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突发事件背景下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2020-11-27李婕妤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天津301830
李婕妤(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天津301830)
一、引言
‘新冠’疫情的爆发,从维度来看,不仅威胁人们的生命及身体健康,对人们的生活、企业的运营、供应链管理,乃至国民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地域来看,不仅涉及某一个国家,对全球经济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时间来看,不仅有直接的近期影响,还有长期的远期影响。 特别是世卫组织(WHO)将 “新冠” 疫情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后,应对病毒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物理空间隔离,防止接触造成交叉传染,在此背景下,相比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但也会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催生出新的模式,产生新的问题。 回顾2003 年“非典型肺炎”的影响,每次紧急突发事件的影响有共性,也有个性。 本文将以‘新冠’疫情为例,研究紧急突发事件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策略。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
按照风险发生的诱因,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可表现为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合规风险、战略风险、洗钱风险和声誉风险。
信用风险表现为债务人未按约定或法律规定履行还款义务给互联网金融企业经营目标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也表现为网络借贷机构或股权众筹机构的平台借款人或回购人未按约定向平台投资人履行还款或分润、回购义务给投资人带来的不利影响。 操作风险表现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内部人员、制度流程、信息科技系统和外部事件等的因素给互联网企业经营目标带来的不利影响。 流动性风险表现为互联网金融企业资金供求在金额、 时间等方面失配,给其经营目标带来的不利影响。 市场风险表现为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商品价格和费率的大小及其波动或市场开拓中的不确定性等影响市场份额的其他因素,给互联网金融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带来的不利影响。 合规风险表现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未遵守法律、法规、规章、行业协会强制性自律规范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给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带来的不利影响。 战略风险表现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等战略管理和战略变革中的失当带来的不利影响。洗钱风险表现为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金融企业实施洗钱行为或互联网金融企业未履行反洗钱义务,给其实现经营目标带来的不利影响。声誉风险表现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因其自身、 客户或合作伙伴等的经营、管理和其他行为,自身、客户或合作伙伴遭受的外部事件等导致利益相关方、 潜在利益相关方和利益无关方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实施负面评价,给其实现经营目标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生成机理
为了更好地分析互联网金融风险表现的根源, 要从其生成机理入手。
(一)内在生成机理
金融系统内在的脆弱性是金融风险包括互联网金融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 具体包括:
1. 信息技术水平及安全
互联网金融业务起源于“互联网+金融”,对互联网技术的依赖性非常强, 互联网金融企业所具备的软硬件配置和技术能力不仅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企业本身业务发展的程度, 也直接影响其风险。 从硬件角度看,功能及性能异常情况,比如存储设备物理损坏、电源电压不稳定、速度变慢等,会诱发风险。从软件角度看,有些软件需求不准确不合理,或者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缺陷,代码有问题,系统测试不全面等导致软件系统上线后诱发风险,加上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特征,易受到黑客攻击、导致用户信息泄漏等。 软件系统诱发操作风险的概率,服从浴盆曲线分布,系统上线后失效率下降,趋于平稳,然后呈上升趋势。
