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2020-11-28汪曙光汪贝贝

科技与创新 2020年1期
关键词:机构人才发展

汪曙光,汪贝贝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汪曙光,汪贝贝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梳理国内外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典型做法、特征等,提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政策制订、加大人才引进与交流、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明确发展定位、引入风险投资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新时代新型研发机构的体制机制完善提供决策指导。

新型研发机构;特征;体制机制;对策建议

1 引言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已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定位也对新型研发机构提出新要求,赋予新使命。新型研发机构是新时代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吸引高水平人才团队,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应用,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业态、新动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是具有多元的投资主体、企业化的运行管理机制、市场化的研发形式及孵化育成和创新创业相互融合的独立法人组织机构。

1996年,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成立为高校和地方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打开了崭新的序幕,截至2015年,中国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呈现“百花齐放”新业态。为深化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协调高质量发展的通道,近年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新型研发机构的文件,例如,2019年,科技部印发《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义、目标定位、管理机构、享受政策等方面给予明确规定,标志着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进入全新的高度。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指出,围绕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和科研院所制度,培育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组织体系。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形成跨区域、跨行业的研发和服务网络,制订鼓励社会化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意见,探索非营利性运行模式。这些文件精神为新时代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 国外新型研发机构概述

新型研发机构这一概念目前在国外还没有被提及,但不代表国外没有新型研发机构。国外主要针对公共研发组织、区域创新系统、企业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开展相关研究。创新平台的概念,最早在美国竞争力委员会的研究报告中出现过。20世纪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为了寻找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创新领先优势,出现了大批创新平台,如重点实验室、企业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等,这些平台提升了创新效率,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VESA提出区域发展平台分析是区域创新政策的工具,是基于产业活动的平台,以产业为基础的支撑产业发展的平台,包括发展组织、区域创新系统等[1]。STEPHEN认为战略联盟可以让企业将资源集中在核心技术上,同时企业从市场方面获得缺乏的能力。战略研究联盟也被广泛认为是提高产业研究效率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2008年,为促进欧盟工商界、科研和高等教育的伙伴关系与密切合作及就业和经济增长,欧盟成立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EIIT)。2012年,英国政府建设技术与创新中心,已建成细胞与基因治疗、半导体化合物应用等11个中心。美国政府通过整合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的资源,构建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筹措建设9家“制造业创新研究中心”。

综上所述,国外将科技创新平台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停留在产业、企业和产品研发平台层面,而对国家或区域等宏观层面的研究极少。近年来,区域内各种类型的科技创新平台的研究不断增多,总体上以实证研究为主。FELDMAN指出孵化器这类创新平台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创新资源存量、领域知识储备、财力资源情况等的平衡关系反映出来。MAURA、RODNEY指出大学科技园和孵化器这类产业化平台是政府、高校和企业共同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2]。

3 中国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概述

新型研发机构这一概念起源于中国,具有“中国化”的提法,当今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方兴未艾,近几年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3.1 总体规模和结构状况

根据中国新型研发机构分布区域,搜集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相对较快的省份,如广东省、江苏省、河南省、安徽省、河北省、福建省、内蒙古、云南省等地,以及主要产业布局,本次数据截至2019-08底,数据主要通过浏览现有文献、各省科技厅网站及网上其他相关报道获得[3]。

官方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数量汇总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广东省、江苏省这些先发地区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较快,分别为219家、406家,产业布局明显,与各地重点产业密切契合。同时,各省份发展较快的城市主要分布在省份城市及经济实力较好的临近城市。其他地区新型研发机构体量、数量较少,下一步提升空间较大[4]。

表1 官方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数量汇总

省/自治区发展数量主要产业领域发展势头良好城市 广东省219集成电路及电子元器件、网络与通信、高材料、先进制造与装备、新能源、医疗器械广州、佛山、深圳 江苏省406生物医药、新型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及人工智能苏州、南京、常州 河南省59大数据、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信息技术郑州、洛阳、新乡 安徽省20新材料、微电子、新能源、量子信息、健康医疗、高端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物联网超导应用、公共安全、信息技术、机器人智能装备合肥、芜湖、蚌埠 河北省35大数据与物联网、人工智能与智能装备、信息技术制造业石家庄 福建省100石墨烯、光电信息、智慧海洋、生物医学工程、新材料 厦门、福州 内蒙古40新能源、乳业、绿色食品和生物医药呼和浩特 云南省17科学计算、生物科技、医药技术、基因研究昆明

