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防控期间太原市蔬菜生产与销售情况浅析

2020-11-27赵美华

蔬菜 2020年11期
关键词:销售量生产者太原市

刘 瑾,赵美华

(1.太原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山西 太原 030082;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31)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山西省于2020年1月25日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正值辞旧迎新的阶段,为了控制疫情传播,太原市采取了严控交通,引导群众居家,减少外出和聚会,全市学校延迟开学,商铺、餐饮停业,厂矿停产等主要做法,农村也选择暂时阻断进出村庄的道路,严格控制车辆、人员流动,这些防控措施对切断疫病传播有重要作用,但也使蔬菜产品出现了短期波段性滞销情况,同时导致市民蔬菜消费种类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分析新冠肺炎防控期间(以2020年2—3月中旬数据为基础)太原市蔬菜生产与销售情况,对下一步蔬菜产业发展方向及正确应对突发事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1 新冠肺炎防控期间太原市蔬菜供需情况

1.1 蔬菜消费种类分析

在疫情防控期间,社区采取封闭管理措施,蔬菜零售市场关闭,蔬菜电商销售尚不成熟,蔬菜产品主要依靠各大超市销售。根据太原市规模最大及分布最广的8家超市:美特好、金虎、唐久、山姆士、北京华联、家乐福、沃尔玛、永辉每日蔬菜销售量数据统计显示,2月至3月中旬期间8大超市日均销售量为863 t。蔬菜消费种类以耐贮藏的种类为主,其中占比最大的蔬菜种类是白菜、萝卜、马铃薯等冬储菜,其次是耐贮藏的甘蓝和较耐贮藏的番茄、黄瓜等果菜类,叶菜类中也是以比较耐贮藏的芹菜消费量最大。疫情期间的具体消费占比见图1。而往年同期,太原市蔬菜日均消费量在2 000 t左右,消费蔬菜种类以番茄、茄子、豆角、黄瓜等为主,其次是白菜、马铃薯等冬储菜,叶菜类消费量较少。

消费量减少的原因:一是疫情防控期间餐饮业和学校、企业等集体性食堂关闭,二是回乡过年的人员因疫情管控尚未返城。消费种类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响应疫情防控期间减少外出的具体措施,消费者普遍倾向选择购买耐贮藏的蔬菜种类。

1.2 当地蔬菜供应量和种类分析

根据清徐县、小店区、阳曲县、晋源区、娄烦县、尖草坪区和古交市等7个县(市、区)部门数据统计情况,2月至3月中旬太原市蔬菜产量15 357.79 t。其中:白菜、萝卜等冬储菜1 318.51 t,番茄324.08 t,黄瓜1 046.74 t,豆角10.92 t,甘蓝129.14 t,芹菜608.925 t,其他11 919.473 t。

2月至3月中旬太原市当地日均蔬菜生产并供应当地市场量为320 t。日供应量从2月下旬开始加大,最大生产供应量395.09 t。2月下旬至3月中旬的日均供应量比2月上中旬的日均供应量上升了26.3%。主要原因是当地蔬菜的越冬茬口的结果期普遍安排在春节前15~20 d(即1月初),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开始至2月中上旬果菜类进入结果后期或是1月中下旬定植的越冬茬生长期;因此,蔬菜供应量较低。但随着产业主管部门的有力引导,增加了叶菜类的播种面积,同时部分果菜类开始进入结果期,因此2月下旬产量开始增长。

疫情期间,太原地产蔬菜供应种类占比见图2。与往年同期相比,太原市当地蔬菜日均产量为473.64 t,即使地产蔬菜全部供应当地市场,其生产量与市场消费量相比还是有很大的缺口,主要是地域、气候等原因导致冬春季节露地无法生产蔬菜,只能完全依靠设施开展蔬菜生产,太原市设施蔬菜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产量也仅占到蔬菜生产总量的31%,无法满足实际消费需求。在本次统计的市场消费量中,地产蔬菜供应量占比为37.08%,其他蔬菜大部分主要来源于山东、河北、海南、四川等省,总占比为60%左右,零星蔬菜来源于晋中、阳泉等周边地市。

1.3 蔬菜超市销量与当地产量对比

统计数据显示,白菜、萝卜、马铃薯、甘蓝、番茄、黄瓜和芹菜7种蔬菜是超市销售的主要蔬菜种类,占总量的83.35%。而这7种蔬菜并不是当地蔬菜生产的主要类型,仅占当地蔬菜生产总量的16.88%。通过图3中7种蔬菜在超市销售总量与当地蔬菜总产量中的占比对比可以看出,芹菜在超市总销售量和当地生产量的占比是最接近的,日均销售量为61.35 t,占总销售量的6.76%,日均生产量为13.20 t,占总生产量的3.53%;其次是黄瓜,日均销售量为90.3 t,占总销售量的10.40%,日均生产量为22.33 t,占总生产量的7.08%。豆角产销矛盾较突出,超市日均销售量为75.09 t,占总销量的8.92%;而当地豆角日均产量仅为0.24 t,占总产量的0.06%。以生菜、油菜等叶菜类为主的其他种类蔬菜日均销售量为140.82 t,占总销量的16.65%,日均产量为254.6 t,占总产量的83.12%。作为冬储菜的白菜和萝卜日均销售量共为212.33 t,占总销售量的25.07%,当地储备白菜和萝卜的日均供应量为28.88 t,占总产量的6.86%。

