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公麟籍贯考续

2020-11-27张泽国

中国书画 2020年9期
关键词:舒城宗谱公权

◇ 张泽国

在《李公麟籍贯及其龙眠山庄考》一文中,笔者曾对李公麟的籍贯及其归隐地龙眠山庄作过深入系统的考据,得出的结论是,李公麟籍贯舒城说是错误的,《宋史》以及大多数正史文献中李公麟为北宋舒州人的记载是正确的〔1〕。但在此前后,仍有人拿舒城李氏家谱说事,坚称李公麟是舒城人。对此,笔者拟对以之为据的舒城《李氏家谱》展开专题讨论,并参以桐城《龙眠李氏宗谱》的家族史料作比较分析,就李公麟籍贯问题再予辨正。

持李公麟籍贯舒城说者,谓舒城民间藏有《李氏家谱》,从而给李公麟籍贯所在提供了有力证据〔2〕。其文曰:“舒城县文化(物)管理所,在1984年文物普查中,于县城李氏后裔李少如家中发现了《李氏家谱》。后又在县内棠树乡路西村李氏家族中发现了《李公权族谱》。《李氏家谱》八卷八册,清光绪木刻印本,宣纸线装。宗谱世系表以公麟公为一世祖,以下世系—可考:谱序,敕令,谱赞完整。据谱中载:‘李公麟系南唐先主李□四世孙,隐舒龙眠春秋间,为舒城李氏始祖。’《李公权族谱》为民国初木刻印本,亦八卷八册,记载公权公支下世系。”又称,《李公权族谱》记载:“李姓的确迁到桐城居住过,但是三世迁出,七世迁回,而公麟是一世祖,因此公麟生前不可能住在桐城。”据此,该文作者认为,“这些珍贵资料的发现,为弄清李公麟的籍贯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按一般常理判断,族谱中纪录的个人资料应当比较真实,基本可信。舒城李氏族谱的出现,是否就可以证实李公麟籍贯就在舒城呢?下面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该文列举的舒城李氏族谱有两种,因其内容介绍不全,故疑问颇多。首先从《李氏家谱》来看,清光绪版的《李氏家谱》是宗谱还是家谱(支谱)?始修还是续修?第几次续修?文中均无交代。从作者对该谱体例完整、世系可考的评介来看,似为宗谱类之氏族总谱。如系李氏总谱,其世纪起讫自始祖(李公麟)下至清末,历时近千年,延续几十代。如此巨族的全套宗谱,最后仅有八卷八册的分量,应该不大可能。其次,如属支谱类家谱,自始祖以下某代分支,所载世系尚不太长,倒很有可能。但分支起自何时?前代世系如何接续?资讯何来?是否真实?很值得推敲。最后,谱称李公麟为南唐先主四世孙,其典出何处,又以何为据?谱尊李公麟为舒城李氏一世祖,时间在“隐舒龙眠春秋间”,其本人原籍何处,缘何不作说明?另如《李公权族谱》,顾名思义,当属李公权后嗣支谱。不难看出,该文并举二谱的目的,无非是想说明公麟、公权哥俩(史志称公麟、公权、公寅三兄弟为“龙眠三李”)的后代都在舒城,从而证明他们的始祖都是舒城人。若单从谱名看,作者似未览该谱,因宗谱、族谱、支谱、家谱或是家乘,都鲜有用始祖名讳代以谱名之先例。

张英《龙眠李氏旧谱原序》书影

如此看来,该如何评价舒城李氏族谱的史料价值和作用?毋庸讳言,氏族谱牒是我国古代方志史料的重要补充,具有重要的地方文献价值。但就民间宗谱的总体而言,却很难达到官修史志的严谨与规范,质量参差不齐。我国民间修谱的广泛普及,主要在宋元之后的明清时期。但凡纂修伊始,大多会面临因战乱兵燹、朝代更迭,祖先聚散离合和播迁流徙所产生的困惑,也无法回避源头不清、世系中断、资料阙如、承接失措而带来的问题,由此就衍生了趋附名人、攀缘世族的辑谱现象。故此,就一般谱牒的史料价值而言,其真实性不可一概而论。