3.2 中国新型研发机构的特征

新型研发机构突破了传统科研机构“计划经济”的特色,与市场相结合,与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相契合,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先进性和创新性[5]。新型研发机构在组建模式、运行管理、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与传统的科研机构不同的特点:①组建模式多样化。新型研发机构投资建设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建设、大学或科研院所共建(主要是事业单位性质)和地方政府、企业共建以及企业自建(主要是企业法人性质)。②运行管理创新化。新型研发机构采用市场化管理机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采取合同制,实施末位淘汰等管理制度[6],综合来看,这类新型研发机构像大学但与大学使命不同,像企业但与企业目标不同,像事业单位但与体制不同,像科研机构但性质不同,形成“四不像”创新管理机制。③科研攻关国际化。新型研发机构瞄准国际前沿重大科技问题,注重引进国际外科研团队联合进行攻关,解决国际国内“卡脖子”技术问题。④成果转化独辟蹊径。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途径主要包括三方面,即走进生产线,直接孵化成公司,将成果卖给第三方有需要的公司。⑤融资渠道新颖化。在传统融资方式基础上,新型研发机构不断优化,扩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风险投资、科技保险、互联网金融、基金等新的融资方式[7]。

3.3 中国新型研发机构取得的成效

3.3.1 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技体制改革

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的运行模式,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模式,为中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带来了强劲的带动效力,掀起了一股科技创新的浪潮。如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06年成立以来,从培育筛选机制、投入机制、管理机制、内部化的协同创新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运行机制,成就斐然,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注入强大动力。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在运行方面实行企业化运行,市场化聘用,为“无行政级别”的事业单位,在投资资金方面,设立研发投资基金;科研方面,尝试“多方共建、多元投入、混合所有、团队为主”建立研究所,对研究所的性质给予更大自主权,针对36个专业研究所,实行“一所两制”,不断探索研究院体制机制创新。

3.3.2 瞄准国际前沿,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瞄准国际前沿,契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为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力量[8]。如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成立之初瞄准国际公共安全科技前沿,面向国家公共安全重大需求,融合清华大学的科研和人才优势及安徽省、合肥市的产业支撑优势,贯通融合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打造国际一流的公共安全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发展基地。将安徽合肥打造成“智慧安全城市”标杆,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研究院自成立以来紧密瞄准国际智能制造,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依托广东工业大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佛山区位和产业优势,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国际合作,为佛山区域乃至珠江西岸的智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转型升级作出巨大贡献。

3.3.3 促进成果转化,培育孵化企业

新型研发机构打通了科技和经济之间融合发展的“最后一千米”,为中国成果转化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发展起来的新型研发机构通过自身的科技力量孵化培育了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注入鲜活力量。如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是深圳市优秀科技企业孵化器,其完全按照市场化的运行管理机制。截至目前,该院已经成功孵化高新技术企业600多家,创办和参与投资建设的企业达到180余家,其中孵化和投资的企业中有14家已经上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自2012年启用以来,紧跟国际科技前沿技术的发展步伐,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的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高科技产业孵化基地及成果研发和转化基地。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孵化企业199家,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9家,被列为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单位。

3.3.4 搭建人才平台,集聚创新人才资源

新型研发机构集聚了一大批院士、“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等,为当地人才集聚创新奠定有力基础。如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引进光电国家实验室骆清铭教授团队,带动当地人才队伍集聚效应。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引进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带头的自动控制创新团队,团队核心成员8名,拥有伯克利加州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加州理工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的博士学位。同时引进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李国民教授带头的智能感知创新团队,团队核心团队10名,成员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杰青、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等海内外顶尖人才组成。

4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新型研发机构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中国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科技创新探索的新兴事物,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数量规模、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运行机制仍不完善

目前,新型研发机构数量规模较小,尚没有形成规模效应,运行效果仍需持续观察,形成机理及绩效评估考核等缺乏理论探讨[9];新型研发机构仍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组织模式和作用机制仍不足;如何更大限度地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作用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10]。

4.2 人才集聚不均衡

新型研发机构虽然集聚大批高端、高层次人才,但是人才层次参差不齐,知名高校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能较容易吸引到各类人才,一般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高端人才引进较难,尤其成立初期,新型研发机构对人才的需求异常迫切,而大部分高端人才都是柔性引进,中端人才更偏向于去知名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导致人才集聚效应不足,发展不均衡。

4.3 政策引导合力不足

目前国家对新型研发机构缺乏普遍性的支持政策,各地纷纷出台相应政策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并且出台的政策支持方式较为单一,现阶段新型研发机构主要在认定资金、土地补贴等方面给予补助,在税收优惠、人才住房、医疗保险、子女入学等方面支持较少,相关政策没有形成体系化,聚合力、凝聚力不足,阻碍了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11]。

