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分析
2020-11-27张涛
张涛
中煤建筑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河北邯郸 056003
近年来,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类型的建筑工程数量逐步增多、规模逐步扩大,使得人们对建筑工程质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材料,在建筑工程整体结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混凝土施工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混凝土施工的整体质量,由于混凝土技术应用关系着建筑工程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关键技术的控制,避免混凝土施工不当引发各种质量与安全问题。
1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概述
1.1 混凝土结构含义
混凝土结构主要包含了水、水泥、石子、砂等多种材料。从当前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种类通常包含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类型。作为建筑工程结构的主体,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直接决定着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因此,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必须保障施工的规范性[1]。
1.2 混凝土结构特性
混凝土结构在当前建筑工程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主要是由于其具有极强的耐火性能、抗腐蚀性、整体性、可塑性等优势。整体性主要指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可根据建筑工程的结构类型与特点,浇筑成为整体性结构。可塑性表明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有关施工人员可以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进行几何结构形式等的科学设计。再加上混凝土原材料获取方便、整体造价较低,能有效实现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控制,这就使得混凝土技术在工程领域应用极为广泛。
2 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
2.1 混凝土麻面问题
在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在混凝土的表面会出现一些细小的麻点、凹坑或者气泡。这会导致混凝土出现麻面,不仅影响混凝土的美观,而且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在于对施工细节的处理不到位。例如,对模板的清理不到位,模板上粘有杂质,导致混凝土出现麻面。如果没能对混凝土进行有效的养护,或者在混凝土振捣过程的振捣不充分,导致混凝土内部的气泡未完全排除等,都会造成混凝土出现麻面现象[2]。
2.2 混凝土蜂窝问题
在完成混凝土浇筑后,在其表面弧线疏松情况,形成蜂窝状。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骨料聚集过程中砂浆没能完全覆盖,在长时间的空气侵蚀下,会在骨料之间形成蜂窝状的孔穴。如果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骨料与砂浆之间出现离析,将会导致混凝土蜂窝的出现。而且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如果模板破损,或者模板密封不严,发生浆液渗漏,也会导致混凝土蜂窝出现。
2.3 混凝土裂缝问题
裂缝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也是危害性较大的问题之一,混凝土裂缝主要分为三种,即横向裂缝、纵向裂缝以及网状裂缝等。如果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对温度把控不当,便很容易出现裂缝问题。在混凝土的养护过程中,如果不能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养护处理,也很容易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除此之外,在外力的作用下也会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问题。
3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
3.1 配比技术
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注重施工现场的要求和施工成本,确保施工的经济性和合理性,确定性价比较高的配合比。施工现场混凝土集料含水量和理论值差距很大,在混凝土拌和作业之前,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合理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计算混凝土各组成部分的用量,将其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集料用量误差一般在±2%以内,水用量误差在±1%以内,水泥和外加剂用量误差在±1%以内。另外,技术人员需要测量集料的实际含水量,根据选定配合比,合理调节水的掺入量,确保混凝土组成部分用量比例满足配合比要求,提高混凝土质量[3]。
3.2 拌和技术
通常情况下,确定混凝土配合比后,要进行混凝土拌和作业,技术人员要合理控制拌和时间,确保混凝土拌和的均匀性。一般情况下,冬季混凝土拌和作业需要控制在3min以内,其他季节混凝土拌和时间约2min。
