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探析
2020-11-26吴喆蕾
摘 要: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色彩,新时代奋斗精神是熔铸于中华民族文明生生不息血液中的一种坚定信念,是新时代大学生成才成长的精神维系。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于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是新时代大学生未来成才的必然要求和积极有为思想观念的精神指引。在阐明新时代奋斗精神培育中坚韧毅力、家国情怀、担当有为的基础上,探究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途径应将新时代奋斗精神融会贯穿到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对奋斗精神的宣传教育;在社会实践中让大学生领悟奋斗精神。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
新时代要实现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凝聚合力去发扬奋斗精神,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担当和使命。奋斗精神是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全面发展的力量源泉之一。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不懈奋斗的精神。[1]在新时代,我们要鼓舞大学生心怀志存高远的士气,鼓励他们成为的重要力量和中流砥柱。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养,必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正确认识奋斗精神及其培育的科学内涵
纵观中国的历史,几乎可以说是一部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源远流长,奋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艰苦奋斗的精神必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艰苦奋斗是一种迎难而上、坚忍不拔、开拓创新、顽强拼搏、克勤克俭的精神风貌。[2]同时,艰苦奋斗也是一种知难而进,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品质。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的幸福生活,必须依靠艰苦奋斗的精神特质来实现。
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苦征程上,必然会面临很多的困难和险阻,更加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无时不刻为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无数仁人志士在历史进程中展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等精神特质,是对于奋斗精神的生动描绘。伟大的奋斗精神根植于泓涵演迤的中华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在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给予了其坚定的信仰。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充分证明,国家、民族、个人如果没有奋斗精神的维系支撑,就会难以生存和发展下去。奋斗精神培养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因此高校、社会、家庭等对大学生进行奋斗精神教育尤为重要。
二、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价值
大学生是新时代推动中国发展前进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民族繁荣兴盛的主力军。因此他们有什么样的状态就必然和国家的兴旺发达与否密切相关,因而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养对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调整心态,树立远大理想,砥砺奋斗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将为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做贡献贯穿于自己一言一行的矢志不渝中,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青春能量。
(一)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
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蕴含在崇尚克勤克俭、艰苦卓绝的生活作风中,也存在于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思想品格中。艰苦奋斗精神对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和气概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虽然历经艰辛磨难,却能依然不断披荆斩棘、迎难而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民始终具有坚忍不拔的奋斗力和战斗力,才能凝聚起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
新时代,大学生需要培養自己调节健康心理状态的能力,以拼搏进取的精神面貌和意气风发的作风迎接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为中国梦的实现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这是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重要理念指引。奋斗的精神能激励大学生永远保持昂扬的斗志,尽管追梦的道路上充满艰辛、荆棘满地,但也有鲜花陪伴,也能坚持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信仰追求。奋斗精神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大学生战胜困难的精神动力,艰苦奋斗作为一种重要的时代精神,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从而有勇气和力量战胜困难和挫折,坚定理想信心,实现青春梦想。
(二)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个人对自己的祖国和家乡故土深厚的感情归属。奋斗精神的内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大学生是新的活力、新的力量,家乡的民族文化也需要新时代的大学生进行传承与弘扬,发自心底里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国人民内心中最坚定的情感基础。习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4]家国情怀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尤其当国家面临危机时,这种深厚的情感能够激励中国人去团结一致地面对一切困难。大学生是新时代奋进征途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发展也是关系着国家前途和命运,是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
新时代,深厚家国情怀体现为奋不顾身、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这种奋斗精神立足于全国人民艰苦斗争的实践中,承载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和社会的深沉热爱,是引领大学生成长的宝贵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是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的有力武器。[5]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砥柱中流,应自觉确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同时也要自觉把个人的前途未来命运,同国家民族未来联系在一起。大学生涵养奋斗精神,要牢牢把握个人、民族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弘扬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把自己的未来发展融入到国家的奋斗事业之中。
(三)培养大学生迎难而上的担当能力
担当就是要勇于承担责任,更是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积淀了厚重的五千多年的担当精神,并贯穿在中华民族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中。担当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基因,映射出了一种昂然的使命意识。大学生迎难而上的担当能力培育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我们培养大学生的担当能力,能够让大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担当起实现时代复兴的大任。
