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护结构隔热评价探讨
2020-11-27彭小云翁达福巫盼
彭小云 翁达福 巫盼
1 华东交通大学土建学院
2 厦门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0 引言
建筑外围护结构与室内的热交换,综合了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三种传热方式。在这个热交换过程中,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的高低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体现了围护结构内部导热的结果,又承担着向室内辐射热量并与室内空气进行对流换热作用,是围护结构实际热性能与防潮性能的重要表征指标。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1993 版和2016 版都规定:在房间自然通风情况下,建筑物的屋顶和东、西外墙的内表面最高温度θ·imax≤te·max[1-2(]夏季室外计算温度最高值)。1993 版规范当中南昌地区的te·max=37.8 ℃[1],而2016 版规范当中南昌地区的te·max=39.1 ℃[2],高出1.3 ℃。辐射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热舒适性,当壁面温度(辐射温度)较高时,房间的热环境很难达到舒适,而且壁面温度越高,烘烤感越强,热舒适性越差,因此,在自然通风状态下,按照2016 版规范的规定,达到θ·imax的值时,热舒适性反而比1993 版规范要差。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热舒适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因此,θ·imax值的增大与人们对热舒适度追求是不相适应的。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2016)基于一维周期性传热模型,提出了自然通风和空调情况下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的计算方法,规范还附带了一个计算软件。按照2016 版规范,在南昌地区,自然通风条件下,240 mm 烧结多孔砖+20 mm 石灰砂浆(从外至内)的墙体基本就能达到这个隔热要求,但却不能满足人体热舒适的要求,因此,如何确定一个合理的θ·imax,建立一个较合适的隔热评价和计算方法,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1 常物性无内热源的非稳态模型
为了室内热舒适性的需要,需重新建立一个较合适的围护结构隔热计算和评价方法。由于围护结构多为多层复合结构,且夏季围护结构的传热方式是非稳态的,因此可采用非稳态数学模型。室外计算温度可选取所在地夏季最热月典型日的逐时室外综合温度,进行边界条件的设置,计算围护结构各逐时的内表面温度最大值,以此最大值作为隔热的评价依据。
导热微分方程式的表达式如下[4]:
基于常物性、无内热源的一维非稳态对方程进行简化,得到围护结构内部导热微分方程:
式中:α 为热扩散系数,m2/s。
把围护结构沿x 方向(厚度方向)将厚度分为j段,每段距离是Δx;时间从0 开始,将Δτ 分为n 段。nΔτ 表示n 时刻,j 表示围护结构内部的节点位置,则节点位置(j,n)的温度对x 的二阶导数进行中心差分,可转换为:
式中:tf为逐时室外综合温度,℃。
以式(6)、式(7)两个方程式,建立节点方程组,利用该方程组可求解出外墙、屋面的内表面温度:
式中:i 为时刻,h;j 为节点。
求出内表面温度t1,t2,…tn,其中的最大值即为内表面最高温度,如式(9)[3]。
选取一个合理的室内舒适温度tin,作为外墙、屋顶的内表面温度最大值θi,max的评价指标,即θi,max≤tin。则该评价方法相对于《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围护结构隔热计算分析
2.1 室外计算参数的选取
采用南昌地区典型气象年7 月26 日(温度最高、太阳辐射最强)的气象参数(见图1 和表1)[5],计算分析了不同围护结构的隔热效果及其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图1 南昌地区典型气象年7 月26 日室外计算温湿度
表1 南昌地区典型气象年7月26 日太阳辐射强度(W/m2)
2.2 围护结构的选取
根据南昌地区外围护结构材料及其构造的使用情况,综合考虑热阻和蓄热性能,选取表2[3]的墙体材料和表3[3]的围护结构类型(墙材厚度采用表2 中的厚度,外层涂料的热阻和蓄热系数忽略),来计算比较南昌地区的围护结构隔热情况。
表2 墙体材料及其热工性能
表3 围护结构种类
2.3 计算模型
采用上述推导的多层围护结构内表面的计算方法,构建墙体计算模型,从里(室内)往外(室外)依次画若干个相互紧挨在一起的矩形,并确定这些矩形区域的厚度,材料属性,计算网格和边界条件。
“层数”是实施计算围护结构需要细分的层数,修改细分层数时,每一细分层的厚度“Δx”会自动变化。一般情况下“Δx”在5~10 mm 左右,计算精度就可以满足要求。从理论上讲,“Δx”越小,计算精度越高。本次模拟“Δx”取精度为5 mm。
本次模拟,五种围护结构太阳辐射吸收系数都取0.7,室内工况为自然通风状态,外表面换热系数取19 W/(m·2K),内表面换热系数取8.7 W/(m·2K)。
2.4 计算结果分析
代入南昌的气象数据,可求得五种围护结构的内表面最高温度与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计算结果表明(详见图2、图3),五种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西向是围护结构2=围护结构4<围护结构1<围护结构3<围护结构5,东向是围护结构4<围护结构2<围护结构1<围护结构3<围护结构5,南向是围护结构4<围护结构2<围护结构1<围护结构3<围护结构5;五种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西向是围护结构1<围护结构2<围护结构4=围护结构5<围护结构3,东向是:围护结构1<围护结构2=围护结构5<围护结构4<围护结构3,南向是围护结构5<围护结构1<围护结构4<围护结构2<围护结构3。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的最大值是41.76 ℃(西向、围护结构5),最小值是37.99 ℃(南向、围护结构4);出现时间最早是17.75 时(东向、围护结构1),最迟是19.50 时(西向、围护结构5)。
图2 各种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
图3 各种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出现时刻
分析计算结果,可得出:
1)按照1993 版热工规范,南昌地区te·max=37.8 ℃,则所有的五种墙体在东、南、西三个方向的内表面最高温度都不满足要求。按照2016 版热工规范,南昌地区的t·emax=39.1 ℃,只有围护结构3 和围护结构5 在东、南、西三个方向的内表面最高温度不满足要求。从热舒适角度考虑,由于θi·max的最小值37.99 ℃(南向、围护结构4)都高出人体皮肤表面温度好几度,因此,很难满足热舒适性的基本要求。
2)围护结构2 的隔热效果优于围护结构3,围护结构4 隔热效果优于围护结构5,表明相同基层墙体的条件下,热阻越大(做了外保温后),隔热性能越好。
3)从热阻大小来看,是围护结构1>围护结构2>围护结构4,但隔热效果优劣的顺序却是围护结构4、围护结构2、围护结构1,这是因为蓄热系数是围护结构4>围护结构2>围护结构1,因此,热阻不是决定隔热性能好坏的唯一因素,还受到材料蓄热性能影响。
4)从内表面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来看,基本都在傍晚前后,因此,在自然通风状态下,不利于住宅建筑的使用。
3 结论
本文对比分析了新老《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隔热的评价方法,从而基于热舒适的要求,提出了常物性无内热源的非稳态模型,然后基于此模型,以南昌地区为例,计算分析了五种复合墙体的隔热效果。得出如下结论:1)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θ·imax达到热工规范要求的t·emax,仍然无法满足人体热舒适性的基本要求。2)相同基层墙体的条件下,热阻越大(做了外保温后),围护结构隔热性能越好。3)热阻不是决定围护结构隔热性能好坏的唯一因素,还受到材料蓄热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