2 存在问题

2.1 蔬菜生产者危机意识不足

在疫情防控初期,蔬菜生产者因受交通管制影响,出现“卖菜难”和“贵菜贱卖”等现象,给蔬菜生产者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反映出蔬菜生产者缺乏危机意识和应对各种风险能力的不足。

2.2 蔬菜常年在田面积不够

2019年太原市全年蔬菜播种面积为1.13万hm2,其中仅有0.4万hm2的设施蔬菜占地面积为常年蔬菜在田面积。按照国务院人均菜地面积不低于6.7 m2的要求,按太原市442万常住人口计算,菜地最低保有量为8 840 hm2。同时,太原作为省会城市,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其中有很多是菜田;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菜地保护,保障常年在田面积,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

2.3 蔬菜产地冷库建设缺乏

太原市设施蔬菜面积3.33 hm2以上的生产基地有100余个,但配套建有产地冷库的基地不足10个。产地冷库建设缺乏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蔬菜缺少产后预冷环节,蔬菜不耐贮藏,蔬菜储备能力和供给应急能力不足,不可避免地造成阶段性蔬菜“卖难”问题。

2.4 蔬菜产供销体系不完整

在蔬菜产供销体系上,一方面蔬菜生产者供销渠道缺乏,绝大部分产品依靠蔬菜经纪人的收购,供销受控于人,蔬菜产地价格不公开、不透明,难以保证自身利益;另一方面,农民“菜园子”与市民“菜篮子”没有得到有效衔接,难以保证市民菜价稳定和购买安全。

2.5 蔬菜种植结构不合理

从市场消费种类和地产蔬菜种类占比情况可以看出,冬春季节太原市民主要习惯消费冬储菜和果菜类蔬菜产品,其中冬储菜占比为37%、果菜类占比为29%。而太原市蔬菜种植结构以油菜、生菜等叶菜类居多,其占比高达78%,可见地产蔬菜种类与市场消费需求种类存在着极大的供需矛盾;种植结构不合理导致蔬菜生产者“卖难”,又无法满足市民消费,供需矛盾突出。

2.6 优质蔬菜供给量短少

蔬菜标准化生产和绿色综合防控推广不足,农残检测主动性不强,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应用不广,绝大部分蔬菜生产基地不重视蔬菜产后处理和分级,难以满足市民对优质蔬菜、鲜食蔬菜的需求。

3 发展建议

3.1 增强生产者应对危机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农业主管部门应不定期地开展应对农业危机的宣传和培训,不断增强生产者危机意识。同时通过组建合作社、蔬菜协会等组织形式,逐步形成“蔬菜生产命运共同体”,并通过积极探索蔬菜生产性保险和补助方式,最大限度地弥补蔬菜生产者的各种风险损失,多方面提升生产者应对风险的能力。

3.2 稳定蔬菜常年在田面积

要加强顶层设计,结合区域性整体规划,划分出蔬菜生产优势区。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蔬菜设施的高产高效作用,切实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加强露地蔬菜生产区域基础性配套建设,切实提升露地蔬菜生产能力。通过加快推进蔬菜区域化、规模化布局,形成蔬菜集中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形势,力争将现有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全部纳入永久基本农田严加保护,使其成为“永久菜园”。

3.3 提升蔬菜产品储备能力

通过鼓励蔬菜生产营销经营主体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不断增强产地蔬菜供给的弹性和抗风险能力。以蔬菜消费需求相适应为前提,结合太原市蔬菜生产能力、产品供应特点,不断提升蔬菜储备能力,及时有效补足市场供需缺口。

3.4 加快蔬菜供销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物流终端辐射范围广的优势,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蔬菜批发、加工、电商对接,推进蔬菜营销平台建设,减少蔬菜流通环节,降低蔬菜供应链成本及损耗,增加市民购买蔬菜渠道,最终让市民吃到新鲜的平价菜,同时也为蔬菜生产基地增加经济效益,打破生鲜蔬菜供销无序、低质竞争、信息不对等、效益低下的现状。

3.5 积极调优种植结构

充分整合互联网大数据采集、分析蔬菜消费种类和数量,引导蔬菜生产者有计划地调整蔬菜种植种类,合理安排种植茬口,最大限度使地产蔬菜种类贴合市民消费习惯,不断提高地产蔬菜均衡供给能力,实现蔬菜产销精准对接。

3.6 强化蔬菜生产质量安全

加强蔬菜生产标准化、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质量检测等现代农业新技术集成,推进蔬菜产品合格证制度。通过农业物联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和智能管理平台,实现智能化监控、信息化管理、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的蔬菜生产现代化,满足蔬菜优质消费需求。

猜你喜欢

销售量生产者太原市
太原市为农村寄递物流补“短板”
5月份鄂尔多斯市煤炭销售量为5691万t 同比增长5%
1月巴西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3.92%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太原市六家药茶企业获省级授权
2020德国iF设计奖
奇怪的雨伞
会安慰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