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研无止境,更上一层楼

2020-11-27彭新平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一轮复习学生主体

彭新平

摘要:现在很多学校特别强调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很多学校严格规定了课堂老师讲授的时间,要留出更多學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这较之前课堂满堂灌本是进步,也遵循了教育的规律;但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走极端的现象,容易导致教师教学流于表面,课堂无法深入,优生培养无从谈起。高三一线教师要去认真研究高考真题,要去领悟高考命题的思想和规律,反馈于课堂教学,夯实学生基础,拓展课本观点,助推学生在高考中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真题研究;曲线题研究;学生主体;老师主导;一轮复习;优生培养

本人通过对近4年来高考政治全国卷曲线题学生的得分情况和错误原因分析,发现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强的优秀学生成绩的提升非常重要的。当然,老师的讲应该是精辟的讲、创新的讲和更深层次的讲,是一句顶一万句的讲,有别于以往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要重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高考在考学生,同时也在考老师,既不能因为学生基础差就一味地包办代替,一整堂课老师全占了,也不能因为学生学习自觉、基础好就袖手旁观,无论是对成绩差的学生还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老师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老师的作用不可替代。

在高考政治试题中,我们很多学生对于曲线题有点怵,尤其是数学不太好的学生。曲线题是我们学生必须要迈过去的一道坎,也是我们老师必须去研究、去攻克的一道难关。通过对2016——2019五年的选择题进行深入仔细地研究,发现:每一年的全国卷中都出现了曲线图的选择题,其中全国一卷每一年都出现了曲线题,全国二卷4年中有三年出现了曲线题(2017年没有),全国三卷2017年出现了曲线题。

2019年全国一卷的第13题:对于同一商品,某企业销售给老客户的价格高,而销售给新客户的价格低。正确解释该企业价格策略原因的图示是(图中D表示需求):

在2019年的备考中,我们备课组对于曲线题给学生做了大量的相关练习,老师和学生对于这种题型是信心满满,但是在2019年的高考中我们的学生对于第13题(曲线题)还是没有把握,有相当多的学生尤其是我们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还是做错了。这样的结果,值得我们老师好好反思。题干很简洁,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销售这样的做法可能就会觉得莫名其妙,这和我们平时学的曲线图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道题既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出题者给了我们学生一个相对陌生的情境,我们就要从情境所给的条件出发,思考企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然后企业怎么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知道企业主要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利润,然后需要扩大销量,需要不忘老朋友结识新朋友。怎么结识更多的新客户呢?搞一些让利的活动是结识新客户常用的手段。相对而言,价格对于那些新客户更加敏感,价格优惠一点就可能达成合作。而老客户,在诸多因素中,可能会更关注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而不是价格。新老客户的需求是有所区别的,表现在曲线上就是新客户对价格更为敏感,老客户对质量和服务更为关注。那教材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呢?有!教材中生活必需品对价格不太敏感,需求弹性小;高档耐用品对价格很敏感,需求弹性大。出题者对于考曲线题也是面临很大压力的,创新难度很大,不能不说他们题出成功了,出乎老师和学生的意外,但又是意料之中。我觉得作为老师对于价格对不同商品的影响程度不同只是告诉学生一个需求弹性还是不够,要进一步去理解不同的商品、不同的购买者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不同,我们要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价格的敏感度上,而不是商品的需求弹性上。

2018年全国一卷第14题:我国快递业竞争日趋激烈,快递服务平均单价连续6年下滑,2017年降至12.37元。在此背景下,若其他条件不变,

能引起快递市场供给曲线从S移动到S,(见图)的是

①放宽市场准入,吸引外商投资。

②工资成本上涨,管理费用增加。

③运用人工智能,提高劳动效率。

④网民人数上升,网购数量增加。

这道题选错的学生很多都选了④项,觉得需求量增加了,供应量就会增加。初听起来觉得有道理,但是题目给我们的情境是快递业竞争激烈,总体是供过于求,且图像平移告诉我们价格是不变的。如果出现了④项的情况,只是需求量增加,并不必然导致供给量增加。需求增加到供给增加的必然联系还需要价格上涨的这个条件。图像的信息告诉我们: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供给量在增加。那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从内部来说,行业劳动效率提高会增加供给量;从外部来说,引进外来投资,快递企业产能增加,供给量肯定增加。这个题我们的学生做错的主要原因就是错误地认为“需求量增加供给量肯定会增加”。这个观点错得很隐蔽,仔细去推敲发现它是有问题的。这也给我们老师警示:要在一轮复习中做得更细,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置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夯实基础。

