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递进式训练的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以华东交通大学为例*

2020-11-28韩胜淼

科技与创新 2020年17期
关键词:创业项目双创服务

范 勇,师 星,韩胜淼

(1.华东交通大学,江西 南昌330013;2.华东交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江西 南昌330013)

1 引言

近年来,国家逐步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全社会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对于大学生而言,一方面,可享受高校教育资源、政府政策资源及企业产业资源共同打造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另一方面,也被社会寄于厚望,在国家、省市区等层面,都是重点关注的对象。经调查,只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创业意愿较为强烈,而这部分学生真正会参与创业实践的又在少数。高校对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适合采用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指导课程进行引导,重点在于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则适合运用众创空间和线下的创业组织进行具体的辅导,重点在于创新创业技能演练;对于创业实践意愿强烈的学生,则需要采取各类线上沟通工具的互动和线下的个别咨询,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举措[1]。为此,根据不同的学生在不同阶段需求情况的不同,探索构建了基于递进式训练的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本体系能够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实践指导和实践服务,对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高校双创教育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双创教育实践平台建设和指导不到位[2];双创实践教育针对性不强、普及程度不够,忽略了大学生多元化实践需求[3];专业理论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有限,而承担实践实训的教师基础理论相对薄弱[4];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服务缺失,难以满足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现实需要[5],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并解决。

这些问题可归纳为四个方面: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引导体系针对性不够,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不能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实践需求;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师资队伍不能满足学生对实践指导的需求;④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服务与学生实践需求不配套,影响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便利性。

3 递进式训练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针对现阶段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探索建设了递进式训练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为学生构建了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在满足了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性需求的同时,对不同层次需求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教育实践机会及服务,较好地提升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针对性。

3.1 五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引导体系

根据学生需求层次不同,构建了五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引导体系,自学生入校后开始至学生毕业后5年内,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又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机会。既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受众面,又保证了教育实践的质量和深度。

3.1.1 开展新生入学创新创业教育

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安排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创新创业、了解创新创业,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较好地满足了全体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认知需求,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又可有效促进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意愿的学生及时为未来参加创新创业实践规划好成长路径。

3.1.2 “创业火种”训练营、提升营

每学期举办“创业火种”训练营、提升营,引导创新创业能力强、有创业意识的学生参与,并让他们在一起讨论自己的创新创业想法,通过提供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和环境促进学生把自己的创新创业想法变为行动。其中训练营为低年级、没有项目的学生提供体验式训练,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提升营为有项目的团队提供验证项目可行性、促进项目更加完善的交流机会,通过不同团队间的交流、团队内部的集中讨论等过程,促进创新创业项目的完善和提升。

3.1.3 入驻创新创业港

为有相对完善的创新创业项目、但尚未注册公司或无实际产品在校生或毕业5年内的校友主导的创新创业团队提供项目培育场地和指导服务。项目团队入驻后,可在创新创业港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直至形成较为完善的产品或创办起自己的企业。项目入驻期间可获得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指导、政策法律咨询及样品试制等服务和支持,可有效提升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力度。

3.1.4 入驻科技园

对于开始创办企业在校师生和校友团队,可申请入驻科技园,开始企业孵化阶段。学校科技园兼具创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等功能,引进了社会及校内专业团队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创业服务,让创新创业团队“一只脚踏出学校”参与市场化的创业实践活动,可有效推动创新创业团队的项目产生实际效益。

3.1.5 创新创业大赛

对于具体一定先进性、产生一定效益的创新创业项目,学校积极引导项目团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其他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通过以赛促创的形式,让创新创业项目接受大赛的历练和市场的洗礼,从而进一步提升团队的综合实力,提升创新创业项目的竞争力,助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社会接轨。

3.2 四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为满足创新创业团队不同阶段的实践需求,构建了由学院到学校、由创新为主到创业为主的四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3.2.1 学院双创基地(创新为主)

由各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建设院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实验室),形成了一批业绩突出的院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这些基地均面向全校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开放,既为本学院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提供全面的支持,又促进了跨专业创新创业团队的实践需求,满足了多数创新创业团队的实践需求。

3.2.2 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创新为主,兼具创业引导)

学校积极对接社会资源,“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与学校专业相关企业共建了一批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通过邀请企业中的优秀管理、技术人才来授课,提升学生对社会在创新创业方面需求的认知。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3.2.3 创新创业港(创新为主,兼具创业培育)

充分利用学校工程实训中心资源,建设了创新创业港,着眼于双创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索,以新素养、新结构、新方法为切入点,为发展目标较为明确、有一定深入研究价值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打造一个学生自主、紧跟前沿、助力项目孵化的应用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满足了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加强项目建设、向创业项目转化的需求。

