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筒形罐形制研究
2020-11-27高守雷
高守雷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上海 201415)
0 引 言
陶器形制包括形状与构造两部分。形状是指器物口部、颈部、肩部、腹部、底部、足部的表现形式;构造主要是指各组成部分的安排、组织和相互比例关系。陶器形制的发展和变化不仅源于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和精神世界的追求,而且体现了生产工艺、制作技术的变化。筒形罐是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器形,基本特征为敞口或敛口,颈和肩多不显,深筒状腹,平底。有学者将以筒形罐为主要特征的东北区、以彩陶、尖底瓶为主要特征的中原区和以鼎为主要特征的东南区并称为中国史前三大文化区[1]。目前,对筒形罐的研究多见对其在某文化时期形状的描述和纹饰的考察,未见对其整体构造的定量分析。本工作从公开发表的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中,搜集整理了595件有口径、底径和通高等尺寸信息的完整和复原筒形罐,梳理其在各文化时期形状的异同,厘清整体构造的变化,以此窥探其在不同阶段形制的发展变化。
1 辽西地区筒形罐类型学研究概述
辽西地区为辽西考古学文化区的简称,其大致范围为东起辽河西的医巫闾山,西至大兴安岭,南到燕山南麓,北逾西拉木伦河以北的松辽分水岭,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斜长条区域[2]。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和相关研究结果,辽西地区已确认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主要有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3]。
有研究者曾对西辽河流域等地区的筒形罐进行了谱系[4]和区系[5]研究,主要从口、唇、腹壁、形体和纹饰特征进行了型与式的划分,得出了筒形罐形态演变的大致趋向。针对各文化时期筒形罐的类型学研究较为多见,如在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发掘报告中,依据器类型体腹部特征不同,将筒形罐划分为A,B,C三型,并依据口部、腹部、纹带和纹饰的变化差异,对各型进行了式的划分[6]。在赵宝沟文化赵宝沟遗址发掘报告中,根据形体大小、口径和器高的差异,将筒形罐划分为大、中、小三类,同时根据口部的不同和腹部的差异,每类筒形罐均分为A、B两型,有的型还分2~3个亚型[7]。对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的筒形罐也有类型划分[8-9]。总体来看,多依据筒形罐口、唇、腹、底等外观形状的变化进行型与式的划分,较少通过构造关系进行类型学研究。
2 筒形罐形状特点介绍
小河西文化完整和可复原陶器公开发表的材料有限,数据量少,难以真实反映该时期形制特点,因此主要分析讨论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4个文化时期。根据筒形罐器壁特征,可分为斜直腹筒形罐、斜弧腹筒形罐、折肩筒形罐、鼓腹筒形罐。下面主要从口部、腹部和腹部装饰3个方面进行形状特点分析。
2.1 兴隆洼文化筒形罐
经较大规模发掘的辽西地区兴隆洼文化遗址主要有兴隆洼[10-11]、白音长汗[12]、查海[13-14]、南台子[15]等,选取201件有详细尺寸信息的完整和复原筒形罐,其中斜直腹筒形罐152件(图1),斜弧腹筒形罐11件,鼓腹筒形罐38件。斜直腹筒形罐中仅1件为直口,其余全部为敞口,腹部均为直壁外倾。斜弧腹筒形罐中3件为直口,8件敞口,器壁弧度并不凸显,多呈微弧状。鼓腹筒形罐中21件敞口,17件敛口,2/3的罐器体相对较矮,腹部显圆鼓;1/3的罐的器身修长,圆鼓不明显,呈弧腹外凸。
图1 查海遗址兴隆洼文化筒形罐Fig.1 Tube-shaped pots of Xinglongwa culture in Chahai Site
2.2 赵宝沟文化筒形罐
经正式发掘的辽西地区赵宝沟文化遗址主要有赵宝沟[7]、小山[16]、白音长汗[12]、水泉[17]等,选取112件有详细尺寸信息的完整和复原筒形罐,其中斜直腹筒形罐17件,斜弧腹筒形罐91件(图2),鼓腹筒形罐4件。斜直腹筒形罐均为敞口,器壁斜直,器体较矮,制作也较为粗糙。斜弧腹筒形罐中27件敛口,64件敞口。与兴隆洼文化相比,器壁弧度明显增大,部分器物轮廓富有曲线美感。鼓腹筒形罐均为敛口,腹部圆鼓明显。
