口号的指引下,日本不断引入西方的文化与制度,积极追赶西方先进国家。日本国内经济的发展,产业化的不断推进,教育制度的日臻完备,使得日本各个领域相较于明治时期都有了飞快的进步和长足的发展,这些无疑为大正时期的民主发展提供了更为优渥的土壤。
1.2 中产阶级的崛起为思想的传播提供了阶级基础
随着工业化的急速推进以及教育制度的日趋完善,能力至上主义逐渐深入人心,这使得当时以知识分子为中心的城市中产阶级中一部分有欧美留学经验的“精英”开始被重视起来。这些人不仅成为日本近代化过程中在实业和教育领域中大有作为的佼佼者,同时也成为左右当时政治舆论走向以及国民思想的重要社会力量。此外,相较于先前明治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们多带有半官方的背景,大正时期城市中产阶级的崛起,以及他们在民主思潮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日本社会政治主体构成力量的下移的表现。此外,日本民众对西方先进知识的渴求仍然十分强烈,农工商等平民阶层要求更多的平等权利,这也为大正时期的民主思潮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基础。
1.3 启蒙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思想条件
16 世纪晚期到18 世纪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西欧,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通过革命或改革,逐步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先进政治制度,建立起近代民主国家,以基本的人权思想、三权分立等学说为代表的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无疑在西方国家迅速走上工业化,开启强国之路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与大多数面临着“非自然成长性”近代化进程的国家一样,在经历了美国胁迫下被迫开国的历史事件后,日本的许多学过洋学的知识分子有感于西方的强大,也开始致力于启蒙思想的传播。在福泽谕吉等启蒙思想家的不懈努力下,启蒙思想在传播过程中不断扩大其影响,这一时期西方文化大量地全方位地涌入日本,这是一个启蒙思想和传统观念激烈冲突和融合时期,是一个普遍的启蒙时期。
短暂的思想启蒙期过后,越来越多接受了启蒙思想,他们一方面在政治上要求更多的权利,另一方面则在精神上要求更加自觉地普及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然而随着之后国家加强对思想言论的控制,各种思想流派分化开来,形成了不同阶级间的思想的对立,日本社会各种各样的矛盾也开始凸显出来。矛盾首先就表现在明治的国体上。1889 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中君主被神化,明治国体一方面是被神格化的天皇拥有实权,另一方面是实行立宪政治,对于明治人来说明治天皇一方面是明治时期日本精神的象征,而另一方面天皇的权利又超越一般国民,国民精神因为天皇的存在而受到压抑。在这种本身就看似矛盾的君主主权与立宪政治并存的国体下,日本国内民主思想的传播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国民精神以及国民一直以来追求的真正的民主和权利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压抑。
1.4 改元换代与大正政变为民主思潮的兴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随着明治天皇的驾崩,明治时代走向终结,日本长时间被压抑的国民精神也仿佛焕然一新。不得不承认新旧更替、改元换代这一时代的变化让长久以来备受压抑的日本国民对于民主的主张在进入大正时代后也变得愈发鲜明起来。可以说改元换代为民主的发展吹来新风。
大正二年以“打倒藩阀”“拥护宪政”为口号的第一次护宪运动爆发,意在推翻藩阀元老政治,实行政党内阁制的这场政党与藩阀的斗争最终以代表藩阀政治的桂太郎内阁集体被迫辞职告终。这次运动标志着日本政党力量日渐壮大,经验日益丰富,并开始走上确立自己指导地位的政治道路。第一次护宪运动后组阁的山本权兵卫内阁在制度革新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囿于时代条件和自身发展所限,这些改革取得的成果虽然是有限的,但是改革过程中的革新精神和改革方向却孕育着日本近代民主的希望。新内阁的诞生绝不只是大正政变表面上的产物,它包含着国民思想上的巨大变动。后来运动逐渐扩大到以知识分子和学生为首的大规模全国性民众运动,当时的思想家们,以及万朝报、东京朝日新闻等后期成为民主思想宣传主阵地的主流媒体率先执言,支持运动,使之也成为日后大正时期的米骚动、普选运动以及大正十三年的第二次护宪运动等一系列民主运动的开端,为大正时期民主思想的传播做了铺垫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契机。
除了上述提到的日本国内的历史背景以外,不论是大正时期社会文化大众化的倾向,还是民主精神的高涨,这些都与当时世界的大背景密切相关。
2 国外历史背景
首先,从世界范围来看,当时的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通过革命或改革,确立了先进政治制度,建立起近代民主国家,以基本的人权思想、三权分立等学说为代表的近代民主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被传播开来,而开国不久的日本,不论是其民主制度的确立、民主思想的传播,还是社会文化,都必然受到这种民主主义风潮的影响,甚至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都渗透着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
其次,世界历史进入20 世纪,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的无产阶级得解放的呼声也给民主一词赋予了新的生命。1917 年11 月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苏维埃政权建立,一个以实现平等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对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民主运动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此外,随着美国的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显现出的民主主义对抗军国主义的特点也愈发鲜明起来。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开始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呼声越发高涨,日本国内民主主义思想的传播也随之迎来新的高峰。
3 结语
总之,顺应世界民主潮流,在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体制下,如何调和“自由”与“专制”这一对矛盾,使民主一词有不同于西欧的democracy,而赋有新的含义,探讨属于日本这一国家自己的民主之路,是大正时期大正民主思潮为后世带来的最重要精神遗产和价值所在。然而,大正年间日本实行的以有限普选制为主的大正民主,这虽然使更多的公民参与政治,但这种带有妥协性质的民主,也让军国主义者有更多的机会插手国政,使日本最终走向法西斯主义的深渊。日本作为首个实现了现代化的亚洲国家其成功的经验,有值得借鉴之处,但其失败的教训也应当引起充分的注意,对于大正时期民主思潮的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日本近代历史之发展轨迹以及日本近代民主发展之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