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花、叶本草考证
2020-11-28邢俊波马燕珠孙武兴
邢俊波,马燕珠,孙武兴,张 景
(汉义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生物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176)
1 引言
大麻俗称“火麻”、“汉麻”等,其花、叶、果实等部位在我国作为药用已有悠久的历史,来源于桑科大麻属植物大麻(CannabissativaL.)。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麻-名麻勃,麻花上勃勃者。七月七日采之良……入土者损人。生太山川谷”[1]。在古代许多本草著作中历代医家对其药用价值和历史渊源均有记载,现今随着国内外对大麻的研究日趋火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药用价值,本文对“大麻花、叶”的名称及其药用功效等做了本草学考证,旨在寻求正确合理的古为今用,通过对“大麻花、叶”古代及现代名称、功效的本草学考证,为该药的现代研究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2 大麻植物基源考证
《神农本草经》云:“麻子,生太山川谷”[1]。太山即今山东泰山,说明汉代麻子产自山东。
《本草拾遗》:“早春种为春麻子,小而有毒,晚春种为秋麻子,入药佳”[2]。根据文献报道,未成熟的大麻果实大麻酚类物质含量较高[3]。证实唐代所用麻子与火麻仁生物学特征相吻合。
宋代《图经本草》载:“今处处有,皆田圃所莳,绩其皮以为布者。麻蕡,一名麻勃,麻上花勃勃者,七月七日采。麻子九月采,入土者不用”[4]。说明当时大麻种植已相当广泛。其描述大麻开花时间、果实采收时间及做纤维的用途与现今大麻一致,《证类本草》麻賁项下附有“麻賁麻子”植物图[5]也与今用大麻非常相似。这说明宋代时所用的麻子原植物是桑科植物大麻(CannabissativaL.)无疑。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大麻即今火麻”,并对大麻雌雄分株及其植物学特征做了详细的描述。其云:“处处种之,剥麻收子。有雌有雄,雄者为枲,雌者为苴。大科如油麻。叶狭而长,状如益母草叶,一枝七叶或九叶。五六月开细黄花成穗,随即结实,大如胡荽子,可取油。剥其皮作麻。其秸白而有棱,轻虚可为烛心”[6]。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历代本草记载的大麻就是现今桑科大麻属植物大麻(CannabissativaL.)。我国桑科大麻属只有大麻一种,且与其他麻类如胡麻、脂麻、苎麻等有显著差异,不易混淆。
3 古代“大麻花、叶”名称的考证
历代本草对大麻的花叶名称记载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关于大麻,元代《日用本草》记载为“火麻”;宋代《尔雅翼》记载为“汉麻”;三国时《诗疏》记载雄者名“麻”、“牡麻”,雌者名“苴麻”;清朝《植物名实图考》记载为“大麻”;明朝的《救荒本草》记载为“山丝”,一名“火麻”。雄者为“枲”,又曰“牡麻”,雌者为“苴麻”。《新修本草》:“麻蕡即牡麻,牡麻则无实。” 其中“牡麻”,即指大麻之雄株。“牡麻则无实”,是说雄株火麻只开花不结实[7]。清朝的《本草述钩元》记载:“一名火麻。亦曰黄麻”。《本草纲目》 在大麻项:“释名:火麻、黄麻、汉麻。雄者名枲麻,牡麻;雌者名苴麻、茡麻。花名麻蕡,麻勃”。
关于大麻花,名称约有8个。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为“麻勃”;魏晋时期《吴普本草》 中记载为“麻蓝”;唐代的《千金方》记载为“乌麻花”;晋代《名医别录》中记载为“麻花”;明朝的《救荒本草》记载为“麻蕡”;近代《药物图考》记载“麻贡”,即雌麻之花。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谷一·大麻》:李时珍:“大麻即今火麻,亦曰黄麻,…麻勃一名麻花,味辛无毒。麻蓝一名麻蕡,一名青葛”。
关于大麻叶,唐代的《药性论》中记载为“麻叶”;明代的《疮科心要》中记载为“火麻头”、“火叶麻”。明朝《本草纲目》“麻叶有毒,食之杀人”。
4 古代“大麻花叶”功效考证
4.1 性味归经
4.1.1 大麻花功效考证
历代本草对“大麻花” 性味归经的记述大致相同。《神农本草经》:“味辛,平。”《医林纂要》:“甘微辛,平”。《吴普本草》:“雷公:辛,无毒”[8]。《药性论》:“味苦,微热,无毒”。《本草纲目》:“辛,温,无毒。”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写道,“麻 ,味辛,平”[9]。
