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视阙下美术类院校外语教学改革之探究
2020-11-28李力群中国美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李力群(中国美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金课”这一概念是在2018年6月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被提出。同年8月,“打造金课”被正式写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随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2018年11月再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金课”的目标和措施。“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这句在《通知》中被重点提出的“金课”建设的具体要求现已成为教育界广泛探讨并认真落实的重要任务。然而,什么是需要尽快淘汰的“水课”,什么课才能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金课”,这或许不是每一个高校教师都很清楚的问题。对于美术类院校而言,要淘汰外语“水课”、打造全新的 “金课”的实际难度又无疑高于其他普通高校。毕竟,由于历史原因,美术类院校多年来固有的重专业、轻文化课的弊病对于外语教学所形成的障碍对“金课”的打造非常之大,以至于很多美术类院校的外语“金课”迄今为止仍然处于反复探索而无任何实质性进展的阶段。就目前情况来看,美术类院校所要打造的外语“金课”不能总是一拖再拖,也不能仅仅流于形式或敷衍了事,更不能粗制滥造,打造所谓的“金课”,而是必须先搞清楚“水课”与“金课”的真正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彻底转变传统教学思路,摒弃一切旧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教学环境,开启“互联网+”时代外语教学的新征程,即优化并细化课程体系;用创新的思维制定崭新的课程目标;运用高科技和混合式信息化教学手段来对标“金课”要求;不断改造和深化外语教学;努力打造具有美术类院校特色的优秀精品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外语语用能力,为培养国家所需的美术精英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 “水课”不断,“金课”难造
近两年来,针对何为“水课”的解释版本甚多。有人认为,它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也有人认为是“互联网+”时代以所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继续从事换汤不换药的教学模式。事实上,这两种解释都不够准确。所谓“水课”指的是具有以下特点的课程:相对落后的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单一或杂乱的课程目标,陈旧的课程内容,参差不齐、专业涵养欠缺的教师队伍,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及知识传播速度快等特点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没有科学依据或缺乏实践验证的评估体系以及上述情况所带来的学生厌学问题无法解决的客观事实的存在。正因为如此,“水课”不仅不符合国家总的教育方针、不符合国家和新时代对高素质拔尖人才的培养要求,而且也无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方针。当今,这样的外语“水课”不仅在全国不少院校里存在,在很多美术类院校更为普遍。尽管在当前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很多美术类院校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努力,在重重阻力之下做了大量的探索,但由于受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的制约,推翻“水课”,打造“金课”的工作的开展却非想象得那么容易。但是,如果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依然有一丝侥幸心理让“水课”继续下去,那么,奔腾而至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定会让我们错失外语教学的发展良机,甚至可能因此错过整个时代的发展机遇。因此,唯有坚定淘汰“水课”方能开启打造“金课”的新思路。
二、“金课”标准与“金课”建设
时代在变,世界在变,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在变。因此,教育与教学的标准和目标就必须做相应的调整。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通知》中明确规定了“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这就为何为“金课”下了明确的定义,也是国内各高校建设“金课”的标准。首先,“高阶性”就是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高智性、较高专业水平及综合素质,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培养学生具有较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其具有国际化视野。所谓“创新性”就是指课程理念、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前瞻性、前沿性、时代性和新颖性并且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实用性。在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前提下运用高智能化的、多元化的工具进行教学。所谓“挑战度”,就是无论课程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必须有难度、有深度、有较强的挑战性,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广泛拓展学生思维和思辨能力。由于“金课”的要求和标准相对于“水课”要高出很多,因此,对于原本更偏向于专业的美术类院校而言,建设名副其实的外语“金课”绝非易事。首先,在过去十多年里,多数美术类院校的外语教学改革的确一直没有停下脚步,从过去的以单纯的语言教学向计算机辅助教学过渡。然而,事实上,所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大多只不过是增加了光盘的播放、PPT的运用,而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仍然处于低级阶段。