2. 风险管理能力及经验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相融合的产物, 与传统金融机构比,尚处于新兴阶段,准入门槛相对较低。 而互联网企业风险管理要求从董事会到高级管理层及内部员工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意识、能力及经验。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年度目标设置,对于高级管理人员履职情况的监督;高级管理层是否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和流程, 制度流程是否已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风险管理得到职责划分是否有效清晰;执行层及专业技术岗位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经验,比如:产品设计人才、风险管理人才等,没有能力负责风险管理流程设计、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控制等专业性工作,目前同时具备互联网技术和金融知识的人才十分稀缺,在金融业务运作方面的专业水平和经验较少,特别是互联网金融机构客户大多为个人客户或中小企业,其资金的供求者为“尾部”对象,造成其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风险管理能力及经验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会导致其出现操作、信用以及流动性等方面的风险。
3. 风险意识及信用水平
部分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为了能够吸纳更多的投资者,出现对自身的金融产品以及财务信息虚报或者隐瞒的情况。 这一点除了通过法律法规约束之外,互联网金融企业对道德和信用的基础及法律法规的底线的“底线意识”非常重要,风险意识不足,易发生违规自融、相互担保等问题,甚至借互联网金融外衣来掩盖诸如非法集资、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近几年出现的携款潜逃等情况,很大程度上都和上述情况有着直接关系。 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的信息披露,包括相关业务信息如果没有被充分披露,很容易引发信息安全风险、信用风险等问题。
(二)外在生成机理
1. 客户行为的非理性
按照二八定律,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客户,这20%的客户是传统金融主要服务的对象,借助信息技术和范围经济理论,互联网金融企业以较低成本为“长尾”市场提供碎片化和低门槛的金融服务。而这些“长尾”客户具有知识层次较低、考虑问题非理性、缺乏系统性思维以及风险承受能力低等特征,再加上互联网金融的高科技及信息化特征,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且有某种程度的叠加。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投资者主要来自风险意识和投资观念不强的普通民众, 其对于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且对互联网金融交易方式、内容的认知极为有限,但是其中不少人都抱有投机心理,很容易造成“羊群效应”。 在投资额度相对较小的情况下,投资者往往会失去风险控制的意识与合理收益预期,在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投资者更容易被网络借贷承诺的高收益所吸引忽略风险的存在,使得互联网金融风险不断加剧。 而在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行为不断增加时,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地累积,最终很有可能形成系统性风险,甚至引发群体事件,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2. 经济及社会环境的变化
实体经济发生不利变化,必然冲击到金融业发展,带来金融风险。 与传统金融业为大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相对,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小微企业、低收入群体等。 在经济形势向好时,互联网金融的优点凸显,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但是一旦外部经济环境转下,引发了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波动,将直接影响到互联网金融业务,借款人的所投资的实体经济回报下降甚至亏损,必然会导致信用违约问题发生。 甚至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导致系统性风险。
3. 行业监管及混业经营
目前涉及互联网金融的法律类和法规类文件均为通用非专项类,涉及的规章类文件(见表1)。 该类文件约束了互联网金融企业规避了一部分风险,如果互联网金融企业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会产生合规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混业经营特征放大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不同于传统金融业的分业经营态势,互联网金融的混业经营特征明显,同一互联网金融企业可能同时从事信贷、货币基金、保险等多种类型的金融业务,甚至部分企业正发展为涉足多种金融、 准金融业态的互联网金融控股集团。由于同时涉足多项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企业相比传统金融机构更加脆弱,金融风险存在更高的不确定性。