图2 赵宝沟遗址赵宝沟文化筒形罐Fig.2 Tube-shaped pots of Zhaobaogou culture in Zhaobaogou Site
2.3 红山文化筒形罐
红山文化分布区域广,经发掘的遗址数量多,主要选取红山后[18]、哈喇海沟[19]、老牛槽沟[20]、四稜山[21]、西水泉[22]、上机房营子[23]、西台[24]、白音长汗[12]、二道梁[25]、小东山[26]、二道窝铺[27]、牛河梁[28]、半拉山[29]等遗址出土的,209件有详细尺寸信息的完整和复原红山文化筒形罐进行分析,其中斜直腹筒形罐18件,斜弧腹筒形罐168件(图3),折肩筒形罐9件,鼓腹筒形罐14件。斜直腹筒形罐均为敞口,与前两个文化时期相比,直壁外倾的角度增大。斜弧腹筒形罐中70件敞口,69件敛口,29件直口,有9件罐的腹部出现了双耳装饰。折肩筒形罐中6件敛口,3件直口,口径小于等于肩径。鼓腹筒形罐中7件敞口,3件敛口,2件直口,2件不明。与兴隆洼文化相比,除了矮体鼓腹罐外,还有垂腹罐、短颈鼓腹双耳罐等新的样式。
图3 白音长汗遗址红山文化筒形罐Fig.3 Tube-shaped pots of Hongshan culture in Baiyinchanghan Site
2.4 小河沿文化筒形罐
经过正式发掘的辽西地区小河沿文化典型遗址主要有大南沟[30]、石羊石虎[31]、南台地[32]、哈啦海沟[9]等,选取73件有详细尺寸信息的完整和复原筒形罐,其中斜直腹筒形罐7件,斜弧腹筒形罐57件,鼓腹筒形罐9件。斜直腹筒形罐中3件敞口,3件敛口,1件直口,6件腹部出现了双耳装饰。斜弧腹筒形罐中4件敞口,47件敛口,6件直口,53件腹部有双耳或双鼻纽状装饰(图4)。鼓腹筒形罐中7件敞口,2件敛口,6件为侈口折肩鼓腹罐,8件腹部有双耳装饰。
图4 哈啦海沟墓地小河沿文化筒形罐Fig.4 Tube-shaped pots of Xiaoheyan culture in Halahaigou Cemetery
3 筒形罐形制分析
3.1 不同文化时期筒形罐的外观形状对比
表1列出了在不同文化时期筒形罐的外观形状特点。兴隆洼文化主要为斜直腹筒形罐,而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均以斜弧腹筒形罐为主,腹壁弧度较兴隆洼文化明显增大。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筒形罐以敞口居多,红山文化敞口明显减少,小河沿文化筒形罐敛口成为主流。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的筒形罐腹部均未见双耳装饰,红山文化少量筒形罐腹部有双耳装饰,小河沿文化筒形罐盛行双耳(或鼻纽)装饰。
表1 筒形罐外观形状对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appearances of tube-shaped pots
3.2 筒形罐构造变化分析
选取在各文化时期大量存在的斜直腹筒形罐和斜弧腹筒形罐进行构造分析。考古发掘报告中提供的尺寸信息主要为口径D、底径d和通高H,现用口径与底径的比值D/d、口径与通高的比值D/H来描述筒形罐的构造。用D/d来衡量筒形罐口、底的相对大小,比值越小,器口相对小,器底相对大;比值越大,器口相对大,器底相对小。用D/H来判断筒形罐腹的深浅,比值越小,腹相对越深;比值越大,腹相对越浅。
表2 筒形罐尺寸信息Table 2 Size information of tube-shaped pots
图5 筒形罐口径直方图Fig.5 Caliber histogram of tube-shaped pots
图6 筒形罐通高直方图Fig.6 Height histogram of tube-shaped pots
从图7和图8可看出,各文化时期的口径与底径、口径与通高的关系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规律性,各时期的数据点多围绕一条直线分布,利用SPSS软件的线性回归,获得各文化时期数据拟合的直线方程,表明每个文化时期在制作筒形罐时都有意遵循了一定的比例关系确定口径、底径和通高。
图7 筒形罐口径与底径关系图Fig.7 Relationship between caliber and bottom diameter of tube-shaped pots
图8 筒形罐口径与通高关系图Fig.8 Relationship between caliber and height of tube-shaped pots