对于大学生而言,要自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彰显的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深深植根于内心,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学生处于奋斗精神的培育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担当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标,选择奉献社会的正确价值观。同时,也是激发大学生向上发展的蓬勃力量,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追求,做一个有担当、有理想的大学生。
三、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路径
探析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路径,继承和发扬奋斗精神领会其科学内涵,是展现高校思政教育开拓发展的创新方式。为此就要以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心理状况为基础,设计恰当完善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去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
(一)将奋斗精神贯穿到高校思政课课堂教育
高校思政课老师、辅导员要在思政教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奋斗精神是其一项重要工作。通过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将奋斗精神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思政课教师应加强自身奋斗精神内涵的研究与诠释,将自己学到的内容转化为具体教学行动,增强奋斗精神的说服力。思政课要创新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参与性,从而使其更加适合新时代学生发展的特点。
另一方面,高校要深入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深化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弘扬。新时代要将奋斗精神培育,作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发挥好高校思政老师课堂教育和辅导员思政教育的作用,让大学们在课堂中领悟奋斗精神的深刻内涵。高校应有针对性地把奋斗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使大学生深入了解奋斗精神的内涵和外延。用奋斗精神丰富大学生的认识面,进而培育大学生不畏艰难的奋斗意识,使其在实践中锻炼成为具有坚定信念、高尚品德的人。
(二)营造彰显奋斗精神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环境,对学生良好的品格形成具有潜移默化性,是培育弘扬奋斗精神的重要空间。高校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要运用新媒介等新形式、积极引领网络舆论,营造出更符合大学生发展特点、富有生机活力的校园文化形态。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能够发挥精神层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大学生成长的潜移默化作用。[6]各大高校可以结合奋斗精神的丰富内涵,通过主题讲座、史学探究、读书报告、红色竞赛、征文演讲等形式加深大学生对奋斗精神内涵的学习,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大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高校要树立正面的榜样示范,大学生通过榜样力量的鼓动,努力鞭策自己上进发展,形成一种积极向榜样学习的正能量,使奋斗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高校可以借助宣传手段,大力宣扬英雄奋斗事迹,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内设立相关英雄奋斗精神的长廊、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能够使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奋斗精神的熏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从而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思想观念的诱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奋勇拼搏。
(三)在社会实践让大学生领悟奋斗精神
一方面,高校可以开展奋斗精神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安排学生去一些红色教育基地、纪念馆等(比如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青岛海军博物馆),使学生在参观学习过程中感受奋斗精神对国家、民族和个人的重要意义,思想得到升华提高。高校社团也可以在暑期组织学生到农村艰苦地区通过田野调查等方式,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敢于担当的思想情感,在奉献自己青春能量的過程中磨练坚强意志。另外利用假期鼓励学生下企业、下社区、下乡,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民生问题、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问题,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另一方面,在高校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能在学习的一些书本中所领悟不到的奋斗精神。高校可以联合校内各社团组织实行以“艰苦奋斗”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向艰苦地区学生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在亲身实践让大学生领悟奋斗精神。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拉近与社会的距离,开拓其眼界和视野,帮助大学生厘清自己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
四、结语
奋斗精神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中不断形成,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是大学生成长道路上至关重要的精神滋养。因此,高校要积极帮助大学生培育奋斗精神,铸就靓丽青春,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奋斗精神印证了人们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追求,为我国的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精神支柱。在新时代,奋斗精神的氛围感染力极强,我们要勉励广大的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充分继承和发扬奋斗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精神气质。让大学生更加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保持青春热血,让奋斗精神激发他们的斗志,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拥抱更好的明天。
注 释
[1] 张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10).
[2]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牧童.透过<林氏谱牒>看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家风传承[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7).
[4] 习书记.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4).
[5] 张小枝,王泽应.习总书记新时代爱国主义及其理论贡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8(3).
[6] 陈晨.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教育论坛,2020(4).
作者简介:吴喆蕾(1996-10-28),女,山东泰安人,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研究方向:近现代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