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专业化组织模式 助力高质量振兴发展
2020-11-27罗天成
罗天成
(大庆油田井下作业分公司作业一大队,大庆 163000)
引 言
近年来,集团公司和油田公司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着力增强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分公司按照油田改革要求部署,深入探索专业化组织模式创新实践,大队作为分公司主体生产单位,承担了作业板块的专业化立标试点任务。多年来,大队上下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攻坚克难,持续深入,已形成了配套成熟、结构健全的专业化组织系统。
一、实施背景
多年来,井下作业业务一直延续传统的劳动组织模式,随着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管理机制的不断升级,特别是对照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表现出诸多不适应,制约了生产能力的提高、效率效益的提升。
从生产能力看,难以满足油田对措施工作量的需求。近年来,大队所承担的措施工作量不断增加,施工难度逐年加大,对进一步优化生产组织、整合要素资源、提高生产时效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当前这样的传统组织模式下,总体生产能力已经基本达到极限。
从自身运营看,管理难度不断加大,管理效率亟待提高。主营业务普遍存在管理链条长、环节多、幅度大等特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施工效率的有效提升。特别是机制性冗员和结构性缺员,加之工作量任务不断增长,原有的生产组织方式出现了极大不适应。
从经营效益看,降本增效面临着艰巨任务。近年来,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员工固定费用刚性增长,使增效空间越来越受到局限。如何控制用工总量、优化队伍结构,改进运行方式、提高施工效率,都成为实现“两增一降”必须要解决的瓶颈问题。
从行业特点看,生产生活条件亟待从根本上改善。常年野外作业,苦、脏、累、险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井下作业一直以来都是油田最艰苦的行业之一。虽然多年来始终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一线生产生活条件,但艰苦的作业环境、人员的劳动强度,并未能从根本上得以转变。
从长远发展看,转变生产组织方式更是打造世界水平的关键所在。按照集团公司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落实油田“在同行业中站排头、立标杆,实实在在地打造成世界水平”的发展要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必须从整体管理运营上开展深刻的变革。
二、思路目标
在推进专业化过程中,始终突出顶层设计、分步实施及专业化运作三条原则,并以三条原则统领专业化布局。
(一)坚持顶层设计
细化业务单元,根据工序性质及衔接紧密程度,将所有工作内容系统梳理、归类界定、整合分工,将辅助工序从主体生产链条中进行剥离。科学保障配比,根据剥离出的辅助工序工作量,确定专业保障配比关系,组建地面作业队(以下简称保障队),根据保障内容在保障队设立准备作业班、转运作业班、环保作业班、技术服务组,形成了“三班一组”的专业保障格局。精干岗位设置,生产作业队(以下简称作业队)管理幅度缩减,工作内容专一,精简了从基层干部到班组员工多个岗位;保障队集中人员优势,资源整体调配,劳动强度降低,优化了相同性质的工作岗位。
(二)坚持分步实施
先期开展试点,优选队伍开展专业化试点工作,从中抽调人员成立保障队,作业队负责一个循环周期的主体作业环节,保障队负责一个循环周期的辅助保障环节。推进工序延伸,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将试点过程中洗井、交井、接卸电、异常井处理、更换管杆泵等运行顺畅、协同高效的保障工序逐步向其他作业队延伸。实现整体覆盖,由保障队负责所有作业队的全部保障工序,以“增设班组,不增队伍”的原则,增加保障队岗位设置,配套辅助设备设施,提高生产保障能力,形成百分百全覆盖的专业生产保障格局。