4.4 自身造血功能不足

目前中国新型研发机构仍处于摸索阶段,自我造血机制还不健全,内生发展能力不足。一般科研工作周期较长,具有风险大、收益不确定等特点,引入社会资本的同时需持谨慎态度,这就导致新型研发机构面临严重融资难问题。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初期,面临科研条件薄弱、人才与研发设备不足、自主创新实力和潜力较弱等问题,前期资金的缺乏导致不能有效支撑后期研发活动,而政府财政支持不会持续进行,资金不足是制约新型研发机构后续发展的重大难题[12]。

4.5 发展定位模糊化

目前,中国新型研发机构合作定位主要包括战略布局定位、区域布局定位、服务支撑定位等多种形式,而功能定位在于破除科技和经济发展“两张皮”的问题,成为学研界和产业界之间的桥梁。国家层面对新型研发机构还没有总体的定位,各地发展程度不一。新型研发机构一般由多方共建,发展一方面受“母体”的考核管理,另一方面也受到当地政府的管理,这样就会导致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自主性不足,定位发展受多方不同利益诉求的制约,在相关法律法规目前还不健全的基础上,极容易偏离发展初衷。

4.6 发展规模不均衡

由于地域、资金、人员等种种原因,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容易出现“两极分化”,发展状况参差不齐。

比如,有的机构体制机制灵活、创新活力势头强劲、资金投入渠道畅通,发展势头蒸蒸日上,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化优化升级,成为地方乃至国际国内科研机构的一股新生力量,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有的机构创新主体不突显、运行机制固守传统研发机构、内生动力不足,导致发展不温不火。有的机构受当地政策落实限制、投资主体实力有限及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原因,发展进度较慢。

5 相关问题分析

除了部分新型研发机构刚建,处于新起步外,针对存在问题,主要原因如下:①国家的科技体制机制不健全,顶层设计不够,虽然中央出台相关文件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各地区先行实践,但是各地关于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力度参差不齐,政策制定不够体系化,尚未形成合力,同时,国家也没有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新型研发机构。②社会各阶层对新型研发机构存在偏见,觉得这种“四不像”机构游离于国有科研院所之外,社会认可度不高,高端科研人员热衷于选择知名高校及国有科研院所,人才引进较难。③部分新型研发机构仍由传统科研院所、高校与当地政府共建,导致体制机制沿用传统高校、科研院所,运行管理还不够开放、创新,没有真正突破传统科研机构的樊笼[13]。④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一方面促进当地区域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受当地经济影响,建设前期需要政府资金投入,如果政府资金支持不够到位,导致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处于瓶颈期。⑤政府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半信半疑”,在支持发展的前提下却急于求成,没有给新型研发机构充分的容错机制,再加前期新型研发机构自身问题颇多,不能充分发展,释放活力。

6 新时代背景下新型研发机构未来发展的分析与建议

6.1 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如何更快推动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成为创新要素新的组合载体,不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将是未来新型研发机构重大历史使命。

新时代新型研发机构将在传统科技体制的基础上,不断改革、优化,强化创新成果同产业、现实生产力对接,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不断释放科技创新潜力,成为新时代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6.2 下步发展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6.2.1 加强组织领导,为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提供凝聚力

针对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定位模糊这一特征,政府的支持十分关键,迫切需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协同联动。针对发展状况各异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议政府实施因地制宜、因准施策,保证新型研发机构协调发展。政府定期召开新型研发机构座谈会,为新型研发机构搭建交流平台,各机构根据自身发展现状问题取长补短。建议政府应统筹各地、各部门形成合力,做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

6.2.2 加强政策制订,为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新型研发机构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参差不齐,部分机构随时面临“死亡谷”状况,政府可利用“有形之手”助力新型研发机构迈过“至暗时期”。目前中国各省、地区对新型研发机构出台的政策力度差距较大,广东省出台的政策最完善,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新型研发机构政策文件,各地区以广东省为标杆,积极制订相关政策,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各省份区域均衡发展。建议政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对政策支持力度采取差异化对待,在一定年限内发展较快的,在土地、税收、设备、科研项目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对发展不温不火的新型研发机构实施“淘汰机制”。

