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做”深度融合的课程教学探赜
2020-11-28李婷
李 婷
(江苏省口岸中学,江苏 泰州 225321)
当前,以人工智能、5G、物联网为先导的科技创新正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培养知识型、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很大的实践和现实意义。只有紧扣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主线,加快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推动“教学做”深度融合,拓宽发展路径,在以“做”为核心的基础上,实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融合,才能达到真教和实学协同发展。
一、“教学做”深度融合的内涵
针对课堂教学,陶行知先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思想,强调在以“做”为核心的基础上,实现教中学,学中做,最终达到知行合一,重点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高考模式和学生评价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入,有力推动了高中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的有效变革。面对这些问题,要使教学模式适应时代变化,关键是在教学实践中推动“教学做”的深度融合发展。
推动“教学做”深度融合就是要将教、学、做看成一个整体,突出教学思路、方法和能力的改革。教师在以专业助力学生成长的同时,要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运用,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推动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还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则,不以偏概全,做到区别对待,有的放矢,不同学科的不同教师在备课、教学时要选择符合自身教学习惯和学科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做”深度融合的意义
1.有利于深入指导课程教学实践
理论丰富与发展的落脚点是实践,实践能够使理论发挥应有的功用和效能,而理论也有力助推了实践的开展。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在教学中融入“做”的元素,就是“教学做”融合,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做”应渗透在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没有课上课下之分,它既要体现在课堂上,又要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主角”,在生活中“再做”“再发现”“再实践”。学生的理想、信念、意志、技巧等能力很难通过教师课堂授课形成,只能在实践中通过自我摸索与领悟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养成,而“教学做”融合正是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的有效路径。
2.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理论灌输、板书、“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现代教学模式正由单一机械式向多样化、个性化转变。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广泛运用,不仅促进了现代教育观念与教学形式的改革,也为新的教学思想、方法和模式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交互性强、资源丰富、反馈及时等特点为教学的直观性、互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技术支撑,丰富了教学内容,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拓宽了学生视野。运用信息技术能构建在线教、学、练、评、督“五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延伸教育“触角”,拓宽学习“入口”,实现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的实质等效。
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激发兴趣的关键在于顺应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利用知识本身的驱动力,激发学生对未知的渴望,从而产生满足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就难以准确掌握学生的内心世界,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就显得另类、多余,学生的灵性就会受到严重制约,课堂教学就会变得空洞而苍白。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恰当的图片、声音、视频等资源,将抽象的文字具体化,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积累、完善的过程。“教学做”融合不仅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融合,而且需要教师间的相互融合。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可能是自我封闭式的,还需要向他人学习和借鉴,通过相互间的取长补短,及时发现、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更为合理,从而使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高效。教师间的这种互相协作机制,既能构建自由的合作学习氛围,又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总结能力,推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相互间的合作意识不断提高,从而快速达到专业成熟。
三、推动“教学做”深度融合的方法与路径
推动“教学做”深度融合发展,既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又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实际,大胆探索,努力寻求“四点突破”。
1.因材施教,更新教育教学思路
教不是纯粹地灌输知识,而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侧重于学生的均衡发展,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应打破惯性思维,拓展教学思路,重视个体差异,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力以及思维特点设计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次教学,引导、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这种有针对性的类别教育能让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让每一位学生的心随着教学节奏“动”起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都称为指导员,不称为教员,他们指导学生教学做,与学生共教、共学、共做、共生活。”
2.善用新媒体,构建立体教学网络
教师应运用新媒体资源,推动现代课堂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抽象的学习内容更直观、更生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主动表达的欲望,努力实现“教学做”融为一体。课堂上,教师可截取新媒体中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资料,运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进行启发式、研讨式、自主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习成效。课堂外,学生可以利用零散时间通过手机、网络等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和积累,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探索“互联网+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破时空限制,开展互动交流,达到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自由互动。
3.主体参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自己去学,不要坐而受教。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推进“教学做”深度融合的落脚点,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书本知识只是冰山一角,只有把学生引导到实践中进行自主学习,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进行适时点拨,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在感情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积极反思中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4.借力时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在终身教育理论、新课改、新高考背景下,教师专业能力与素养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做”深度融合要求教师以学定教,将教师的“教”与自身的“学”紧密相连,做到时刻“充电”,使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紧跟时代步伐。教师要勇于做“学”者,通过向先进教师学习经验,参加专题讲座、主题沙龙、校本培训、研修等活动,反思自身教学,延伸教学视野。
总之,教师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通过“教学做”的融合,有效应对高中新课程和高考模式改革,统筹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开展探究式教学,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