舒城的《李氏家谱》似有此类情况,其称李公麟系南唐宗室后裔的说法即为例证。谱载“李公麟系南唐先主李□四世孙”,但先主名讳阙如。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正统王朝,历三世,享国三十九年(937—975)。南唐三代皇帝,史称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后主(李煜)。按《李氏家谱》所载,李公麟当是南唐开国皇帝李昪曾孙,后主李煜之侄,正宗的王族血统、皇室后裔。但此说不见于正史,无任何典籍记载,从来就没有李公麟为南唐王室出身这一说。由此可见,家谱中这一说法纯属杜撰。

从谱牒卷帙的分量来看,李公麟为舒城李氏一世祖的说法,也存在问题。笔者以桐城清河张氏谱牒为例,试作比较。《张氏宗谱》创修于清康熙初年,前后六修,共记录了张氏一族上自明初、下迄民国计二十一世的繁衍世系。全谱三十五卷,计二十八册。两相比较,舒城《李氏家谱》《李公权族谱》的世系跨度、时间长度几乎是桐城《张氏宗谱》的一倍,但各自八卷八册的族谱容量加起来,只有《张氏宗谱》一多半。由此推断,舒城《李氏家谱》《李公权族谱》当属体量较小的氏族谱牒。这种类型的家谱所载世纪往往不长,难以兼容更早的家族世系。由此不禁会问,始祖的皇族出身都能随意编造,那家谱资料的真实性又有多少可信度呢?设若李公麟确系该族始祖,其原籍何地后人岂能不知?既然王室血统的尊贵来历都记得一清二楚,又怎会忘却始祖原来的祖籍地呢?话又说回来,即便舒城李姓确系公麟、公权后裔,还是不能说明其始祖的籍贯问题。试想北宋以降,李氏族群蔓延千载,公麟、公权后嗣血脉又岂止一支?居地又岂止一处?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仅凭氏族后代户籍地来判定始祖的原籍地,是无法得出结论的。

该文还以《李公权族谱》说事,拿李氏祖先曾经迁转于舒桐间故例,作出“公麟生前不可能住在桐城”的推论。该文认为,《李公权族谱》中“三世迁出,七世迁回”的记载,从时间上排除了李公麟住在桐城的可能性,因“公麟是一世祖”,三世之前只能是在舒城。照文中意思,公权一支也是一世祖公麟之后,二谱为从属关系。也就是说,作者将《李氏家谱》视作总谱,《李公权族谱》为支谱,一世祖覆盖两谱族众,舒城李氏族人都是李公麟后裔。其次,如按该文观点,《李公权族谱》中一众李氏,包括李公权在内,都应是一世祖李公麟的后代,那么李公权在该谱中算几世祖?与李公麟是什么关系?以公权标名的族谱,怎么又冒出了其他的一世祖?从已知史料看,李公麟、李公权为亲兄弟。如此看来,这种相互矛盾、违背常识的所谓论证,实在令人费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舒城的《李氏家谱》和《李公权族谱》类属支谱一类的家谱,而不是氏族总谱。谱载的舒城李氏有可能是公麟、公权的某支后裔。但以此来证明其始祖本人的籍贯,其结论一定是靠不住的。

除却舒城发现的李氏家谱,还有没有与李公麟家族相关的氏族谱牒存世呢?近期,笔者有幸获得有关李公麟先世的谱牒资料《龙眠李氏旧谱原序》,兹将全文载录,以飨读者(按:句读、分段系笔者后加):

(家之有谱也,其有得乎古之尊祖敬宗收族之道乎。然支系浩繁,历年久远,尊卑为之紊,亲疏为之淆,数典或忘,不知祖德所由著,宗功所由立。故欲志其德行,纪其生卒,则于谱有重赖焉。

