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防范
2020-11-27赵翠
赵翠
摘要:电力企业的发展和正常运营关系到我国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正常运转,在国家政策多变的背景之下,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日渐突出,影响到了电力企业整体的发展。本文简要了介绍财务管理对于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目前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所遇到的财务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促进我国电力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关键词:电力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研究
引言
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正常运转,所以实行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避免企业因经济负担过重而影响到供电,从而保证人民的正常生活。同时电力企业进行科学化的财务管理还有利于企业内部的统筹规划,有利于降低企业发展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一、电力企业财务管理风险
(一)电力体制改革给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相关风险
我国以前的电力市场的发展属于垄断型的发展形势,整个市场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活力,国家相关部门为了打破电力市场垄断型的发展模式,提高电力市场的竞争力,增强电力企业内部的活力,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电力企业发展。这一政策有利于电力市场的长远发展,有利于我国电力企业内部活力的增加,保证企业的发展实力,从而为我国的电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国家体制改革带来的风险属于不可控因素,在短时间内对于电力企业本身来说,电力体制的改革导致了发展压力增大,高压力和高要求的市场发展形势对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的一定的财务管理风险。
(二)投资项目给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相关风险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投资风险主要指的是不确定性的因素导致的收益变动。电力企业在进行投资之前,会对投资项目先进性收益预期,当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偏离期望收益率程度较大的时候,投资的风险会随着偏离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电力企业的发展与扩大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为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这种情况之下,部分电力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开始向国有银行进行贷款,同时不断采用各种方式筹集资金,将这些资金作为投资的成本,进一步导致供电企业形成的投资额巨大。电力企业现在面临十分严峻的情况,在投资额不断增加的情况之下,电力企业实际所需要承担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最终直接影响到了电力企業的经济效益和持续性发展。
(三)外界环境的变动给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相关风险
国家政府为了保证企业经营活动以及资本运营的科学化运营,减少运营风险,会针对国际市场的环境以及我国当前的市场发展趋势进行政策改革,改革的内容当中包含了财政税收政策、汇率变动以及利率调整等内容。电力企业属于我国政府重点关注的企业类型之一,其经营管理和发展状况直接关乎我国国民的生活情况,社会的正常运转以及国家的政策要求,所以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应当以国民的经济利益为主,积极配合国家相关政策进行改革,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开展经营活动,使得我国的电力企业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政策性风险。例如近年来世界原油价格、电煤价格以及银行的贷款利率都在同步上涨,导致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快速提高。经营管理成本的快速提高,导致企业无法按照资金流预算进行发展,影响到了企业当下的经济实力,同时阻碍了电力企业之后的发展,最终导致电力企业无法按照预期实现经济效益。
(四)企业经营方式给财务管理带来的相关风险
通过调查显示,我国当前有许多电力企业的负债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负债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当前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负债率高于百分之八十的企业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我国负债率超过百分之八十五的企业一般属于规模较大的大型企业,由于企业在其他方面的投资较多,资金回收时间过长,导致企业的负债率不断增高,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风险。通常意义上,企业的负债率高就意味着企业面临巨大的偿债压力,同时要承担较高金额的融资成本,企业的经营务必要谨慎延续,一旦出现一段时期经营情况不善,资金流吃紧,就有可能出现巨大的偿债压力,导致企业因为无法偿还债务而出现经营危机,这是财务风险中最具有直接破坏力的风险因素之一。在现今的金融危机背景之下,导致企业最终破产消亡的最直接原因都是因为资金不足,导致偿债能力不足,在“多米诺”效应之下,再大的企业都只有破产倒闭一个结果。
(五)企业缺乏内部控制给财务管理带来的相关风险
很多大型的电力企业因为是传统企业,其内部管理上受传统企业管理体制的影响,在内部控制上存在一定缺陷,尤其表现在“领导的话语权”占有较大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内部管理上,也因为传统的治理风格,存在着不足。但是一个企业要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务必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使其发挥真正的监督控制作用。企业可以在事前、事中与事后三个阶段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与控制,内部控制制度则在这三个阶段都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可见,现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乏或者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的不利,会让企业错失发现风险、纠正风险的最佳时机,造成不必要的风险成本。例如企业在做投资决策时,若有内部控制引导规范,就会对于自身适应何种类型的风险,是长期还是短期,是激进型还是保守型,做最恰当的分析,并且通过内部控制制度,来实现决策的多方制衡,让更多的相关部门决策层参与进来,使得投资决策的制定更加符合企业现状,避免引起相关的财务风险。