表1 互联网金融监管文件
四、紧急突发事件的影响——以‘新冠’疫情为例
新冠疫情和以往的危机有所不同, 以往出现危机往往是由经济因素传导到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 引发金融机构出问题、金融市场出问题。 而这次主要是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对就业产生影响。 从不同视角看的‘新冠疫情’的影响情况如下:
(一)要素视角的影响
在公共突发事件中,从消费角度看,消费者当期与预期的信心易受到显著的负面影响,消费意愿明显减弱,但事件的不利影响不具持续性,在突发事件进入缓解与消退阶段后,消费者情绪逐渐恢复,预期指数迅速回落至稳态水平,市场预期随之转好[1]。 疫情的出现,既有因需要隔离及避免人群聚集而出现的劳动力供给“断崖式下跌”,也由此产生了通过技术、资金等要素供给替代弥补劳动力供给不足, 以及劳动力供给内部不同类型劳动替代而发生的就业结构变化。 比如通过线上活动替代线下活动,利用在线交流、会议、教学替代面对面交流、会议、教学,还有一些服务行业,比如:电影院、剧院未能开工营业,部分工作人员由以前的岗位转为外卖骑手的情况。
(二)企业视角的影响
因社会隔离等疫情防控措施需要, 企业生产迅速大面积停工停产,从而生产供给大幅减少或部分中断,企业许多生产经营活动被迫中止。部分企业复工复产存在困难,比如各地采取的隔离、交通管制、封闭等防控措施不同而造成大量员工难以按期返岗,还包括交通物流不畅、防疫物资不足、产业链上下游产品交付困难、 资金链压力大、 订单履行和延续存在困难、项目无法推进、成本大幅上升、国际贸易受到冲击等,这些可以归结为防疫要求、企业运营、企业供应链三方面的原因。在防疫要求方面,员工在100 人以下的小企业,以及餐饮、住宿、文化、旅游、建筑和制造业更容易受政府不允许复工的硬性规定影响;在企业运营困难方面,民营企业、小企业更容易受到资金不足及员工家乡或公司所在地防疫要求影响而无法正常返岗的困扰;在供应链方面,建筑业和加工制造类企业更容易受到上游企业未复工或生产原料供应不足的影响。
(三)产业视角的影响
供应链中断与产业链外移风险加大。 在现代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每个企业都是世界产业链的一个点,与其他企业相互联系,在复杂动态的全球产业生态系统中寻求生存发展。疫情对中国制造业的冲击, 会对全球供应链链条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各个产业的特性不同,各个产业受疫情影响的程度不同,但是随着疫情蔓延,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表现为大面积交付延迟和订单萎缩, 全球供应链中断和中国产业外移的风险不断加大。 这种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风险管理显然难以应对,而通过信息系统、预警系统、管理系统的建设,基本实现风险管理的自动控制数字化风险管理既可以保持风险管理不断档,又可以提高风险管理的质效[2]。
(四)金融视角的影响
为了调控疫情需要, 出台相应的财政政策和金融体系方面的政策, 通过流动性和价格机制的调整来克服疫情提振总需求,同时也发挥代行救助的作用,政策中也特别考虑对于受疫情冲击的中小企业和个体进行救助, 通过有效的货币传导机制使政策效应更加精准,有针对性。‘新冠’疫情可能导致宏观负债率会有所上升,通胀压力会比较大。 从2020 年3 月份M2 的增长速度看,达到10.1%,4 月份达到11.1%,具有一定风险。 金融部门风险陡升,易对其他行业产生跨部门传导,大大加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1]。
金融业务在新冠疫情中做了调整,包括延长贷款期限、延期付息、减债、重组、降成本等。金融机构在支持克服新冠疫情的过程之中, 是否会产生金融资产质量以及金融市场效率方面的风险,会不会导致新的金融市场混乱和金融危机,需要加以关注。金融机构除了正常的平常运行机制以外,需要加强应急功能,从而能在应对新冠疫情这种应急事件过程中,推进目标和原则的明确化。如果能够有明确的损失承担机制,执行就会更加有力。
(五)互联网金融视角的影响
从政策性银行和国开行看,从90 年代成立开始其功能设计就不是按照应急政策要求所设计的,而是按领域划分,没有很多分支机构, 与基层联系不很紧密, 在疫情中没有信息优势。 从商业银行角度看,商业银行有自己的商业利益,此外还担心会出道德风险, 而疫情的出现更有利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发挥技术及互联网互联互通优势。在发挥作用与优势的同时,可能存在相应风险。 从要素角度,疫情对于劳动力及中小企业的冲击, 会使部分借款人违约数量增加,引起新的信用风险。 包括:不履行合同、部分履行合同、延迟履行合同。从企业角度,复工复产的难度和上游供应链的问题,导致资金供给方持审慎态度,慎重投资,引起新的流动性风险;互联网金融企业本身上游供应链出现问题,如疫情物资不到位或者设备供应出现问题, 可能会导致企业本身经营出现问题,出现合规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 从产业角度看,供应链的问题会影响效率,影响要素配置效果,引发多重风险叠加。 从金融体系看,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的变化,需要互联网金融企业紧跟政策,调整战略,否则会出现新的战略风险和合规风险,乃至声誉风险。疫情带来的社会经济环境巨变将促进数字化、 智能化技术创新及应用, 将促进我国制度创新,还将对全球经济政治秩序产生长期重大影响[4]。
