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园林专业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探讨

2020-11-28刘敏楠郭春华刘小冬

绿色科技 2020年19期
关键词:景观规划农林规划设计

刘敏楠,郭春华,谭 祎,刘小冬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园艺园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1 引言

2017 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其总要求是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宜居乡村。其中,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和关键环节。中办国办于2018年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注重乡土味道,强化地域文化元素符号,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农林院校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锋队,必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通过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1,2]。

园林专业作为大农类专业,但涉及自然科学、人文艺术与工程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知识,其专业核心是解决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专业人才在提升乡村景观风貌、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乡土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可有效助力乡村振兴[3]。近几年,园林专业人才积极参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的实践项目规划建设;同时开展乡村景观风貌保护、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的园林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教学探讨并不多见。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作为园林专业核心课程群,在打造尺度宜人的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及丰富的乡村景观风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培养服务乡村生态宜居环境建设人才的重要抓手。本文以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规划设计类课程为例,总结其课程教学现状,探讨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日常设计教学中的方法与建议。

2 农林院校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开设现状

截至2019年底,中国农林类大学共有40所,包括教育部直属高校6所,地方农业高校34所。其中,仅4所院校未开设园林本科专业。全国农林院校中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主要涵盖城市小尺度绿地设计、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以及城市与区域景观设计三大类。此外,多数高校均开设有《种植设计》《园林建筑设计》等课程。仅少数院校开设与乡村振兴直接相关的规划设计课程,如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江西农业大学开设《休闲农业规划》专业选修课,四川农业大学将《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设为推荐选修课。线上教学方面,尚未开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仅有涉及相关内容的课程,如福建农林大学在《休闲农业概论》中开设“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及案例”章节以及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在《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中开设“乡村旅游规划与建设”章节。

现代园林发展具有“景观与生态兼顾、建设与保护并重、城市与乡村一体”的总体趋势。然而,目前绝大多数园林规划设计的对象都集中于各类城市绿地,忽略了郊野、村庄、农田等广袤的土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大型城市减量发展的转型,未来的人居环境建设会逐步偏向于乡村生态与人居环境的改善[4]。相应地,园林专业在规划设计领域的发展将由面向城镇绿地逐步向乡村建设转变。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将成为毕业生未来从事规划设计工作时面临的一项新任务。但由于大多数高校园林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不够重视,加上线上教学资源的匮乏,导致绝大多数学生都较为缺乏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遇到该类项目往往无从下手或简单按照城市绿地的方式去进行规划设计,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重新思考农林院校的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设置。

3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特点

3.1 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

乡村在其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以生产、生活、生态为主的重要功能内涵。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具有复杂性与综合性,主要涉及到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园林景观学、农村产业经济学、旅游管理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首先,乡村因农业生产而产生,乡村的空间格局必然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相契合[5]。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农业产业学、农业社会学、农业生态学等知识,在尊重自然、尊重乡村文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构建生态工程,融入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其次,从人居环境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城乡一体的推进以及城乡规划专业变为一级学科,乡村发展规划正日益受到重视。要求学生能够建构科学的乡村规划理念,有针对性地了解城乡规划学、镇村体系规划等基本知识,明确城乡功能定位,把握乡村发展的差别化。最后,从园林景观的视角出发,乡村是在自然地理空间内印刻人类痕迹的一种景观,乡村景观的形成受到了几千年来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因此,要求学生能够学习理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乡村景观建设指导思想、人居环境观念“风水说”以及现代文明可持续发展智慧理论等。

总体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类课程强调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尤其是与乡村环境紧密关联的设计学、生态学等[6]。应以园林规划设计原理为基础,融入景观生态学、农业规划、旅游规划、休闲产业等相关设计方法和原理。此外,乡村景观具有自然与人文并蓄的独特价值,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延续场所文脉、保存农业体验以及借景田园风光,以体现乡村的乡土风情与地域风貌。

3.2 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程设计常常与实际项目、自然环境、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前期理论准备、现场调研分析以及方案成果设计三部分。前期理论准备方面,要求教师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有针对性地编制设计任务书,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7]。现场调研分析方面,要求学生结合前期工作,系统梳理乡村的历史背景、现状风貌与文化资源,充分关注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与行为方式,研究潜在游客的乡村体验需求,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角度为村民和游客提供更为合理的物质和精神空间。鼓励学生采取入户走访调研、驻村设计等形式,深入了解乡村。方案成果设计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完成村域的用地、景观风貌、交通系统、公共服务设施、水系规划、居民点设计及景观节点设计等,并进行最终成果的汇报展示。成果讲评不仅可以采取专业老师点评的模式,也可邀请乡建相关工作人员、村委会成员、村民群众等共同参与评价决策。教师在每轮教学完成后,应及时将教学成果加以总结、提升,应用于后续的理论教学与乡村实践案例库建设。