吾桐芥须李先生,风流博览,为当代名儒。足迹遍天下,而又长于诗古文辞。余少时即友善,尝师事之。花晨月夕,无时不与为往来也。迨先生弃官归里,余适备员京邸,所不钦丰范者十多年。然诗文往来,未尝稍缺。

一日寄书与余,兼以谱牒一秩见示。余览其世系,而知宋之初自宗泰公迁桐,历三世,而元中公即与公麟、公权同举进士,至今海内称名士者,犹必曰“龙眠三李”云。迨九世,以官籍而家于江右之瓦西坝。居有六世,复一公复归于桐,桐先人之旧址也。承继先业,以迪前光,允为李氏报本反始之祖矣。故江右数代,非无懿行足录,悉未之载。其编世纪也,断自复一公始,盖谱以传信,而疑似之语不存焉。宋元之间播迁之祖,仅以世系该之,所谓逸其事不逸其人,志其人不忘本也。然兵燹之后,人多衰散,先生承宗祊重任,惧有坠失,故特述而记载之,欲以显扬其先祖也。

余少与定交,又世为姻娅,兹来请序于余。余谓先生以三李之后,巍巍然为吾桐望族,德行高洁,光于史册,何待余言。熙台公又父子相继,仕绩炳焕。先生以诗文著名海内者,垂三十年,吾乡诸君子孰不爱之慕之,愿效其为人。囊者《白描斋诗文集》成,余尝劝其剞劂,先生曰:“古人宗庙为先,谱未竣其何敢焉?”今历岁月而纪序成,年当耄耋犹亲校定,其于尊祖敬宗收族之道,不咸得所宜哉!后世子孙睹斯编者,其将承清白于先人,启遗经于后嗣。余既重芥须先生之请,而又知累世之积德累仁也。爰为之拜手以序。

康熙十有五年岁在丙辰嘉平月谷旦,同学弟张英拜撰。)

经从网络查寻,张英撰《龙眠李氏旧谱原序》,(以下简称《原序》)出自《龙眠李氏宗谱》,现藏美国盐湖城家谱博物馆。《原序》作于康熙十五年(1676),是该谱诸多谱序中年代靠前的一篇。序文介绍了龙眠李氏的家族源流及迁桐始祖的由来始末。始祖宗泰公宋初由陕西迁桐,下传四世,有公权、元中、公麟兄弟出,一门数进士,号称“龙眠三李”。《原序》清楚记述了李公麟家族世系的传承情况,对李公麟的籍贯有明确的交代。也许有人要问,张英是清初人,而李氏迁桐在宋代,《原序》中转述的世系内容,其资讯可靠吗?

在解读序文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原序》的作者张英和请托者李芥须的简要情况。张英,字敦复,桐城人。高祖张淳,明隆庆进士,累官建宁知府、陕西临巩道参政。清康熙六年(1667)进士,十二年(1673)以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迁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十六年(1677)入值南书房。累迁工部尚书、礼部尚书,三十八年(1699)拜文华殿大学士〔3〕。李芥须,《桐城耆旧传》有载:“芥须讳雅,字士雅。高祖讳春,字初阳,(明)景泰元年举人,授应山(湖北省原应山县)令。治行第一,行取御史。先生……寄籍广东生员,选拔授江西崇义教谕。”〔4〕经查《龙眠李氏宗谱》,龙公四房、克念公支下二房、十一世芥须词条:“(李)雅,克念公次子,字士雅,号芥须。广东宦籍,高凉郡庠生。顺治丙戌科拔贡,授广东陵水县知县,未就;改授广西郁林州学正,未就;改授东安县教谕,未就;署江西崇义县教谕。署横江县知县,升万州知州。授奉直大夫。”〔5〕按史志、族谱记载,二人均为桐城人,出身世族。张英时年四十,居官京师。芥须宦籍广东,其时已弃官归里,年届耄耋。

