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摄影媒介助推乡村发展互利共赢战略研究

2020-11-28蓝江平李长蓬

科技与创新 2020年1期
关键词:媒介摄影旅游

蓝江平,李长蓬

摄影媒介助推乡村发展互利共赢战略研究

蓝江平,李长蓬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 武汉 430205)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基本矛盾也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期的重大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中国特色乡村建设和振兴新农村。实现中国特色乡村的振兴发展是全面融入和建成现代化小康社会的前提,同时也给中国各乡村和地区的发展建设创造了空前的机遇,成为一个大有可为的新领域天地。摄影作为一种传播性的影像媒介,拥有真实性、便捷性、艺术性、直观性、传播性等优势,通过充分利用摄影媒介记录乡村民间的风俗以及乡村的地理自然风貌与生活状况等,利用整合乡村资源,发掘中国乡村的历史文化艺术瑰宝和秀美的风景,吸引外资和观光游客产业,扩大乡村摄影媒介创作的思维和传播方式,将乡村摄影的媒介与中国各乡村和地区的文化实现深度融合,助力于实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

摄影媒介;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1 概述

党的十九大指出,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国情角度出发,中国主要的不平衡问题是由于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状态不一,主要的不充分问题是乡村地区的发展有所欠缺。针对此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同时也为乡村地区文化艺术事业的持续进一步健康发展描绘了新的历史规划蓝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由过去的刚需物质逐渐转变为精神诉求需要,这一转变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外出休闲旅游已经成了现代人们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假期旅游远离大城市,来到世外桃源般的乡村旅游地区进行休闲放松,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了当下新一轮的旅游潮流。伴随出行的游客照和旅游摄影又成为旅游的衍生行业之一,一定程度将多数地区的风景名胜以影像媒介经过互联网媒体等形式进行传播,被更多人熟知,而新开发的地区美景更因摄影媒介而声名远扬。

摄影自1839年诞生以来,历经百余年的快速发展,已经从开始专属人员的“工作需要”转变成为当下社会的日常生活需要。随着移动设备手机的发展,手机的摄影功能越来越强大,手机摄影被更多人所熟悉运用。摄影艺术相较其他艺术,更容易被现代社会人们充分理解掌握和广泛接受,加上现代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兴起,摄影与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更加紧密。而手机摄影以参与人数多、创作领域广、普及程度高、直观便捷性佳等特点,远超其他艺术形式。随着全民摄影时代的来临,手机以独特的媒介方式,将摄影和乡村地区旅游深度融合起来,进行广泛传播,摄影旅游市场也越来越强大。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全民摄影时代来临的大背景下,摄影和乡村地区的结合,成为当下社会发展的趋势。不仅可以深层次地挖掘乡村地区的优势,推动乡村地区旅游事业发展,还可以为摄影提供更好的创作思维方式,壮大摄影队伍,使摄影艺术开枝散叶,增添力量源泉。

2 摄影媒介打开乡村地区市场

一直以来,摄影以其真实、简洁和便于传播特点而备受大众青睐,与其他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相比,摄影更加倾向于对对象原型的创作。前者可以是独立于其对象原型之外才能进行一种封闭式的原型创作,后者须置身于原型对象创作的环境之中,依托于原型人物对象并以历史重大事件、山水生态田园风光、文物历史古迹、民俗文化风情等要素作为原型表现对象之后才能独立进行创作。这就需要摄影创作者亲赴创作地区,与个人主题思想融合后完成摄影作品。其中部分摄影创作者为了追求新风格、新题材的作品,除了遍历名山大川外,还会选择到一些远离城市、具有原汁原味的乡村地区进行反复挖掘和创作。

对于乡村地区而言,很有可能因为某位摄影创作者的佳作图片而变得名声大噪,或成为一个地区成功的“名片”,引起社会或新闻媒体对此乡村地区进行持续高度关注。尤其是摄影创作人频繁前来取材以及对摄影优秀作品在互联网的广泛传播,对当地人来说是令人自豪的一件事情,又会极大地带动其他摄影人和游客前来参观和探究,形成自发的观光旅游和摄影文化效应。随着读地图时代的来临,图片备受人们的青睐,优秀的风景摄影作品显现出的具有视觉张力和具有文化意蕴的艺术味道远胜于摄影人长篇大论千言万语的形象描述。在作品拍摄和广泛传播过程中,经过摄影创作者的相机媒介,乡村地区的美好景色和经典民俗风景摄影作品广泛传播进而闻名天下。如安徽宏村与江西婺源、云南罗平、广西阳朔被称为目前国内最美的四大油菜花观赏地;安徽黟县木坑竹海,因香港资深摄影人陈复礼拍摄的《翠竹堆青》作品荣获国际金奖,而名扬海内外;被美国CNN媒体报道和《中国国家地理》刊登的恩施坪坝营村一度成为中国最美仙境。摄影,既极大地提高了乡村地区知名度,又有效地带动了新生代摄影美术资源的综合开发,打开了中国乡村资源市场。