3.3 浇筑技术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其关键技术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浇筑过程中,要保持浇筑的规范性,避免混凝土拌合料出现分层与离析等现象。在混凝土卸料的高度需要控制在2m以下。竖向混凝土结构拌合物浇筑过程中,其高度需要控制在3m以内,在浇筑过程中,要结合工程的具体要求,配合串筒、溜管等下料浇筑方式。
(2)如果是竖向结构的混凝土浇筑,为保障浇筑的整体质量,在浇筑之前,需要在混凝土结构底部填充厚5~10cm的水泥砂浆。在浇筑的过程中,需结合浇筑的高度等要求,做好混凝土水灰比、坍落度等的控制,必要情况下要对混凝土配合比等加以调整与优化。
(3)在混凝土的振捣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实时观测模板、支架、钢筋等的具体情况,避免出现变形、位移等情况,一旦出现这些问题,要立即停止混凝土的浇筑,并对相关的位移与变形等情况加以必要的修正以后,方可继续开始混凝土的浇筑作业。
(4)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柱与墙体连接位置,梁、板的浇筑过程中,如果浇筑控制不当,极易出现混凝土裂缝,因此,在浇筑过程中,需要首先进行柱与墙壁的浇筑,当浇筑结束1h以后,再次进行浇筑,这种浇筑作业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5)梁、板浇筑要保持连续性与同步性,如果梁的高度在1m以上,往往选用单独浇筑的方式。
3.4 振捣技术
在混凝土的振捣过程中,其振捣时间等也都影响着混凝土的整体施工质量,在振捣过程中,其关键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如果在混凝土振捣中使用的是插入式振捣,其混凝土捣实移动间距,需在振捣半径的1.5倍以下,而轻骨料混凝土捣实移动间距,需小于其振捣半径。振捣器与模板之间的距离需要维持在振捣半径的0.5倍以内,在振捣过程中,要避免振捣不当所引发的与钢筋、模板等的碰撞。振捣其插入混凝土的深度需在5cm以上。
(2)如果应用表面振捣器,其移动间距的确定,需保障其振动器覆盖于振捣部位的边缘位置。
(3)如果应用附着式振捣器,需根据相关的试验结果设定间距,并将其与模板做好连接处理。
(4)如果建筑工程项目中,混凝土为干硬性混凝土与轻骨料混凝土,需在振捣过程中应用加压振动的方式。
(5)振捣过程中,需要做好模板、支架、相关构件等的检查,避免在振捣过程中这些构件出现变形等,一旦出现变形等现象,要立即对其加以处理。
(6)振捣过程中,要保证振捣的质量,需避免在混凝土表面出现浮浆等现象,科学确定振捣时间,避免过振破坏混凝土的均匀性,引发混凝土的离析、翻浆等质量缺陷。
3.5 养护技术
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需要在12h以内进行养护,并定期做好表面洒水作业,针对塑性低的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实行喷雾养护模式。一般情况下,养护作业持续时间在14d以上,养护过程中必须确保混凝土表面的湿润性。为了避免混凝土开裂问题,技术人员需要使用湿润的草帘和麻片对混凝土表面进行覆盖。
4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的优化措施
4.1 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施工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施工全过程的控制,针对各项不利影响因素采取合理的措施,协调各施工要素的关系,为施工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另外,还需要加大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力度,发现质量不合格的问题立即责令返工。除此之外,合理调配工作流程、合同施工方案、施工流程和施工人员,并加强施工人员之间的技术交流,做好施工现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4.2 做好安全隐患排除和安全指导工作
我国建筑行业人口流动性比较强,现场施工人员的文化水平有待提高,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加大安全隐患排除与现场安全指导工作的力度,向施工人员强调安全施工要求和操作流程,并加强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管理,减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加强施工技术应用和管理,及时更新并优化施工技术,以满足工程项目建设要求。
4.3 有效处理混凝土裂缝问题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过程中,存在很多施工裂缝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操作失误、环境和温度条件等,裂缝出现后,在不及时管控的情况下会更加严重。在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加强混凝土强度管理,避免出现裂缝问题,还可以引进先进技术进行预防,集中控制混凝土裂缝问题,提高混凝土内部的整体质量。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做好混凝土浇筑工作,加强对混凝土浇筑准备工作到养护工作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需要从质量、安全、进度等各个角度进行分析,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控制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裂缝问题,施工技术人员需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提高混凝土施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