3.2.4 科技园(创业为主)

采用“集聚中心+孵化基地”模式,择优遴选“有技术、有项目、有成果、有内涵、有市场”的在校师生和校友团队入园创业。满足了一批项目成熟、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团队在校创业,是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3.3 三层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师资队伍

3.3.1 “1+1”班级创新创业实践导师

在每个班级实行“1+1”学业导师制,遴选一批创新创业能力强的专业教师担任班级学业导师,负责班级学生的学业指导、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包括指导专业创新创业实践)。重点开展普及性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

3.3.2 “1+4”双创团队导师

实施“1+4”创新创业导师制,遴选一批科研能力强,能够对学生提供持续性、专业性的创新创业指导的教师担任创新创业团队指导教师,每位教师指导4名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项目评估等帮助,提出创新创业项目改善建议,不断提高创新创业项目质量。

3.3.3 “1+N”校外导师

充分发挥优秀企业家、创新创业导师的“编外导师”作用,邀请知名企业家、创业明星、优秀校友组建成“导师团”,经常性开展创新创业培训、讲座、论坛等双创活动,为学生了解社会最前沿创新创业方向提供机会,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更接近社会需求的实践指导。

3.4 三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管理服务体系

3.4.1 双创社团

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建设,丰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载体,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有效地开拓了学生视野。学生双创社团的蓬勃发展,为多数学生在课余时间提供了层次丰富、专业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的双创实践服务。创新创业社团还可以补足学校师生教育留下的空白,形成良好的朋辈教育形式,以“老带新”的形式,传承创新创业精神。

3.4.2 学生会双创部服务体系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需求,积极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服务途径,在校院两级学生会设置了“创新创业部”,负责学校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工作,为全体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部分创新创业团队参赛等提供针对性服务。两级学生会双创部可以保证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及时通知到每一名学生,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在广大学生中的“曝光度”,同时也为广大学生了解并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供了便利。

3.4.3 学校双创管理部门

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创业孵化园、工程训练中心等校级创新创业管理部门,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全方位的帮扶和支持。各部门通力协作,共同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指导、服务等。

4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思考

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分层引导、分类实践的教育模式有助于优化师资配备,提高实践资源利用率,提升实践平台育人的实效性[6]。在构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共性和特性,不断创新工作模式,为学生提供递进式的实践引导、实践平台、指导师资、实践服务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

4.1 构建层次丰富的实践引导体系,满足不同学生的实践需求

高校学生来源广泛,学生发展层次各不相对,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又有不相对的实践需求。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既要满足全体学生基本的、层次较低的实践需求,又要满足少数的、层次较高的实践需求,还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提供相适应的实践引导。这就要求高校根据学生的不同,构建相适应的实践引导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创新创业实践引导活动受限于形式的单一和数量较少,仍不能够完全满足全体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需要在相关工作上以创业的态度进行创新,并给予更多的关注。

4.2 构建多层次的导师队伍,满足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实践需求

如何合理分配数量较少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是每所高校都要面对的难题。本项目组在实践过程中,建立了由浅入深的导师队伍,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指导,既满足的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普遍性需求,又能够让创新创业经验丰富的导师为高层次团队提供更深入的指导。在实践过程中,学校教师大多属于学院派,不具备实际创业经历[7],创新创业指导师资数量较少,教师参与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积极不高等因素仍是制约学生双创实践的重要因素。

4.3 构建多层次实践平台,满足不同阶段双创团队的实践需求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被延后发展,另一方面建立和运行实践平台要大量的资金投入[6],这都导致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需求逐年递增与现在实践平台增长缓慢之间产生矛盾。学生对不同层次实践平台的需求又加剧了这个矛盾。高校需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对不同层次的团队,提供更适用的实践平台,既避免实践平台资源浪费,又能为更多的团队提供相适应的实践机会。但仍需要加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力度,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实践平台。实践平台的建设仍需要根据各高校的校情进行更多的研究,不需要追求大而全,适合学校实际才是最有效的。

4.4 构建不同的实践管理服务队伍,满足学生日益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需求

管理服务队伍可将所有双创资源有效整合,并能组织好双创团队开展双创实践,但各高校受制于学校机构设置,管理服务队伍大小不一、部门设置各有千秋,实际工作效率也各不相同。管理服务队伍的建设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学生组织参与到实践服务中来,利用有限的资源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但也不能忽视一个问题:学生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不能做到长期、高质量服务。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教职工管理服务队伍作用仍需要更多的研究。

猜你喜欢

创业项目双创服务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山西18个农村创业项目获资金补助
“三晋新农人”登台竞秀创新创业项目获赞 第五届“三晋新农人”创业创新竞赛成功举办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创业生态及孵化器深耕“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