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2020-11-28彭泽艳

绿色科技 2020年19期
关键词:专业课课程思政思政

彭泽艳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2160)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高校专业课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关系着“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达成。因此,在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厘清思路,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直面专业课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积极探索应对之策。从而充分发挥专业课育人的主阵地作用,提升“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成效。

2 “课程思政”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于“课程思政”的内涵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罗仲尤等主张应从学理上准确把握其内涵与边界,认为课程思政是指专业课教师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导下形成的、以课程育人为重点,从而促进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形成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3]。王学俭、石岩认为所谓课程思政,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4]。靳卫萍认为课程思政,即通过在课程教学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生有正确的政治立场,端正的态度和科学的观点,将党中央和习近平同志所要求的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刻入灵魂,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三观塑造和发展夯实基础。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目的,体现了立足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新的课程观等[5]。专家们从不同的侧重点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有深刻的理解。笔者认为,“课程思政”是在非思政课平台上,教师通过激活或植入思政元素,优化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专业培养与立德树人相得益彰的教学方式。

3 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主要障碍

专业课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主体力量,但在“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存在“课程思政”育人的认知障碍、利用“课程思政”育人的能力障碍以及“课程思政”建设中制度障碍等现象。为此,我们必须打破障碍,解答新时代的新命题。

3.1 “课程思政”育人的认知障碍

“课程思政”是近年各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虽然很多高校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但部分专业课教师对“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育人首要问题认识不足,尤其在对思政元素融于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育人的认识还不到位。总体来讲,在专业课教师中还存在对课程思政育人认识参差不齐、行为被动参与、甚至个别教师抵触的现象。

3.2 “课程思政”育人能力障碍

很多专业课老师刚接触“课程思政”概念时,由于对“课程思政”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存在为“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现象。部分专业课教师生搬硬套,把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简单照搬到专业课程中,课堂里面的表面变化是物理变化,离有机融入课程、离润物细无声的要求差距还比较大。因此,如何去挖掘、发挥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何让思政元素与不同的学科的课程有效衔接和融合?如何实现“道”与“术”浸润式的水乳交融?成为专业课教师亟待提高的能力。

3.3 “课程思政”制度障碍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课程思政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对整个教育都是一个大变革。对于这一变革,它首先需要良好的体制机制来保障。但目前,课程思政的制度层面的支持力度不够,如“课程思政”领导制度、“课程思政”建设专项制度、“课程思政”考评制度等制度建设还不健全,还没有建设完善的制度安排和监督评价机制。

4 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专业课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关系着“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应做到“五要”。

4.1 要“广共享”

构建“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是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一是设立“课程思政”领导机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丰富,涉及众多学校和专业领域,可按区域设立专门的领导机构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为各区域“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整合、使用提供组织保障。二是丰富共享内容。“课程思政”教育内容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包括共享“课程思政”素材;共享领先的“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利用 VR 教学技术、AI 技术等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共享“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共享优秀的“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案例等。三是拓宽共享渠道。打通线上线下共享通路,探索构建“大思政”线上教学交流平台、“课程思政”线上案例库以及开展“课程思政”在线教学培训等;按区域及学科专业领域经常性地组织开展线下典型经验交流活动;定期举办“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活动,如“课程思政”讲课比赛等;现场示范教学观摩活动等。

4.2 要“强培训”

教师的育人水平,决定“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因此,教育者应先受教育。一是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包括强化政治意识,教师要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明白学术有边界,任何时候都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强化责任意识,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教师要明白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自觉将育人责任内化为自身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从而“守好一段渠”和“种好责任田”。二是转变教师育人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改变教师以往的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观,树立“三位一体”的教育观,在课程教学中,拓展价值教育,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实现专业培养与立德树人相得益彰。三是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包括提升“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每一门课程的知识点背后都可能蕴含着诸如爱国主义、职业道德、理想信念、宪法法律等思政元素,教师要善于挖掘、提取、加工、利用;提升转化能力,教师要善于将不同学科课程中的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理论话语转化为实践话语、理论情境转化为现实情境;提升融入能力,“课程思政”不是“课程+思政”也不是“去知识化”,而是将挖掘的思政元素植入教学中,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4.3 要“重合作”

推行“课程思政”需要各方主体凝神聚气,协同育人共识、通力合作,共同发挥合力。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其他学院合作。作为课程思政“C位”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发挥引领作用,牵头整合资源,指导各专业学院立足院系学科特色,参与制定完善各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以及“课程思政”教学大纲等。二是加强思政教研室与其他学课教研室的合作对话。共同开展科研、教研合作,探讨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学方案的调整、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三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合作。思政教师为专业教师提供理论指导,帮助挖掘其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专业教师又反过来通过专业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升华情感,提供强有力的知识支撑和智力支持。二者通过互助合作实现合作共赢。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各教学团队、课程组的交流合作,形成“课程思政”共同体,共享资源、经验和育人方法等。

4.4 要“树表率”

专业课教师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还需要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和示范课程作引领表率。一是名师示范。善于运用校外人力资源助力“课程思政”建设,创造一切条件邀请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先进模范人物等担任“课程思政”名誉教授,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模范讲授“课程思政”示范公开课,充分发挥名师示范表率作用。二是“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示范。依托课程或专业平台,按“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打造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三是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精心挑选一到两门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以点带面,打造“课程思政”品牌。充分发挥示范典型的引领作用,切实为专业课教师上好“课程思政”课提供源头活水和标准参考。

4.5 要“深研究”

随着国家“课程思政”政策的引领,各高校进行了“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实践和理论探索,在“课程思政”内涵、源起、价值及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但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还需要深化其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一是加强“课程思政”构建的融合研究。当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还广泛存在相互隔绝的“两张皮”现象,专业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思政教育则强调的是思想层面的价值引领,而推进“课程思政”现今还大多停留在政策和理论层面,如何让思政元素与不同的学科的课程有效衔接和融合?如何实现“道”与“术”浸润式的水乳交融?需在“课程思政”实践中精心设计和深度研究。二是加强“课程思政”相关制度的研究。如建立有效的“课程思政”领导制度,探索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牵头,党政各部门分工负责,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大思政”格局;建立“课程思政”建设专项制度,探索将立德树人、教师“一岗双责”、协同备课、资源整合、监督保障等纳入其中,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建立“课程思政”考评制度,探索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业绩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年度、聘期以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考评机制等。三是探索特色“课程思政”研究。各类高校可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以及教师特色,尝试设计与制定符合实际的特色化“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猜你喜欢

专业课课程思政思政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