据《原序》介绍,张、李二人系同学关系,少时定交,世为姻娅,诗文往来数十年,交谊深笃。芥须以诗名,时称“为诗家之极则”。张英师礼之,“诗文沉酣宏肆,亦文端所敬礼也”〔6〕。郡志评曰:“士雅胸次磊落,喜游览名胜,为诗文沉酣宏肆。张相国英谓为启匣之剑,映日之珠,其光铓不可掩云。”〔7〕李芥须尝偕友人何存斋编《龙眠古文》一集二十四卷,时值张英“请假家居,适见是书之成”,亲撰《龙眠古文初集序》,嘉其行义〔8〕。不难看出,张英受芥须之请为李谱作序,不光是看重师友情谊,更重要的是对芥须校定的家谱质量给予认定和赞许,表达了作者对“德行高洁,光于史册”的李氏先贤的景仰与敬重。从张、李二人的世家出身、学问行谊来看,《原序》所述似可采信。

《原序》提纲挈领,内容简约,要了解更多情况,还须看原谱。德荣堂《龙眠李氏宗谱》,光绪三十二年(1906)刊行,李文耀、李章泰等撰。全谱12卷12册,残2、3、4、12卷,仅存8卷8册,现藏美国盐湖城家谱博物馆。

清末光绪版《龙眠李氏宗谱》为续修本,从谱序所作年代看,前后计四修,时间分别在康熙十五年(1676)、嘉庆十九年(1814)、道光十五年(1835)和光绪三十二年(1906)。“李氏自宋初宗泰公由秦迁桐之龙眠山,逮今三十有七世矣。其来已久,其祚已长。”〔9〕谱中《陇西李氏一脉相传源流志》载:“宗泰由陕西迁居桐城龙眠山,故龙眠李氏以公为始祖。生如陵(二世),陵生立经(三世)。经长子永寿(四世),生子四:(长公权)次元中(五世),元祐进士,追踪锺王,与弟亮工、公麟同时登第,号‘龙眠三李’。生登(六世),亦举进士。登幼子纶(七世),纶长子务功(八世)。功次子衡(九世),为江南鄱阳县刺史,遂以官籍而家焉。生子二,长之隆(十世)。隆生光昭(十一世),昭生士贤(十二世),贤长子文扬(十三世),扬生蒸(十四世),字斐章。生子三,次复一(十五世),明洪武三年复自江右而归于桐,为一世祖。”〔10〕《源流志》中的世系介绍,说明龙眠李氏修谱时,对迁桐之后的家族世纪在前后时段上作了划分。“宋元之间播迁之祖,仅以世系该之,所谓逸其事不逸其人,志其人不忘本也。”虽传承有序,但繁简有别,与卷首世图相表里。“故江右数代,非无懿行足录,悉未之载。其编世纪也,断自复一公始,盖谱以传信,而疑似之语不存焉。”复一公以下血嗣,才是该谱的内容主体,而上游的别派分支,又实自五世元中始。由此来看,《龙眠李氏宗谱》虽属支谱类家谱,但繁衍世系清楚明晰,干支脉络条分缕贯,源流可考,事迹可信。

龙眠双溪李家坂

传为龙眠山庄故址的陶家冲

综合卷首十七篇谱序的内容看,元中公—复一公一支的龙眠李氏,在数百年的繁衍过程中,也经历了迁转合分的不断变化。有序曰:“皖桐李氏自鄱阳,有迁居怀(宁)者,有迁居潜(山)者,有居于桐者,有居他省者,不可胜数……今则居于潜与怀及他省者,固别于桐。”说明九世衡公的后代子孙,自江西再迁而流转各地者大有人在。“李氏之迁游徽州婺源,过潜复迁于桐,实自复一公始,迄今迨已数十传矣。”〔11〕交代了复一公从江南到江北,最终复归于桐的元末回迁路线图。已故学者周芜曾援引《画录广遗》载“(李公麟)系江南李氏之远族”则与之合〔12〕。迁桐复一公子嗣又相继派分,“四世有德顺公自桐远迁,则又分支于桐矣。即我春公支下十一世志伸公之子期达公又迁浮山(今属枞阳县),是桐之中又有分支矣”〔13〕,“至五世则有春、清、卓三公,城、圩分居”〔14〕。随着人口的分流迁转,家谱亦改作支谱,分别修撰。此后分分合合,光绪时再成合谱。在纷繁复杂的聚合过程中,李氏族人是如何做到“龙眠一派同流合注”、世系传承有条不紊的呢?

