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对提升农村发展活力的研究

2020-11-27李竹萍山西省代县上馆镇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消费导刊 2020年39期
关键词:科技农业农村

李竹萍 山西省代县上馆镇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一、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明显成就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区域科技创新取得明显成效,各项经济指标连年增长,且增长速度稳定连续,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物质基础。历数我国农村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均为我国科技能力提升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融合与提升提供了强有力支持,也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飞跃创造了条件。图1-1示意我国农村粮食作物年产量数据:

图1-1 我国粮食总产量累计增长图

以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为例,自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粮食作物保持稳定增长,这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具有战略意义。具体来看,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经历了三次重要变革:

(一)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为推动农村体制机制的市场化变革,彻底革除计划经济制度的束缚,我国在农村实行预算直拨制度,对科研项目定向支持和投放,提高农技人员收入,并纳入中央财政统一管理。同时鼓励有专业技能和成熟经验的科研院所、专业人员定向开发农村资源,建立有条件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

(二)20世纪90年代农村经济经历了第二次改革。本次改革的重点在于鼓励科技人员进入农业领域,科技人员以团体、个人或其他方式进入农业科技领域,并保障科技人员的岗位、薪资和后勤保障。国家农业部在《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进入农村领域、开办科技公司的若干指导意见》中提出保障农业科技人员全职转入农业领域的措施,包括国家为科技人员提供职称评价标准、国家兜底科技公司的创新成果等。在科研队伍的编组上,采用“三三四”模式,即组织30%的人员进入农作物育种、优化与引进改良领域,30%的农技人员进入农业机械技术研究、农药与化肥产品研发上,40%的农技人员从事农产品销售、农民技术培训等领域。该文件还提出了各级党政部门在落实工资待遇、预算支持和人员安置等领域的具体职责。

(三)21世纪初期,我国对农村创新机制进行了第三次变革,本次变革的重心在与对农业领域国有企业的重组与分类上,同时对事业型农技部门、农业合作社进行社会化分工,鼓励“下沉到农村领域,从事农业科技研发工作”。长时间以来,制约农村科技创新的一大因素便是体制不成熟、分配制度不合理,科研人员没有取得与付出相对等的回报与待遇,这也导致多数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科研人员跳槽到商业公司从事相关工作,人才流失的关键原因是薪酬奖励制度的滞后,因此本轮改革也将重心放在对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的革新上。

图1-2示意40年来农民收入变化情况图:

图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变化及其增长率

同时,一大批中低产田实现了增产增效,华北盐碱地经过技术手段进行中和改良,其土壤肥力已回升到正常水准的80%以上,南方山区的红壤经过培育两种、农药化肥碱化等手段,大大提升了土壤生产力,为粮食作物增产增效提供有力保障。

二、我国农村科技体制方面仍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政府高瞻远瞩,从宏观角度对“三农”问题提出新要求,要求新时期农村面貌发生新变化,并提出若干指导意见。2020年全国“两会”对农村扶贫提出新要求,要去在2020年底实现农村人口全部脱贫,农业科技取得重大进展且对农业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

(一)管理体系不科学,部门分工不明确

科技创新潜力的激发需要顶层设计先行,通过制度设计引导、支持、鼓励有实力、有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人员进入农村科研领域。我国农业科技领域涉及到多个部门管辖,包括但不限于农业农村部、农业科技站、财政部门、宣教部门和科技部门管辖,各地政府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在具体实施中则由多个部门负责,预算管理、人员编制、科技成果转化、成果验收和资源调配等方面,部门间管理划分混乱,职责不明确导致多项工作无法正常展开,缺少“主导者”参与协调。这也导致中央部门制定的各项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各自为政、部门混战现象严重。