表3 筒形罐D/d比值数据分析Table 3 Analysis of D/d of tube-shaped pots
表4 筒形罐D/H比值数据分析Table 4 Analysis of D/H of tube-shaped pots
3.2.5各文化时期筒形罐构造分析 由于缺乏有效层位关系的佐证,在兴隆洼文化的分期和年代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分歧,通过系统梳理各种分期观点,重点考察陶器器形和纹饰的变化,将兴隆洼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33],早期遗址主要有查海遗址中F43和F9等房址、南台子遗址、白音长汗遗址二期甲类遗存、兴隆洼遗址83F2和92F220等;中期主要有查海遗址F24和F28,兴隆洼遗址92F180等;晚期主要有查海遗址中F27和F37等房址、白音长汗遗址二期乙类遗存等。关于赵宝沟文化分期的观点也较多,但无论哪种分期方案,均认为赵宝沟遗址年代早于小山遗址,若以赵宝沟和小山两个遗址作为文化发展的关键节点,可将赵宝沟文化分为早、晚两期[2],早期遗址主要有赵宝沟遗址、水泉遗址、白音长汗三期甲类遗存等;晚期主要有小山遗址、南台地遗址等。红山文化分布面积广、历时时间久、遗存数量大,分期观点也不尽相同。根据对考古发掘材料的地层学、类型学分析,按照三期的观点对红山文化进行分期[8]。早期遗址主要有兴隆洼、小东山等;中期遗址主要有魏家窝铺、白音长汗、四稜山、二道梁、上机房营子、杜力营子、南台子、三道湾子、红山后、西台、西水泉、蜘蛛山、哈啦海沟、二道窝铺、老牛槽沟、下山湾、杖房川、牛河梁下层遗存等;晚期遗址主要有牛河梁下、上层积石冢、东山嘴、草帽山、兴隆沟、胡头沟、那斯台、半拉山墓地等。通过与周边不同时期考古学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可将小河沿文化分为三期[34],早期遗址主要有石棚山墓地C区墓葬、南台地遗址F4等,中期主要有石棚山墓地A区和B区部分墓葬、石羊石虎墓、上店遗址、哈啦海沟墓地M42、南台地遗址H16等,晚期主要有石棚山墓地B区M31和M57等、老鹞窝梁墓地、哈啦海沟墓地M39等。依据上述分期结果,将各文化时期筒形罐的构造数据分期统计,利用SPSS软件输出分期散点图。由图9可知,各文化时期筒形罐的构造数据都较为集中地散落在某个区域内,在每个考古学文化的不同时期,筒形罐的构造数据均基本重合,虽个别数据有明显偏离,但绝大多数数据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别。
图9 各文化时期筒形罐构造数据散点图Fig.9 Scatter diagram of structure data of tube-shaped pots in different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3.2.6整体构造分析 根据前面大小口和深浅腹的划分,将图10分成4个区,Ⅰ区为大口浅腹区,Ⅱ区为大口深腹区,Ⅲ区为小口深腹区,Ⅳ为小口浅腹区。兴隆洼文化的数据主要集中在Ⅲ区,赵宝沟文化的数据主要分布于Ⅰ和Ⅳ区,红山文化的数据主要分布于Ⅰ区,小河沿文化的数据主要分布于Ⅲ和Ⅳ区。红山文化的数据分布最为离散,此时期筒形罐整体构造变化极为显著。通过整体构造分析,表明对筒形罐进行定量分析,可有效弥补定性描述的不足,准确把握其形制的演变趋向,能更深刻地揭示各文化时期筒形罐的特征。
图10 筒形罐构造数据散点图Fig.10 Scatter diagram of structure data of tube-shaped pots
4 结 论
通过采集筒形罐口径、底径、通高的定量数据,对描绘陶器构造的部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不同文化时期筒形罐在整体形制上的差别。兴隆洼文化主要为小敞口斜直壁深腹筒形罐,腹部不见双耳装饰;赵宝沟文化以敞口斜弧壁浅腹筒形罐为主,大口器比兴隆洼文化明显增多,腹部也未见双耳装饰;红山文化以大口斜弧壁浅腹筒形罐居多,敞口和敛口均常见,腹部开始出现双耳装饰;小河沿文化多为小敛口斜弧腹筒形罐,深腹和浅腹比例相当,盛行双耳(鼻纽)装饰。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虽然均流行斜弧腹筒形罐,但口的大小、腹的深浅差异明显,尤其是红山文化筒形罐形制十分丰富。每个时期筒形罐的口径与底径、口径与通高在制作时有意遵循了一定的比例关系,构造关系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