4.1.2 大麻叶功效考证
《本草纲目》:“辛,有毒”。
4.2 功能主治
4.2.1 大麻花功能主治
历代本草对“大麻花” 功能主治的记述略有不同[10,11]。《神农本草经》:“主五劳七伤,利五脏,下血寒气,多食令人见鬼狂走。久服通神明,轻身”。《名医别录》:“破积,止痹,散脓”。《本经逢原》:“治身中伏风;同优钵罗花为麻药,砭痈肿不知痛”。《医林纂要》:“和胃,润命门,祛风,利大肠,破瘀,通乳,下胎”。《药物图考》:“主贫血干嗽,安抚神经,止抽搐,痛风,痹症,安眠,调经破瘀,子宫不复原,卵腺痛,癫狂,花痴,肤痒”。《药性论》:“治遍身苦痒,逐诸风恶血,主女人经候不通”。《本草纲目》:“治健忘及金疮内漏”。《新修本草》:“麻勃,方药亦少用,术家合人参服之,令逆知来事”[8]。
4.2.2 大麻叶功能主治
《唐本草》:“捣叶水绞取汁服五合,主蛔虫;捣敷蝎毒”。《东北药植志》:“有解痛、麻醉、利尿作用”。《药性论》:“与麻子同捣相和,浸三日,去滓,沐发,令白发不生,补下焦,治渴”。《圣济总录》:“治打扑损疼痛”。
通过对历代本草有关大麻记载的考证[12],各部位药用和功效主要为:其果实中医称“火麻仁”或“大麻仁”入药,性平,味甘,功能:润肠,主治大便燥结。花称“麻勃”,主治恶风,经闭,健忘。果壳和苞片称“麻蕡”,有毒,治劳伤,破积、散脓,多服令人发狂。叶可以治痛风,痹证,癫狂,失眠。
5 “大麻花叶”作为民族医药习用考证
大麻在藏药、朝药、彝药等多个少数民族药物典籍中都有用药记载。
藏药中,大麻又名索玛那布、索玛拉扎,《中华藏本草》中记录雌花序、果序、枝叶用于癔病,神经病,胃痉挛,偏头痛,神经性头痛、失眠[13,14]。《云南民族药志》中记载藏药用大麻茎、叶、花、果,有毒,镇静止痛。用于癔病,神经痛,胃痉挛,偏头痛。叶配睡菜用于失眠;配白芍用于胃肠痉挛疼痛[15]。
彝药用大麻叶治疗眼球突出,手背红肿疼痛[15]。
《朝药志》中收录了大麻花的药用记录[16],大麻花的用药习惯:补中益气,中风,发汗,利尿,活血之功,治产后诸病、生发,久服能健身,防衰老,延年益寿。制丸、散剂调服。气微,味淡。《图朝药》收录了大麻雄花治风痹疼痛[13]。
6 结语
根据本草学的文献考证,大麻花叶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古代对“大麻花、大麻叶”本身的记载相对较少,大多见于对其多种别名的记载。由此可见,大麻花叶在我国的应用历史悠久,但因各个朝代应用习惯、同物异名等原因,名称呈现多样化,未达成统一。
历代本草对大麻的各个部位作为药用及功效均有详细的记载,药用部位除了火麻仁,还包括大麻花、叶等。不同药用部位的功效也不相同,治疗范围较广。自唐代起便有大麻花、叶、茎、果等用于各种疾病治疗的记载,尤其在藏药的相关记录中,大麻花、叶可用于癔病,神经痛,偏头痛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这些都充分证实了其作为民间习用药材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已有非常悠久历史。本草记载,大麻花序、枝叶等用于癔病,神经病,偏头痛,神经性头痛、失眠的治疗;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大麻花叶提取物主含大麻素类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癫痫、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FDA刚批准上市的抗癫痫的新药Epidiolex就是大麻二酚的单体化合物,因此古代本草记载与现代药理研究结果相吻合。
关于大麻的种类和分布。由于大麻的特殊性,其种植、加工等实行许可证管理制度,目前在我国云南、黑龙江等省份有大量的种植。四氢大麻酚被认为是大麻中最重要的活性物质,被我国列为一类精神药品目录,属于严格管理的物质。区分毒品大麻与工业大麻的标准,是四氢大麻酚含量的高低,欧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均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四氢大麻酚含量低于0.3%(干物质重量百分比)的大麻为工业大麻。工业大麻四氢大麻酚含量极低,已不具有毒品利用价值,但具有极高的经济利用价值,获得种植许可后可以合法种植。无论是工业大麻或毒品大麻仅仅是从用途的角度区分的,从植物分类上讲,桑科大麻属只有一个种大麻(Cannabissat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