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迫切性及探索

2020-11-28梅运军胡文云李芙蓉张顺喜

绿色科技 2020年19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思政育人

梅运军,黄 岚,胡文云,李芙蓉,张顺喜

(武汉轻工大学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1 引言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重要场合多次指出我国教育需要高度重视的三个问题,即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关于教育的这三个问题如何回答并付诸于实践是整个教育界必须慎思的,是对中国教育本身的一次大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和高校思政会议上给予了明确的指示:教育应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新模式,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就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形势来说,高校人才培养也面临着诸多的机遇与挑战,各行业尤其是新生行业对人才有新的要求,不仅表现在知识结构、智力水平,更表现在行业素养与价值取向上。高校是人才系统培养的主战场和最后一环,把好人才出口关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与责任担当。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不断地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高度。结合习总书记人才总体观,高校应构建知识育人与思想育人的新格局,特别是补齐思想育人的短板,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中价值塑造作用,逐步提升专业课程的育人成效。

2 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二者关系

高校思政课程设置是增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系统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塑型,在于立德铸魂。思政教育在顶层设计中构建了完备的思政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就思政课的课程体系而言,它包括了思政理论课程和思政实践课程。思政理论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思政教材理论体系为载体;思想政治实践教育以实践教学为主要形式,在实践过程中体验、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课程思政不具备独立的课程体系,它旨在通过专业课程的授课充分挖掘和有效发挥其思政元素与作用,潜移默化地进行“隐性”思政教育,由于专业课程的特点赋予了课程思政专业的特色,强调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内在德性和专业素养,协调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需要。

新时期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突出课程思政育人地位,这种做法并没有弱化思政课程育人主渠道、主战场的作用,而是协调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新格局,打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各自为阵,相互孤立的局面,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合力,发挥效力。

3 环境专业课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迫切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无论从总量还是质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成果不容置疑。但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免也受西方价值观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的影响。正如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打开窗户,新鲜空气会进来,苍蝇也会飞进来”;因此,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观批判、审慎地吸取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摒弃其制度、价值观中不良一面,并引导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十分重要且紧迫的。

环境专业致力于研究如何开发与保护自然资源,预防与治理环境污染,促进人、社会、自然三者协调发展。环境毕业生肩负环境保护的使命,奋战在国家环保事业的最前线。保护环境,守住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的家园,是增进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环境保护需要吃得了苦,守得住清贫;受得了寂寞,守得住底线。奋战在环保一线,工作条件可能比较艰苦,尤其环保受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企业普遍追求经济效益形势下,由于环保不能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相反还要企业的高投入,导致环保岗位不受领导重视;但不论环境是否优越,领导是否重视,作为环保工作者都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对环保事业的责任心。奋战环保一线也可能受到各种形式的诱惑,时刻守住环保人的底线,不被名所惑,不为利所撼,不为权所动,不忘环保初心。环保人要有坚定的信念与工作责任感,需要在环境专业学习中,增强爱国教育、爱岗教育,培养他们在环保岗位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环保人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的使命感、荣誉感与归宿感。

4 环境专业课程中加强思政元素的途径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之所以会出现偏差,主要根源在于从教者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领会未到位,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站位不高;教育者未找到课程思政的方法,即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融合思政元素,简单、生搬硬套地在专业课程中加入几节思政课就片面以为是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加法;花费功夫不够,未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针对上述情况,在环境专业课程中如何构建课程思政和有效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4.1 提升专业教师队伍自身素养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者,教师自身的素质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至关重要。教师要牢记教育工作者的主体责任即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教师不仅在课堂中传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育人的重要作用,做到知识育人与思想育人相结合,课堂育人与课外育人相协调,知识传授与道德示范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教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教师应该以德施教、以德立身,即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从这点上来说,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是课程思政教育质量的关键,二者不可偏废。德育意识体现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中把控道德教育时机,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主观意识。德育能力是指教师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时自身具备的技能。教师在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疑惑的同时更要抓住时机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与人格,特别是针对青年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敏锐性高,但判断问题不理性的特点,加强正面引导,将知识、思想与可接受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水平,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性与感染力。作为环境专业的专任教师,除了具备上述好教师的标准外,还应该不断加强环境理论学习、掌握前沿的科技动态;不断普及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熟知环保行业的规范;关注环保领域的重大事件,用科学的眼光、审慎的态度对待环保大事记。但更为重要的是环境专任教师如何从这些重要的信息中发掘思政的元素并以“隐性思政”的形式传递给学生。所以环境专任教师要深刻领会思政精神,下足功夫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以合理方式传递思政信息。