2017年全国一卷第12题:甲与乙是互补商品,甲商品具有需求弹性。假定甲的价格下降,其他条件不变,则乙的需求变动图示是:

这道题放在第12题是不难的,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图像点移动和平行移动的区别。价格与需求是反向变化的,但只是指A和B这两种情况,需求的变化是由于本商品的价格变化引起的;而C和D中需求的变化是与本商品的价格变化无直接关系的,C和D需求的变化是由于本商品价格之外的因素引起的。明白这两者的区别就不难选出正确答案C了。这道题要求我们的老师在复习中要求学生彻底明白曲线点移动和平行移动的区别。

2016年全国一卷第14题:因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流感特效药的制药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为保证药品的正常供给,政府对该类制药企业实施生产补贴。若有S、S,表示补贴前后该药品的供给曲线,不考虑其他因素,正确反映补贴前后该药品供给变化的图示是:

这道题要做对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要能区分曲线点移动和平行移动,二是要准确理解情境的意思。据了解学生错的主要是选C,因为前面讲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导致价格上涨。其实情境要求我们学生要知道流感特效药是一种与民生关系密切的药品,所以才会有生产补贴。材料中“正常供给”是指要保持与原来一致的价格,不能让这种与民生关系密切的药涨价,这是政府的意图。所以这道题中流感特效药的价格是不变的,通过政府补贴制药企业来保持供给。这对我们老师的教学来说就得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在平时的训练中注意审题,准确理解题意。

2019年全国二卷第12题:某国生产新闻纸所需要的纸浆以固废纸为原料,消耗的固废纸20%以上依赖进口。由于环保需要,2019年该国开始限制固废纸进口。不考虑其他因素,正确反映短期内该国新闻纸价格变化的图示是(图中S表示供给,D表示需求)

这道题初看起来让学生觉得眼花缭乱,有些复杂。我们首先要把这里面的关系理清楚,新闻纸的原材料供应减少,造成新闻纸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新闻纸的成本上升,造纸企业的利润减少,导致新闻纸的供应减少,最后使新闻纸的价格上升。其中传导的链条是由供给变化引起价格变化:原材供应减少→原料价格上升→新闻纸成本上升→企业利润减少→新闻纸供给减少→新闻纸价格上升。不是传统的价格变动引起的供求变化,而是供求引起的价格变化,正所谓价格与供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能讲得多的是价格变化会导致供求变化,或者本商品价格不变,由其他因素引起供求变化;而这道题就反其道而行之,强调供求变化对价格的影响,答案选B。这也告诉我们,加深对“价格与供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些基础知识理解是多么重要。

2016年全國二卷第12题: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的《三都赋》创作完成后,都城洛阳的人们都认为写得好,争先传抄,一下子使纸帛的价格贵了好几倍,这就是“洛阳纸贵”的由来。若用S、D分别表示供给和需求曲线,下列图示正确反映“洛阳纸贵”的是

这道题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经济生活道理的有机结合,很有创新价值。“洛阳纸贵”这个成语从经济生活知识角度来分析就是告诉我们某种因素导致商品纸帛的价格上涨了,很容易就排除了答案A和D;然后分析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纸帛的价格上涨,材料告诉我们是纸帛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最后我们就不难选出正确答案B。这道题对我们的学生来说难在哪里呢?我认为主要将生活语言转化为经济学语言对于我们的学生有难度,不能从中去找出需求与价格的辩证关系。这样给我们老师启发:平时的教学要从生活入手,从中升华出教材中的经济学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经济学素养。

这些高考题给告诉我们:在高考选择题中不管题目多么新颖,设置什么情境,它要考的首先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个能力的考查又必须结合学生所学过的基础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创新。我们老师要做的,不能停留在简单地对观点的重复,而是要对我们的教材进行再研究、再思考、再创新,发挥备课组集体的智慧,达到对教材知识更深层次、更本质的认识,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应对高考。

课堂上,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学生成绩的主要方面,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在另一个方面,老师的主导作用决不能忽视,老师对教材的钻研,对知识深入地理解,对于我们的学生至关重要,尤其对优生的培养起到决定性作用。教学相长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髓,我们今天在学习吸收先进教育思想、在批判传统教育思想的同时,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不断推进我们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一轮复习学生主体
思维导图引领下的高三一轮复习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利用高考试题,提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能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