李氏家族的谱牒质量,取决于祖先缔造的家族荣誉和整个族群的文化素养,更在于历次修撰者的治学态度。“溯自宗泰公迁桐……数传而迁江右,居六代而复归于桐。厥后熙台公以县令起家,洊升御史,直声闻朝右。……希旦公继登仕籍,于湘江称名宦焉。至十一世祖芥须公,阐明儒术,洞达经籍,以诗古文辞名海内……有明以来,虽无显位,然见重当时、名垂后世者,代不乏人。”〔15〕纂修宗谱的主事者多系族中名望、仕宦宿儒,他们恪守“谱以传信”的治谱原则,“无足考者不混载,非同宗者不妄联。果我同宗,虽侧陋不弃;苟非族类,即华胄不攀。明其本之所由出,析其支之所由分”〔16〕。《龙眠李氏宗谱》贯穿始终的治谱原则,是以家族史料的客观真实为旨归。“至于传序赞言有名未副实者,概不祥载,以杜后世之粉饰。惟忠孝节义,昭昭在人耳目者,别载卷后。”〔17〕在朝代更替、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即使“仓促就道,犹必将墨谱携之以行”。为避免史料散失,保持家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主事者们不畏艰辛、薪火接力,才使得李氏族谱一直保持真实可信的质量标准。他们对当时的修谱乱象很是担忧,称“近世或有引名流为一本,冒高官为同族……又或无硕德之可录,而虚立传赞以为荣;无清白之可传,而妄假达官以立序。大小紊其宗,支系失其实”〔18〕,斥其“鄙弇殊甚”,甚以为害。据此笔者认为,《龙眠李氏宗谱》宗族史料的真实性与可信度毋庸置疑。

光绪三十二年(1906)版《龙眠李氏宗谱》,是宗泰公一脉桐城居留支系的氏族宗谱,具有重要的乡邦史料价值。该谱虽属李元中一系复一公支下族谱,但其中因包含李公麟在内的早期家族史料,特别是有关李公麟先世的氏族源流记载,从而使李公麟籍贯之谜大白于天下。值得一提的是,李公麟辞官归隐龙眠山的原因亦随之而解,以往令人困惑的问题,《龙眠李氏宗谱》亦都给出了答案。谱载:“吾李氏自鄱湖避乱徙居于桐者,曰复一公,为吾族播迁一世祖也。爱龙眠风雅,有山环水绕,古石层罗,遂继宗泰公旧迹而居焉。”〔19〕龙眠山纵横几十里,“宗泰公旧迹”又如何定位呢?谱序又曰:“迄明季复一公避陈友谅之乱,由鄱阳而迁桐之北乡李家坂。公之墓在焉,即吾族之一世祖也。”〔20〕明确指出其地在北乡,地名李家坂,对宋初宗泰公迁桐卜居之地作了具体界定。如此看来,李公麟当初归隐龙眠山的真正原因,其实也就是告老还家。周芜又据《宋学士集》认为:“李公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居住在舒桐交界的龙眠山,他早在元丰元年就在龙眠山买过山田,‘以基为堂’,后来他也就一直隐居在龙眠山,以绘画终其余年。”对于李公麟的籍贯争议,作者曾经典籍考据与实地考察后认定,“李公麟应该是桐城人”,亦“赞成李公麟乃桐城人之说”〔21〕。

