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设计多元要素分析
2020-11-27郭玮辰
郭玮辰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2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其方向也在逐渐往农村区域发展,目的就是进一步推进农村与城市一体的现代化建设。城市设计是建筑、交通、市政、园林绿化等构成的城市三维空间综合设计,如何创设一个和谐宜人的城市空间环境不仅是城市规划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园林设计、建筑设计、交通道路设计等都需要考虑达成的目标。
1 生态城市规划
首先是生态分区规划.对于生态分区规划而言,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城市的发展形态以及发展规模的演变规律,加强对演变规律的研究分析,能够对未来城市发展中,城市形态的变化以及可能会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预测,从而提前做好城市生态分区规划工作。对于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而言,其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与异质性,这两种性质也是生态分区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据。在具体建设规划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注重系统的协调与整合,要能够分步骤、分阶段来开展,同时结合具体情况,可以分为人文生态保育区、生态提升区、生态控制区等一系列的功能区域,这样就能够给评价工作的开展带来巨大的便利。其次是生态单元建设规划。单元建设规划工作的主要依据是,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差异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的分级规划,在生态单元建设规划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往往是以城市的功能指标为导向的,这样能够对城市发展需要具备的功能进行充分的考量,能够从城市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角度来确定最终的生态单元建设规划方案。对于生态单元建设规划工作而言,其核心内容仍然是生态保护。
2 居住区规划
首先是实体空间转向社会空间。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法制建设,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认识到居住区应当具有自我管理和自我组织的能力。值得关注的是,社区规划师在社区营造中充当专业顾问及利益协调者的角色,既要提供物质环境和设施建设的技术方案,更要助推社区成员达成共识,进而形成有根基的社区建设和治理的行动纲领。如何协调社区规划师、个人与市、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复杂关系是新时期居住区规划面临的课题。其次是作为景观风貌的城市基础单元规划。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总供给的30%,住宅建筑面积占城市建设量的70%。住宅单体形态与形成视觉高潮的公共建筑相比虽只能起陪衬作用,但由于住宅建筑在城市中数量众多,且百米高层居住建筑频现,所以在城市三维形态中,居住区作为城市景观风貌的基础单元,在规划中应进一步强调与城市景观的密切关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明确居住区规划的工作重点,在宏观层面强调依据总体规划阶段城市设计确定的城市风貌特色,树立独具特色的居住区风貌意象;在中观层面对居住区内部道路宽度、地块尺度提出要求,从而细化密度形态分区;微观层面对居住区入口、沿街商铺、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风貌及公共空间环境的景观风貌提出要求,突出历史、地域特色等。转变粗放的数值管理模式为可控的形态管理模式。建议各地在《居住区设计规范》的基础上,针对各地实际情况,配合城市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设定提出细化要求,因地制宜地增加控制要素,如“住宅高低差”、“建筑长度”、“建筑长度长短差”、“贴线率”等,并建议对容积率(建筑面积毛密度)、住宅平均层数、建筑密度、高/中高层建筑比例、绿地率、住宅高低差、建筑长度、建筑长度长短差、贴线率等各控制要素进行配搭式研究,提供控规制定的参考资料图库。
3 以品质提升为导向的城市规划
首先,可以在现有国土空间规划探索的基础上,对全国的生态、文化、安全等进行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将其纳入必须开展的专项规划中,明确不同的区域类型,提出差异化的应对策略与政策建议。生态方面,“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未来需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借鉴多国等经验,构建全国的生态景观系统,通过生态修复确保生态安全,通过景观美化确保生态品质。文化方面,梳理整体文化脉络,划定不同历史文化区域,做好区域内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统筹性保护与利用,并形成相应指引。安全方面,需要对全国各类安全隐患进行摸查,划分重点防御区域,提出实施策略与行动,有计划地搬迁、安置安全隐患区的人口。其次,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综合禀赋条件,明确空间分区与不同分区的发展目标和路径,构建与空间分区相匹配的差异化配套政策。对于引领未来全球竞争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区域,需要给予顶层设计的支持,做好区域内部城市的分工与重大基础设施的协调。对于发展相对滞后、资源条件较差的贫困地区,需要完善人口疏导政策,鼓励人口适度迁出,对于留下来的人,则通过生态补偿、产业发展引导、公共服务配套支持等多种手段培育其自我发展能力,摆脱对被动式“扶贫”的过度依赖。
4 结语
综合,城市规划的多元性,使得我们必须遵循科学性的原则,为推动美丽城市的建设和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