无论是学生的口头语用能力还是阅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摘要的撰写或专业文章的翻译能力等还是没有得到较为明显的提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似乎也在往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过渡,但还没有彻底转换。因此,这类院校外语教师要尽快通过学习,真正了解并掌握“金课”建设的标准并按照此标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要注重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坚持立德树人的思想不动摇。在此基础上,结合美术类院校的特点,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对“金课”进行打造与建设。
首先,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这一工具从事科研和进行专业学习的能力是公共外语的终极目标。“金砖”配“金课”是“我们本科教育最核心的要素”。(吴岩,2019)作为美术类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用外语从事美术专业的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是外语课程在新时代为国家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所必须承担的职责,其意义十分重大。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淘汰“水课”、尽快打造高质量“金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对于美术类院校而言,线下教学的改革已经持续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对照“金课”的标准,这样的课程仍然属于低标准、随意、无深度的“水课”。低标准表现在许多美术类院校对学生的要求始终是以通用基础英语教学为标准;而学术英语或专门用途英语的内容鲜有涉及。随意性反映在外语课程目标的设置、教材的使用、教学模式选用等方面没有较为严格的标准;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缺乏足够的重视;评分标准没有太多科学依据。无深度则表现为教学内容相对于其他普通院校较为浅显、所用教材专业内容涉及少或完全不涉及;网络课程基本停留在的少数TED素材的运用和部分艺术片的播放上。这种流于形式的网络课无法产生有效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彻底颠覆并淘汰原有的外语教学的陈旧模式,不再只注重线下教学、忽略线上教学资源和环境,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也不能仅仅将教改的重心放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上,还要用外语“金课”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和传承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
其次,要真正打造高水准的“金课”,就必须尽快脱离外语课程与美术专业毫无关系的落后的外语教学理念、课程体系与目标,以推进教育部一流专业与一流课程建设的“双万计划”为契机,围绕美术学院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高要求,推进跨学科课程群建设,推进通识教育课程群建设的总体目标,努力打造出理念新、具有时代特色、目标明确的培养“大国工匠”所需的高层次、具有专业特色的外语课程;争取联合兄弟院校的优秀师资共同探讨并编辑出版更符合美术类院校特色的、能够满足培养国家所需的高层次美术人才为目标的外语“金课”教材,彻底改革课程的评估体系,改变过去单一或陈旧的考试及考查形式,尽快制定多功能、多形式、全方位检查教学质量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的设计则更应注重大数据背景下的对核心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过程、资源环境的交互而产生的数据等内容的评价与检测。要增设双向测评体系,即创设既能考查学习者的思辨、创新、知识的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评估授课人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评估系统。要逐步加大课程的难度,尽快拓展课程的深度。教材和授课内容中不仅要加大美术专业的内容,还要增加其他跨学科的内容,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大幅度提升,让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另外,打造“金课”不能闭门造车,要向国内外顶尖高校学习,借鉴他们在课程建设中优秀的东西,结合本院特色和优势,努力打造线上与线下混合式美术英语“金课”教学模式。与此同时,要重视“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培养具有核心素养,能打造并胜任 “金课”有效传授的外语教师来有效保证“金课”的质量。要积极利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进行在校课程建设,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与学的充分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真正实现教学的智慧化、动态化和个性化。要联合美术专业教师,将美术专业“金课”中的数字化资源、仿真资源、虚拟现实等众多网络资源有机融合于外语“金课”中。要在充分利用其他知名高校的慕课、翻转课堂、协同学习等优秀资源的同时,努力开发美术专业英语的线上与线下资源并尽快实现线上网络资源在全国美术院校间的共享。
新时代下,国家和社会迫切需要高素质、复合型高端人才,那么,我们就必须尽快彻底淘汰陈旧的教学理念,淘汰落伍、不合时宜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所用教材,淘汰与专业脱钩、资源单一且水分很重的外语课程。依照国家对“金课”的要求和标准,全力打造高水准“金课”,帮助学生重新找到自己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大力提升外语教学的质量。总之,美术类院校的外语教师需要克服重重困难,齐心协力,尽快打造出具有美术院校特色的、“互联网+”时代下全新理念的外语“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