(三)坚持专业化运作
创新管理模式,建立生产流程,着力打造以流水作业为目标、以施工工序为节点,以“三班一组”为基本保障单元的专业化运行模式。突出计划控制,从源头设计上明确各道工序的起始时间,相关业务单元的配合时间,强化时间管理,实施错峰安排,实现“三班一组”有序流转、穿插施工。合理优化运行,将保障队与作业队配合过程中的工序衔接节点,细化为必要衔接点和合理时间段,对于必要衔接点实施严格计划安排,对于合理时间段实施灵活调配方式,确保施工依次推进。
三、效果评价
专业化运行以来,通过现场写实和数据统计,效果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用工总量减少。专业化以来,作业队单队定员由32 人减至23 人,10 支队伍减少90 人;组建保障队增加45人,合计用工总量减少45 人。同时配套智能化操作平台,实行小班组运行,班组人员减至3 人,2019 年,在无有效人员补充情况下,新增5 支白班资质队伍,单队岗位配置进一步缩减。
二是施工效率提升。单井效率提升,主辅工序剥离后,辅助作业工序劳动量共减少16.5 人·h(1 人1 小时的工作量),主体作业工序劳动量减少95 人·h,合计单井节省时间5.15h,施工效率提升10%。生产能力提升,按照专业化组织模式和“2531”组织架构,单月完成油水井130 口以上,年均生产能力在1 300口井以上,生产能力提高30%。
三是创效空间增加。人员创效能力提高,由于退休调转无补充,专业化以来,员工总量减少97 人,人均创效能力提高27%。资产创效能力上升,增加白班资质队伍,闲置资产充分利用、保障设备充分挖潜,资产利用率提高、创效能力上升。整体盈利能力增加,生产能力提高30%,边际成本降低,盈利能力大幅增加。
四是劳动强度降低。工作时间有所下降,对于作业队,采用班组轮换倒班作业,人均月工作169 小时,对于保障队,工作时间根据当天工作量编排确定,人均月工作168.6 小时,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均有所下降。工作内容得到分解,单井施工内容由作业队和保障队联合完成,施工人次由22 人次增加到43 人次,单人工作量得到分解。对于作业队,工作量分离出20%,主体作业劳动强度下降;对于保障队,由于工序划转、业务细分、专人专岗,劳动强度得到进一步分解。
五是管控难度减小。运行模式灵活,实行“1+5”运行模式,5 种小模式穿插使用,灵活调整,既满足了生产能力需求,又缓解了班组力量不足,突破了传统“四班两倒”模式对队伍编制、人员数量、工序变化的局限性,现场运营难度大幅下降。安全环保受控,专业化后,工作内容单一、业务专人专职,安全环保操作水平提高。强化安全管理责任、加大安全考核力度,干部员工安全履职能力增强。升级专业化现场管理,制定现场规范布局模板,加大专业化、集成化、智能化设备设施投入,实现搬迁转运轻量化、施工井口无人化,现场安全管理难度大幅降低。技术力量加强,打破原有技术人员专队专职局面,成立技术服务组,技术人员集中管理,形成技术专家团队,解决了传统作业队技术人员格局单一、经验不足、力量薄弱的问题,质量保障更加全面,技术水平全面提高。
四、探索方向
专业化运行以来,专业模式持续优化,运行机制日趋完善,但制约发展的弊端依然存在,持续提升的空间还有潜可挖,基于现场实际,结合发展现状,在管理模式上、运行机制上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深入探索专业化前进方向。
一是完善专业化运行。持续优化管理层级,对设备修保、现场配餐、人事统计、生产物资、生产辅助五大板块,进行扁平化管理,职能化提升,专业化剥离,探索高效管控的扁平化模式。同时实行同类项整合,将相同保障性质的组织架构合并同类项,共享公因子,整合管理资源,促进组织机构轻量化,构建适合专业化发展的队伍结构。
二是构建一体化模式。将辅助工序进一步剥离,建立小而精的保障单元,实现主体作业更加精干,辅助保障系统全面。在此基础上,从完善管控模式出发,进一步做精主体作业单元,做细辅助保障单元,做优技术服务单元,构建三位一体化运行模式,同时将现场资源整合,统一定制、统一配套、统一模式,实现施工过程轻量化、人员操作轻量化、队伍结构轻量化、管理过程轻量化。
三是试行承包制经营。以平台制为独立单元,试行以自我约束、自主经营为基础的经营管理模式。以生产计划为约束,自行调整运行方式、倒班模式、休假时间;以安全环保质量为约束,自行编排工作计划、保障时间;以标准规范为约束,自行增减生产人员、设备配备;以内部价格为约束,建立与平台制模式相匹配制度流程、奖惩措施;以经济效益为约束,自主核算利润、考核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