五、紧急突发事件背景下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策略
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是常态,搭建能够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风险管理系统也是风险管理常态化要求。 根据引起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内在生成因素, 包括信息技术水平及安全、风险管理能力及经验、风险意识及信用水平,以及外在生成因素, 包括客户行为的非理性、 经济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行业监管及混业经营, 搭建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系统。 (图1)
图1 紧急突发事件背景下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系统
(一)基础支撑系统
完善风险治理架构,建立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业务条线、风险管理部门之间在风险管理职责方面的监督和制衡机制,并通过该机制确定战略和风险管理方法。 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明确董事会及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职责,聘任风险总监(首席风险官),全面负责风险管理。设立监事会,履行内部监督职责。确定前、中、后台的分离机制,设立独立的部门履行独立的风险管理职能。
将风险管理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建立风险承担机制,使员工对自己产生风险的行为及后果负责。互联网金融企业从上到下意识到:“谁产生了风险”“升级程序”(建立机制, 使员工能够表达自己对某些产品或业务操作的不同意见。 设立吹哨人制度,在不担心收受到报复的情况下,反映发现的合规问题)、明确的后果(无论是影响薪酬还是职业发展,甚至导致解雇。)
(二)产品系统
建立能够通过产品设计、 产品实现和产品上线等产品过程,向市场提供产品的动态系统。包括产品小组、交易结构、交易流程、资金流向、数据流程。 产品小组中的人员涵盖包括管理层、技术人员等在内,参与确定交易机构和交易流程,回答谁(Who),交易结构中的哪一方或那哪些人,何时(When),即交易各方权利义务发生时间和履约时间,何地(When),交易各方参与交易的媒介或物理地点,何事(What),产品设计的内容, 包括各方的权利义务, 风险边界即后续风险识别的重点。 怎么做(How),事关交易各方的交易理念,特别是用户体验,也直接关系着产品的最终竞争力。
(三)事件系统
建立能够收集、处理、披露和善后相关内外部事件,维护从业机构良好形象, 提高从业机构良好风险管理水平和绩效的动态系统。 收集环节应重点关注事件收集的及时性和全面性,按照发生主体、风险类型对事件进行界定;处理过程应重点关注事件处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对外部事件要制定实施方案,评估现有风险防范措施的执行情况,内部事件要制定调查分析方案和事件处理方案; 披露工作应该重点关注事件及处理结果披露的充分性及可信性, 将事件处理结果对内对外公布,披露时要明确披露目的,以谁的名义进行披露,披露渠道、披露对象和披露内容;善后事宜应重点关注对相关各方在后续阶段的反映和转化工作,对各方反应进行跟踪。
(四)业务循环系统
建立从业机构所有人员、合作机构和客户在业务操作、业务合作、 使用服务和其他企业运营活动遵循的业务流程构成的系统。 将每个业务组成小循环,小循环构成大循环,在每个业务流程中,包括触发条件、业务操作、业务标准、完成标准、涉及部门、维护岗位等内容,每个步骤设定具体时间,明确业务操作需要的标准。
(五)内控制度系统
建立一套从业机构所有人员、 合作机构和客户在经营决策、业务操作、业务合作、使用服务和其他企业运营活动遵循的管理制度构成的动态系统。在制度制定时,需要明确制度位阶,将适合的制度划分到适合的位阶, 并充分考虑避免制度间的冲突,必要时辅以相应流程。内控制度要区分风险制度和业务制度,风险制度为基本制度,列入较高位阶,经由董事会审批。
(六)数据库系统
完善的数据库系统可以为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做好数据管理支持,甚至实现主动预警机制。
表2 数据库系统结构
(七)报告系统
建立通过报告管理风险的机制。根据报告的不同,可以区别为:信用评分报告、期间报告、担保物报告、了解报告、合同审查报告、制度审查报告、内部审计报告。 每一份报告的目的不同,结构和内容也有所区别。
通过以上各分系统,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和分析,认识和鉴别各种损失的可能性,估计严重性,特征及成因,根据对风险的评估选择恰当的策略,制定出相应的行动方案,在方案实施过程中予以监控,把握变化,最后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
六、结语
通过对“新冠”疫情影响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完善及提高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策略,提升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