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宏观物流格局演进的几点认识
2020-11-27葛炬
文 / 葛炬
(作者系新疆农大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教授)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产业分工三元结构和价值链分工决定了当前全球的宏观物流格局,资源、技术、生产、消费被配置在不同的国家完成,金融资本主导全球宏观物流格局,形成了中国、美国、德国三个全球的生产中心。全球货物贸易中的中间品比重上升到70%以上,服务贸易的比重从百分之几变成了百分之三十,东亚贸易的五分之四是中间品贸易。海洋物流主导全球物流。
美国实行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全面抑制中国崛起,致使中国开始主导区域价值链的形成发展。亚洲经济体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顺利推进,与中国联系的区域供应链愈加紧密。亚欧大陆中西部经济整合向纵深发展,《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定》正式生效,亚欧大陆中部新的区域价值链体系有望形成。从而形成资源贸易体系、工业化协作体系和人民币国际化体系,实现区域货币流、物流的循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外向型经济主导形成中国的宏观物流格局。即东南沿海地区以制造业代工生产为主,依靠港口航运物流,形成港口-腹地经济区。同时造成产业低端锁定的格局,对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产生阻碍。渝新欧班列开行提升了中西部国际物流能力,推进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新的外向型发展格局,大陆物流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是西北地区依赖资源输出发展经济,长距离的重载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产业链延伸存在客观阻力。东西部的地区差别正在逐步拉大。
麦肯锡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在相对下降,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却相对在上升,说明中国经济内循环的条件逐步成熟,内需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中国已融入全球技术价值链,中国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坚实稳固。全球各国高度依赖中国的产出,低端制造规模可观,竞争优势明显。
中国的宏观物流格局取决于国内生产力布局和国内价值链形成。国内价值链的演进必须要适应国内消费市场的变化。只有这样,在未来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才能够满足国内消费,实现美好生活。国内的经济循环,关键在物流。科学布局生产力和宏观物流体系,是形成完善国内价值链和经济内循环的关键问题。用占近一半国土面积的西北地区承载重化工业,承接中西亚资源输入,利用能源价格优势发展资源加工业。在中西部重点发展中低端制造业,保持产品出口竞争力。东南沿海发展科技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占据国际和区域价值链高端。通过不断地完善生产力布局、打造全产业链、实现供应链一体化,形成国内、区域、国际价值链交融的发展局面。依托国内物流大通道和国际陆海大通道,完善国家物流枢纽体系建设,发展完备的多式联运体系和干支配体系,实现国内大物流体系优化。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化国家,正在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引入到世界级的超大规模工业化协作进程中。面向亚欧大陆中西部区域,通过产业资本和工业化能力输出,将这个区域的生产制造业纳入中国的工业体系中,实现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形成区域价值链。在输出工业化秩序的同时,需要输出物流秩序,确保区域经济循环顺畅。
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是亚欧大陆经济整合的先导区和核心区。中国西部边疆的社会稳定需要经济发展作为支撑。在这个区域,需要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通过大型资源加工型工业项目解决当地的财政税收问题,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就业和城镇化问题。由此摆脱贫困,实现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目标是形成亚欧大陆经济一体化,形成亚欧大陆区域价值链。我们已经不再向东去谋划太平洋方向的价值链整合,未来的亚欧大陆物流体系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物流体系。陆海物流并重、东西双向互济是新的宏观物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