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空调压缩机研发中QC 方法的应用
2020-11-27刘国凤
刘国凤
南昌海立电器有限公司 江西南昌 331300
伴随空调领域的不断前行,在安全性和可靠度方面均有了更高的标准,压缩机是空调稳定运行的基础,所以压缩机质量也成为了重点研究对象。公司针对A 类压缩机开展可靠性测试后,压缩机存在较为明显的故障停机问题,期望该设备可以更为稳定的运行,利用QC 分析技术探究具体的异常原因[1]。
1 现状调查
本次测试中共选用了30 台实验对象,其中有3 台压缩设备存在异常停机问题,针对存在异常的压缩机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压缩设备的滤网组块存在破损现象,部分滤网碎片已经散落到壳内,导致泵体出现卡死情况。由此来说,滤网破损造成异常停机的比重为100%,这也是压缩机异常停机的核心因素。
2 目标设定
期望剖析出分液模块中滤网破损的具体因素并针对性优化,因此以压缩机可靠性测试为目标,发现压缩设备出现了微小形变。
3 原因分析
组内对A 类压缩机可靠性的影响因素,即滤网破损问题展开头脑风暴,分别以人、机、料、法、环等多个环节剖析出现这一问题的具体因素,并结合实际进行验证,构建出鱼骨。
从测试结果中可以发现,造成压缩机滤网组件破损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压缩机安装过程存在偏差、焊管性能不达标、滤网质量未满足要求、同批次分液模块存在相同缺陷、测试工作难以落实到位、测定方式不匹配、外部环境影响较大以及滤网规格同方案设计不一致等[2]。
4 要因确认
为了更好的测定产生滤网破损问题的真正要素,借助现场抽查、测试、对比等方式,针对每一项末端因素展开分析,绘制出因素测定表。
对各项因素的测定结果如下:
验证一:压缩机安装出现偏差。回溯实验测定过程中焊接操作是否存在过热问题,以至于滤网发生形变。结果表明并未存在该问题。
验证二:焊管性能不达标。测定压缩机进行焊管过程中是否会影响到滤网组块。结果表明焊接处理时均会有焊渣渗漏到控制系统中,且难以把控。
验证三:滤网质量不符合要求。将出现故障的压缩机滤网碎片提取后,进行专业的检验和微观测定。结果表明滤网质量符合设备需求且未发现异常。
验证四:同批次分液模块存在相同质量问题。将同一批次的分液模块进行抽样检测,根据最终结果可以看出材料质量达标,进一步测定滤网受力是否存在问题,发现滤网正常。
验证五:测试工作不到位。测试工作中切换压差达到了3.2MPa,远远超出标准工况,并且压差波动较为明显,会承受较多的瞬时压力,对耐受性提出更高标准。
验证六:测试出现问题。核查实际的测试流程,分析是否存在偏差问题,发现测试环节符合要求。
验证七:外部环境影响较大。由于分液模块在室外时间超过一周,需要测定其内部是否出现异常。结果表明分液模块正常。
验证八:滤网规格同方案设计不匹配。核查使用的滤网规格以及相同性能的滤网指标。企业选用的是100 目规格滤网,且未进行调整。
验证九:控制系统结构不当。当前使用的控制系统中分液模块处于滤网之后,就导致滤网要承受带液气流的冲击。
通过对各项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发现引起滤网模块出现破损问题的因素有:测试工作不到位,焊管质量不达标、滤网规格不匹配以及控制系统结构不当。
5 制定对策及对策实施
对上述压缩机滤网破损的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优化:
对策实施一:调整测试工况,将运行次数控制在100000 次左右,发现各组块运行正常且滤网并未破损。但工况调整后,测定时长会显著上升,导致测试成本投入升高,不符合实际测试条件,该方案不适用。
对策实施二:调整焊接技术和方式。把控好相应的焊接角度,
在焊接技术调整后,再次剖析分液模块的焊渣问题。
可以发现,焊接处理中选用近轴向会对焊渣起到有效控制,但该方式焊接时间会提高,常常存在烧熔等安全风险,无法满足效率和质量的需求,该方案不适用。
对策实施三:调整滤网规格。将原有滤网体系变更成30 目0.3mm 滤网及50 目0.22mm 滤网共同组成的滤网模块,对其进行可靠性测试后看出,新型滤网模块在运行中仅出现微小形变,该方案有效[3]。
对策实施四:改进控制系统结构。在原有控制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优化,构建出由压板和滤网平面组成的系统,同时增设缓冲组件。根据可靠性测定结果看出,分液模块的形变程度有了明显改善,该方案有效。
结合方案三和方案四的结果,最终设计出行之有效的分液模块,优化前后的对比图如下。
6 效果检查
在改进方案后重新开展可靠性测定,选取20 台压缩设备进行测试,整个检测过程中均为出现异常停机问题。测定结束后,进一步剖析压缩机结构,看出设备中滤网模块仅存在轻微变形,之后分别对不同批次的压缩机展开可靠性测定,均没有发生滤网破损现象。由此来说,压缩机滤网破损问题有效解决。
7 巩固措施
期望问题解决后可以稳定运行,再次设计巩固优化方案。
调整控制系统中分液模块方案:选用适宜的滤网规格,确定为50 目0.22mm 型号,调整滤网和分液模块结构,并增设缓冲组件。
8 结语
通过此次活动,小组全员对QC 活动的知识都有所提升,培养了一定的QC 项目意识,为后续的问题发现和解决提供了更多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