4 农林院校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改进与优化方向

基于农林院校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的开设现状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特点,各高校应当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地域特色,在设置《农业概论》《园艺通论》《园林生态学》《城乡规划原理》等先导课程的基础上,通过以下3方面的建议,逐步改进与优化规划设计类课程。

4.1 增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类课程

基于大多数农林院校缺乏系统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类课程的现状,建议高校围绕乡村建设中的生态休闲农业、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与规划设计相关的重点工作,在高年级阶段开设《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乡村景观营造与设计》等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骨干课程,并注意新设课程与原有课程的衔接性。《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主要讲授休闲农业的相关理论基础、发展概况以及园区规划的设计理论与技术方法,要求学生能够应用休闲农业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独立完成相关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乡村景观营造与设计》主要讲授乡村的景观要素及特征表现、乡村景观营造的理念、要点、方法与流程,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乡村规划的设计方法,分组完成对民居、田地、山林、水系、农业园区、公共活动空间等的规划设计。

4.2 更新传统规划设计类课程内容

高校应结合园林专业规划设计类课程大纲,积极探索现有课程的更新与完善,在传统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中系统植入对应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专题,具体内容如下:①《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增加村居环境整治设计专题。要求学生能在对村庄原有自然景观资源和传统景观资源加以合理的保护与利用的基础上,进行宅前屋后与村庄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提升设计。②《公园规划设计》中加入乡村社区公园、农业公园规划设计等专题。要求学生掌握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田园观光、休闲游憩、农耕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精品社区公园或现代农业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法。③《种植设计》中增设乡土植物景观专题。要求学生关注生产性景观,了解传统农业种植模式,掌握常见乡土植物的基本形态、识别特征和园林应用,配置出有特色且低维护的田园式植物景观。④《园林建筑设计》中加入乡土建筑设计专题。要求学生在吸收优秀的地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现代乡村建筑。⑤毕业设计中增加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选题。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与规划设计相关的乡村热点问题着手,进行完善的调研设计,掌握规范的设计技能,为毕业后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4.3 建立以乡村为主体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

在城市用地日趋紧张的情况下,积极建立起以乡村为主体的第二课堂。高校可以与企业、各级村镇等紧密联系,以乡村为依托建立“产学研用”教学点、乡村设计工作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作为学生日常集中参加设计实践训练的场地。采用校内外结合、课内外互通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应用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优先选择高校所在城市周边的美丽乡村、特色古村落、农业产业园项目等作为实践教学点和案例库,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教学搬入乡村建设一线。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风景宜人的乡村可作为专业美术实习的风景速写基地,培养学生对乡村的感性认知和乡村自然审美意识。高年级学生可以依托乡村展开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专题研究,更为理性地认识和思考乡村。实践教学主题可以围绕与乡村景观有关的课题打通多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令学生对乡村景观形成更实质的认知,促进学生对已学专业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吸收[8]。目前,部分高校已在积极推动课堂融合实践的乡村振兴之路,如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将稻草景观设计与营建竞赛作为课外创新活动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9];福建农林大学与晋江市英林镇党委、政府合作,成功组织了三批“一村一景”微景观创建比赛[10]。

5 结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等农林教育重任在肩,农林院校必须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依据,重新审视农林相关专业的课程安排,提升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实用性与前瞻性[11]。本文以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为例,认为园林专业应当立足于我国农业大国的实际以及农林院校办学定位,把握乡村环境建设热点,发挥园林专业在科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乡村人居环境与公共服务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等方面的优势。针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类课程的开设现状与教学特点,提出通过增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类课程、在传统规划设计类课程中融入对应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专题、推动以乡村为主体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建设等形式,建设立足于国家战略层面与地方的应用型本科设计课程体系。在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中融入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园林设计课程乃至园林专业区域化、特色化发展的新局面,进一步区别园林专业与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特色;另一方面,规划设计类乡村振兴人才日后作为学生就业的新方向,有利于实现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途径,培养出更多知农爱农为农的复合型园林人才,满足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行业需求。

猜你喜欢

景观规划农林规划设计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住宅小区总平面规划设计要点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浅析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探析
人本理念下机场建筑规划设计措施
《杂草学报》中国农林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林技术人员职业培训策略研究
城市景观规划中地域性文化元素的设计与应用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