二、针对电力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提出的防范措施
(一)完善电力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政府部门下发的相关规定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市场的长远发展,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电力企业要想将自身所增加的竞争压力转变为发展潜力,就必须从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开始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改革,从而保证电力企业的平稳发展。电力企业在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体制的过程当中可以积极参考其他类型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同时在财务管理体制当中应当强调内控以及监督的重要性,参照性质相似的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针对企业自身当前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进行科学化的改革,从而进一步保证企业的科学化管理。同时企业应当加强对财务管理团队的建设,保证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到国家的相关动态,对电力市场的发展形势和发展趋势进行监督和预测,从而及早做出应对措施,避免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
(二)控制投资风险
供电企业的资金较为密集,同时网点较为分散,导致资金的流动性较强,不容易进行控制。控制电力企业的投资风险,首先要保证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水平。针对分散式的资金特点,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对资金进行集中化管理,将收入和支出分开,进一步实现电力企业资金管理的专业性。同时针对电力企业资金网点分散的特点,可以从管理体系以及管理方式下手,成立资金管理中心,保证资金的流通和控制能够在同一个体系当中进行管理,及时掌握电力企业当下的资金动态以及经济实力,避免由于资金流通过快、资金流通量过大而导致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出现问题,进而导致企业的投资风险增大。最后针对电力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合作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风险,电力企业可以积极使用现代化的金融先进手段,减少金融風险。当遇到损失严重的违法投资项目时应当及时采用法律手段,从而减少诉讼损失。
(三)加强电力企业内部的资金流管理的预算管理
财务预算管理是建立财务风险控制系统的关键环节,所以电力企业应当加强自身的预算管理。财务预算不仅仅是对电力企业经济实力的规划,同时也是对企业真正经济实力的清算,在掌握企业经济实力的基础之上,对下一个发展计划进行详细的规划,保证企业的平稳发展。现在的电力企业在进行预算管理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在于财务预算的目标与实际的财务状况相差较大。所以在进行资金流的预算管理过程当中,应当先保证具备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系统,从而实现当有超过预算目标的项目出现时,财务风险预算系统可以及时发出警报,工作人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管理,避免造成更大的风险。在这种管理方式之下,电力企业的全部经济情况都应当纳入预算管理当中,保证预算管理能够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起到约束和激励的作用,并将这种作用进一步转化为企业的运行机制,不断建立和完善发电企业横到边、纵到底、上下结合的预算管理体系。
(四)合理控制业务范围,降低负债率
对于大型的电力企业来说,进行合理的投资属于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但是为了避免企业的负债率过高,进一步导致经济负担较重,首先应当进行合理的投资,在投资之前进行充分的分析,保证项目的获利空间。同时应当提高对资金回收时间的关注程度,避免合作伙伴长时间拖欠资金而影响到企业整体的发展。
(五)应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风险于未然的同时及时抑制已产生的风险势头
大型电力企业务必要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运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相关风险尽早地进行梳理与研究,也可借鉴其他发展较好的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来合理制定适应自身经营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例如,通过内部控制制度来研究如何设置更为独立的岗位职责,避免存在不相容岗位未分离的情况,加大企业内部萌生的财务风险。再例如,通过内部控制制度来研究如何制定更为合理的监督措施,将资金使用的审批与发放明确责任到个人,且应引入内部审计部门,定期对不同的项目进行审计复核,检查是否存在内部舞弊或者核算不清等情况。
结语
为了保证电力企业的正常经营和管理,财务部门应当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实现对资金的实时控制。同时还应当针对国家当前下发的相关政策进行统筹规划,避免企业在同一时间段进行过多投资,导致企业的资金流管理受到影响。最后针对企业现在的运营情况财务部门与内控部门要同步进行预算管理,保证企业有限的资金能够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春晓.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7(30):200+205.
[2]张雅静,王馨缘,刘杨晨.电力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措施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20):115.
[3]袁方.电力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6(19):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