作为教师,不一定与生俱来就有教书育人的特质,教师也需要不断成长的过程与成长的环境,环境专业教师亦是如此。高校既是教师工作的舞台,展示自己的舞台,也是教师成长的沃土,关心教师个人成长,加强对教师队伍自身的培养,关注教师群体的职业发展,高校责无旁贷。从课程思政建设的角度上讲,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开展教师的思政课程学习和课程思政学习,提升专任教师的思想意识和政治占位,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

4.2 挖掘环境专业课程思政元素

环境专业课设置课程思政教育意义重大,在该课程中应努力将专业理论教育、未来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规范其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和职业操守。对于环境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环保行业技术日新月异,环保理念不断创新,环保政策与时俱进,需要环保人士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终身学的习惯,需要环保人士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环保事业中去。

从大体上说环境专业课蕴含了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环境学科的建立、环境专业的开设就是顺应时代的号角,体现了时代对环境的诉求,我国引入和创建环保专业体现了国家智慧和环保初创者的智慧。环境专业的发展历程和专业知识体现了明显的专业价值倾向与家国情怀,本身就是课程思政讲授的良好素材;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性环节在已有思政元素基础上深度发掘,进一步开发和拓展。在具体课程设置上也要体现课程思政的体系与要素,如在环境专业学生培养中开设环境学导论、环境与健康、环境生态学、环境伦理学、环境法学等通识课程,指导学生步入环境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对环保问题的高度重视和从事环保行业的责任感与荣誉感;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开设环境影响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大气污染与控制、水污染与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等课程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与专业素养。以通识课环境生态学理论课程的第一部分为例为例谈谈如何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环境生态学课程第一部分内容为环境问题的由来及环境生态学的诞生。环境问题的产生具有明显的时间轴特征,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步发展,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各国出现了不同的环境问题,发生了多次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针对环境问题的产生,不同学派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认为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的,有认为人口快速增长带来了环境问题的,有认为经济的超速增长带了环境问题,还有人认为环境问题是宗教鼓励人口增长和人对自然贪欲的结果。这里面包含的思政元素:①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剖析上述几种观点,分析、归纳并总结对环境问题产生缘由的看法;②针对我国出现的环境问题,放在环境问题产生的历史大背景下,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国目前的环境问题,并延伸中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和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大国形象和实际举措,加强爱国主义、民族自豪、制度自信教育;③从每一次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倡导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才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法则;④从环境问题在各国逐渐被重视,特别是在我国环保已深入人心,环保行业正经历迅猛发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看待环境问题。关于环境生态学的诞生,可以从几个里程碑事件谈起,如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1962年撰写出版的《寂静的春天》,引起了美国社会关于环境污染问题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激烈论战,也给世界敲响了环境保护的警钟;时隔10年,在1972年丹尼斯·米都斯编著并出版了《增长的极限》,给人类社会的传统发展模式敲响了第一次警钟,从而掀起了世界对环境保护的热潮。马世骏先生作为我国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的奠基人,在20世纪70、80年代将生态学引入中国,开创了中国生态学与环境生态学的先河。这里面可挖掘的思政元素:①从科学家关注环保问题体现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及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以此挖掘环保人士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环保职业进行再塑造;②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环保的科学著作,提升环境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增强从业热情;③环保人士站在环境保护第一线,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科学的研判精神,要勇于承担环保吹哨人的责任。

4.3 在课程评价考核体系中引入思政元素

课程评价长期以来依赖于用卷面的形式考核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尽管经历了漫长的改革,在评价体系中引入了全过程的评价指标,但从教育的育人本心来说,还需要对课程评价体系做适当的调整,积极地引入课程思政元素。环境专业的课程评价体系也存在上述的问题,因此,在环境专业的课程评价体系改革中要充分考虑课程思政的元素,具体就是需要将学生对环保事业或环境专业课程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体现环保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考核结果的全面性与客观性,客观公正地反映学习主体的学习、成长情况,从评价结果看待教学效果,引导教学改革的重点。

课程思政是一个大课题,任重而道远,教育主管部门要进行顶层设计,教学单位要主抓落实,教师要拿出具体行动方案,各主体齐抓共管,课程思政才能掷地有声,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思政育人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