6.3 加大人才引进与交流,为新型研发机构注入鲜活力量

鼓励更多高端人才进入新型研发机构,建议新型研发机构科研人员享受国有科研机构同等待遇,并给予新型研发机构科研人员一定的容错机制,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创业,让更多的成果服务于企业,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建议通过固定渠道,将传统科研院所与新型研发机构的高端人才定期相互交流,双方机构人才可通过柔性引进的方式鼓励他们建立良性互动,为科技人才搭建纽带和桥梁。建议人才引进的政策分层级制订,在加大高层次人才政策奖补的同时,向中端人才适当倾斜,形成各类人才分散布局,不断为高端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和环境。建议对引进人才制订科学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市场为导向,赋予人才更多的股权分红,享受科研及产业化成果。

6.4 建立绩效评估机制,为新型研发机构提供内生动力

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在中国出现“百花齐放”状态,90%以上新型研发机构都包含政府投资,随着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应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不断促进新型研发机构蓬勃发展。建议根据新型研发机构单位性质、投资主体等的差异化,进一步明确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位并制定分类考核管理办法。建议以体制机制创新、高端人才和团队引进、发明专利数量、科技成果拥有量、技术转移服务、孵化培育企业数量及经济效益等为指标因素,尽快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工作成效进行考核评价。同时,要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对于测评合格的给予绩效奖励;对测评不合格的,限期整改。如仍不合格,取消“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资格,不再享受相应政策扶持。

6.5 明确发展定位,为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目前新型研发机构层出不穷,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可有效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拥有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集聚人才、创业孵化等功能,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提供新路径。

建议国家和地方根据新型研发机构的组建模式、功能定位等,在各地选择发展规模多样的新型研发机构优先支持发展,明确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定位,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发展,对先发地区、一般地区、落后地区差异化区分,根据地方产业特色在全国各地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的标杆作用,不断带动其他新型研发机构实现跨越式发展。

6.6 引入风险投资,为新型研发机构增加强劲造血动能

针对新型研发机构自身造血功能不足、投资渠道单一等问题,随着新型研发机构规模的壮大,建议政府通过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引入风险投资,为新型研发机构投资渠道多元化提供兜底服务,新型研发机构具体投资路径主要有3种方式:①可考虑利用自有资金或无形资产作价,通过吸纳社会风险资本设立母基金,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同时,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研发、产业化体系,将新型研发机构内有限的资金不断放大,利用杠杆效应不断推动机构发展壮大,从而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的快速升级。②通过与外部风险投资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外部风险投资机构不对新型研发机构自身的建设投资,也不干涉机构内部运行管理及内部风险基金的运作,仅利用其在资本方面的优势发掘市场潜力,有效实现新型研发机构多元化投入。③新型研发机构可将其自身资源资产作价入股,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与风险投资结成同盟关系,风险投资人可以优先投资项目,新型研发机构将研发成果通过技术市场转让后与风险投资者分红。

7 结论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宏观层面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微观层面能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产学研主体的深度融合,形成创新合力。这表明未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将不断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将是国家未来十年的主旋律,未来会有更多的新型研发机构涌现,不断把来自传统研发机构自身或社会的成果进行快速转化,同时,未来新型研发机构将在定位、更好服务社会、最大效率运用资源、搭建模式机制,并与当地区域产业规划结合等方面不断创新,新型研发机构将会发展成为推动国家科技强国建设极其重要的一股力量。

[1]杨亮.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

[2]孙庆.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

[3]李庆明,徐欣,巢俊.江苏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8(17):15-17.

[4]赵剑冬,戴青云.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数据分析及其体系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7(20):82-87.

[5]陈少毅,吴红斌.创新驱动战略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与管理,2018(6):43-48.

[6]刘贻新,张光宇,杨诗炜.基于理事会制度的新型研发机构治理结构研究[J].广东科技,2016(8):21-24.

[7]章熙春,江海,章文,等.国内外新型研发机构的比较与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19):103-106.

[8]巢俊.江苏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现状与发展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8(21):1-3.

[9]廖颖宁.我国新型研发机构探析——以广东为例[J].中国科技产业,2016(8):70-76.

[10]夏太寿,张玉赋,高冉晖,等.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以苏粤陕6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4):13-18.

[11]王立军.国内新型研发机构的政策比较及启示[J].杭州科技,2017(5):31-34.

[12]张凡.区域创新体系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模式——基于风险投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8(11):81-86.

[13]于新东.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32):72-73.

G322

A

10.15913/j.cnki.kjycx.2020.01.003

2095-6835(2020)01-0009-05

合肥市软科学“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路径与政策研究”

汪曙光(1978—),男,北京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安全管理、公共政策分析。

汪贝贝(1990—),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研究。

〔编辑:严丽琴〕

猜你喜欢

机构人才发展
人才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