(二)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

我国农村区域科研从业人员基数大、在研项目多,但是从转化结果来看,仍存在转化率不高的问题,部分科研项目在经费划拨完毕之后便处于停工状态,这也是国内农业科研市场火热但成果不显著的原因。文章对国内4个省份(山西省、黑龙江省、云南省和山东省)的108家农业科技公司和498家农业技术院校(所)进行调查统计,对被调研单位的农业科技项目进行分类并绘制了图2-1:

图2-1 被调查对象的科技项目转化情况统计图

与发达国家高达78%的转化率相比,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54%,这也造成科研经费的极大浪费。究其原因,国内科研单位多数与农业种植户脱离,研究成果仅存在于实验室,科学技术的工程施工条件差,农业从业人员普遍专业素质低等。

三、创新人才不足,技术储备体系不完善

人才是科技研发第一生产力,从近年来国内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来看,国内农业技术人才体系尚未建立,从事农产品研发、育种培种人才、推广人才严重缺乏,在国际重要期刊发表的与农业科技相关的论文和专利数量仅占总数8%左右,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科技预算项目的实施和推进。

(一)自主研发能力弱,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根据中国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农村科研领域重大项目中,引用国外成熟技术占比约42%,自主研发与创新仅占37%,远低于同时期的巴西、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等国。以饲养家禽类的养殖设备为例,生产优质饲料的培种目前约有75%采用进口,饲养设备国外采购率达到42%,生猪进口率达到19%,蛋肉鸡和奶牛进口率分别为32%和28%。

(二)投入与产出结构不对等,部分科研经费流于形式。根据国际著名学术机构法国农业研究与发展国际合作中心(CIRAD)的统计数据,目前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推广投入和实际产出比为1:20:1000,而我国农业相关领域新技术、新品种的投入仅为1:0.5:100,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从国内外差距可以看出国内农业科技投入宣传方面占比不足,引起的社会反响较差,这也导致没有形成市场效应,最终打击企业研发势头,形成恶性循环。

四、优化我国农村科技研发水平的政策措施

(一)健全国家农业创新体系

1.以国家战略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形成以企业力量为主,社会力量为辅的创新体系,打造出布局合理、分工明确、权责明晰的现代化科研创新体系。同时,依托农村广阔的试验场地和市场需求,在广大农村区域建立科研试验站。

2.加强顶层设计,将研学与实践相结合。继续发挥国内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基层企业和农民各方力量,建立“四位一体”的协同开发模式。重点工程实施重点推进,农村科研方面,应加强对基础创新、原始技术的重点开发,加强对农作物品种的研发、耕作和栽培等技术开发,使得农作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栽种范围更广。近年来国内暴雨、洪涝、旱灾等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科技部门应加强对抗击各类自然灾害能力更强的良种的培养,提倡生态减灾、绿色减灾。

(二)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协同机制

1.制约农村区域科技主体科研攻关的一大限制性因素便是分属不同区域、不同部门的科研力量各自为战,始终无法形成合力。中央主管部门应制定全国性的、具有全局性的、有助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农业项目,并积极协调各地区、各部门对复杂科目实施跨界攻关。

2.建立有利于科研人员创新的激励机制。人才始终是科研攻关的根本,人员创新也是农村科研市场的主体,具有决定性作用。预算方面,应突出对科研人员的鼓励性扶持,制定高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的待遇政策,平衡投入结构。科研经费的投入、使用、划拨和结转应服从科研规律,根据科研攻关需求和使用方向及时调整经费运转。

(三)加大对科研人员奖励制度,完善考核机制

建立开放的、紧跟时代步伐的创新体系,加强与国外先进国家、科研单位的技术交流。新时代农村科研攻关不仅要关注基层、关注民生,还应关注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发展趋势,积极“引进来”,坚持自研与合作开发并重。国际上,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具有先进的农业种植经验和技术储备,开展国际交流经费应从“三公”经费中剥离,建立独立审核、划拨制度。同时,经费开支和审批应坚持重点保障、开源节流原则,对非必要、非重大紧急事项延迟办理,保障科研人员切身权益。

猜你喜欢

科技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