3 摄影媒介助力提升乡村地区经济发展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全国各地乡村地区因地制宜开始进行了整合资源、利用人才的脱贫攻坚战。其中,原始的山水田园地貌和风土人情成为了最便捷的有效利用条件,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开始整合利用摄影媒介,作为打造旅游品牌首选推介手段。

作为其中的一个典型,在关于《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表彰工作方案》中,黑龙江省饶河县西林子乡小南河村从全国140个省级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脱贫项目和攻坚重点单位中脱颖而出,被国家旅游局确定并列入首批全国乡村旅游体系建设重点村,被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局确定并列入乡村民俗旅游体系建设示范村。小南河村以摄影为媒介,发扬古朴、自然、真美的乡村地区特点,以特色乡村摄影采风及配套的活动设施为主要载体,打造一个集乡村观光、摄影、农家乐休闲三位一体的乡村摄影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基地,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乡村摄影文化旅游。因此小南河村打响东北民俗摄影基地的牌子,也因此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除此之外,山西平遥古城因其多年举办的国际摄影大展而被更多人所熟知,驰名中外。平遥古城以旅游和摄影为主要内容并整合了相关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建立了摄影主题展会,交流互助平台,作品展示以及收藏交易等集旅游、服务、推广为一体的多功能艺术交流平台,加强了中外传统文化摄影艺术的交流与合作,产生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已经连续举办19届国际摄影大展的平遥古城,借此机遇也因此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从鲜为人知默默无闻的古城一跃发展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和著名的摄影创作基地。

4 特色乡村风情旅游助推摄影文化普及

在目前脱贫攻坚的路上,许多地方政府将目光从传统产业转到当地旅游业,甚至一些地区将旅游业当作地方主要产业来抓,大力打造特色乡村风光风情,通过乡村摄影的载体把一些不为人知的特色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出来,推广出去,组织和创办多种多样形态各异的乡村摄影展览活动。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地区乡村摄影展相关类型之外,还有不少的地方政府结合了本地区的资源,开发专门的摄影乡村旅游线路、建立自己的摄影创作基地、建立乡村摄影酒店和客栈等,为摄影人及爱好者提供各种产品和配套服务。开拓旅游文化服务市场,形成了“摄影+旅游”这一新的乡村旅游文化产品。如安徽省黄山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国内首个乡村摄影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打造“最佳摄影点”近200个,开发20余条乡村摄影旅游路线、乡村地区摄影系列衍产品50余种、600余家的主题摄影酒店和主题农家乐等,超过10 000名乡村摄影人直接前往当地从事乡村摄影旅游接待和服务,摄影产业发展成为当地最具民族文化情怀和最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文化产业。

良好的地区资源为一批又一批的摄影爱好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摄影创作素材和动力。手机网络摄影和短视频等社交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以摄影拍照打卡为目的的人群日益增长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加上地方人民政府主推的一系列摄影宣传活动,游客和摄影人的摄影旅游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壮大摄影爱好者队伍的同时逐渐培养和提高了全民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文化素质。

5 摄影+旅游特色与乡村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放眼全国,针对当下的形势,文化和地区旅游管理部门合并后要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很有必要采取有力措施大力促进摄影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充分地挖掘、宣传当地的特色历史和文化遗存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田园风光,将这些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的自然景观旅游文化资源与乡村摄影文化充分地结合起来,开展以乡村摄影媒介旅游互动文化为主要服务出发点、以乡村摄影媒介旅游文化为服务核心、以乡村文化摄影艺术为旅游灵魂的乡村摄影媒介和乡村旅游互动文化相融合的旅游体系,形成以乡村摄影媒介为旅游主体的多规模多层次系列旅游文化的组合,应该使其成为世界更多国家和地方的首要选择。