李家坂地名至今尚在,位于龙眠山腹地双溪村,今属桐城市龙眠街道双溪村李坂(“坂”读“畈”)村民组。李家坂因龙眠李氏而得名,此后再无变更。元丰元年(1078),公麟购买山田,“以基为堂”,其所立堂构当依祖宅屋基所建,如此说来,龙眠山庄应不出双溪李坂的所在范围。周芜曾于1958年实地考察时,“据本地老人传说,现在龙眠乡的陶家冲就是当年李公麟的住处”。其说虽有确指,但无从考据。陶家冲位于李坂北三里,山冲秀媚,景色宜人,形家有五龙攒珠之谓。笔者于实地调查时,有当地老人介绍,入陶冲口原为古桃林,夹路连坡,绵延成片。冲里群山环绕,山溪潆洄,一泓清泉自龙井岩瀑蜿蜒而下,终年不绝。问起当年的画家传说,当地人犹能津津乐道。对于龙眠山庄的大体位置,笔者数十年来多次赴山中考察,对照《龙眠山庄图》中景点实地求证,能够确认的图中诸景大多就在龙眠双溪附近〔22〕。《龙眠李氏宗谱》的氏族史料则更进一步证明,李公麟龙眠山庄坐落于龙眠山腹地的双溪李坂一带,应是不争的事实。

通过舒桐两地李氏族谱的比较分析,对于龙眠李氏的家族情况,应已基本明晰。其中最大的意义在于,《龙眠李氏宗谱》揭示了李公麟籍贯的原真信息,为李公麟系北宋舒州桐城人的历史事实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可靠依据。

注释:

〔1〕 〔22〕张泽国《李公麟籍贯及其龙眠山庄考》,《中国书画》2017年第9期,第4—11页。

〔2〕 汤雷《李公麟故里考》,《东南文化》1998年第2期,第68—70页。

〔3〕 桐城《张氏宗谱》,民国二十二年刊本。

〔4〕〔6〕马其昶《桐城耆旧传》,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270页。

〔5〕 桐城《龙眠李氏族谱》,卷十。美国盐湖城家谱博物馆收藏。

〔7〕 徐璈辑录《桐旧集》,卷二十九。安徽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41页。

〔8〕 张英《笃素堂文集》,卷四,《张英全书》上册,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99页。

〔9〕 李端《重修龙眠李氏宗谱序》,《龙眠李氏宗谱》卷一。

〔10〕 《龙眠李氏宗谱》卷一。

〔11〕 阮峤撰《桐西李氏支谱序》,《龙眠李氏宗谱》卷一。

〔12〕〔21〕周芜《试谈画家李公麟的生平及其创作》,《安徽史学》1958年第二期,第2—8页,第三期(续),第61—69页。

〔13〕 李坤元《纂修支谱原序》,《龙眠李氏宗谱》卷一。

〔14〕 李正儒《纂修支谱原序》,《龙眠李氏宗谱》卷一。

〔15〕〔18〕李原理《纂修支谱原序》,《龙眠李氏宗谱》卷一。

〔16〕〔20〕李元冠《续纂龙眠宗谱序》,《龙眠李氏宗谱》卷一。

〔17〕 李文耀、李文光等《重修龙眠李氏族谱序》,《龙眠李氏宗谱》卷一。

〔19〕 李国臣撰《重修宗谱序》,《龙眠李氏宗谱》卷一。

猜你喜欢

舒城宗谱公权
用一缕阳光擦亮我的舒城
试论《高隆诸葛氏宗谱》的价值
要把全面依法治国的精神切实贯彻到实践中
有权不用、小权滥用、公权私用 这些权力堵点正在损伤发展
《鄞东冰厂跟余氏宗谱》概述
论公权与私权的冲突与协调
月下谁予璞玉来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
命中注定我爱你
明清及民国安徽张氏宗谱版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