5.1 重视乡村摄影旅游,加大摄影旅游宣传力度

摄影和乡村地区特色融合发展的具体方法和措施需因地制宜,针对地方特色深入挖掘自身的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利用。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树立摄影旅游特色观念,制订一系列摄影旅游相关的扶持政策和发展规划,建立地区摄影旅游网站和手机软件,及时公布和更新最新的旅游相关信息,加大摄影旅游宣传力度,为摄影旅游提供全方位的基础保障。

5.2 开展智慧摄影建设,搭建互联网摄影新平台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仅仅依靠传统的摄影方式平台无法满足需求,还应将互联网技术和摄影进行结合。用户可通过互联网网站或手机APP对当前地区特色进行全方面了解,远途用户也可通过此方式对模特、摄影物资等进行下单,无需携带大量的物资装备也可完美完成摄影创作,方便快捷。开展智慧摄影建设,搭建互联网摄影新平台,解决用户后顾之忧。

5.3 培育优秀摄影人才,完善摄影旅游配套设施

在发展乡村特色摄影旅游的同时,还要重视摄影人才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普及全民摄影,培育专业摄影人才,还可在相关景点处提供游客摄影辅导服务。针对游客的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辅助工作。除此之外,还应配合摄影媒介开展配套措施,开展各种类型的摄影作品大赛、摄影作品展会、座谈交流会,开拓乡村地区摄影旅游线路,编辑系列摄影旅游教学丛书,举办旅游摄影节庆活动,开展摄影酒店等方式,引入更多社会力量资源积极参与促进摄影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地区摄影新业态,为广大摄影人和游人量身打造一站式智能摄影旅游服务体验系统。

5.4 开发衍生文创产品,扩大摄影旅游经济效益

可根据优秀的乡村旅游摄影作品,开发衍生文化创意产品,扩大摄影旅游经济效益,塑造乡村特色品牌。将具有地区特色的优秀摄影作品直接应用或提取相关元素二次创作运用在商品包装、服装造型图案、手工艺品、明信片等或其他领域,结合当下流行特征元素,创造出具有经济价值的文创产品,实现摄影和乡村地区文化结合的双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6 结论

随着党的十九大文化自信和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实施,当下是乡村地区文化旅游合并发展最佳的机遇时期,文化和旅游如何深度融合实现共赢和共同发展是摆在各地方的一个大课题。目前,乡村地区发展摄影文化旅游大有可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加上高效的营销和强大的宣传推广服务功能,不失为乡村旅游地方选择的重要发展方式。身处读图时代和全民摄影的时代,在摄影爱好者群体空前庞大的现实面前,在摄影已经成为现代人一项基本生活技能的今天,有必要重视摄影的文化特点和陶冶情操、宣传教育的审美功能,构建以旅游为基础,以摄影为载体,以文化为灵魂,充分发挥摄影文化的独特优势,形成一个以乡村地区旅游摄影为主题的多单元多层次系列组合,完善乡村地区摄影文化发展模式,多举办乡村地区旅游摄影活动、多出乡村地区旅游摄影精品、多出乡村地区旅游摄影人才,着力于营造良好的乡村地区旅游。结合摄影大环境,对于乡村地区摄影旅游的处女地、没有形成乡村地区摄影旅游的发展产业链以及衍生的系列配套措施等问题,应作为摄影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来进行正确对待,通过乡村地区摄影的媒介进一步提高乡村和地区旅游摄影景区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促进乡村地区和摄影媒介的深度融合与共同发展。

[1]刘歆雨.基于苏南地区乡村旅游摄影的发展——创新型旅游方式及“溯影”APP的演化策略研究[J].度假旅游,2019(4):327-328.

[2]潘成.用摄影助力黄山乡村振兴[N].中国艺术报,2018-11-14.

[3]王静.当下中国农村题材影像创作转变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8.

[4]朱苑璟.镜头中的美丽乡愁——“美丽乡村——全省政协系统摄影赛”评选揭晓[J].政协天地,2014(12):32-33.

[5]吴小同.论摄影旅游对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影响分析——以西递摄影照片内容为例[J].度假旅游,2019(4):54-55.

[6]邹心平.摄影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探析[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8,23(4):38-42.

[7]冷菊贞.做乡村振兴梦的引领者[J].奋斗,2018(20):53-54.

F592

A

10.15913/j.cnki.kjycx.2020.01.013

2095-6835(2020)01-0045-03

蓝江平(1963—),男,江苏镇江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李长蓬(1996—),男,山东滕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编辑:严丽琴〕

猜你喜欢

媒介摄影旅游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摄影做媒介引无数爱心扶贫手
旅游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摄影42℃展版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