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七年”电影发展及其“红色特征”研究

2020-11-26张铭

西部论丛 2020年3期
关键词:局限性电影

张铭

摘 要:“十七年”电影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个重要时期,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石。“十七年”电影特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这一段历史。这一时期,新中国电影确立了电影的服务对象、叙事方式、美学特征等,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发展历程,并形成了非常鲜明的“红色特征”。“十七年”电影时期,诞生了大量优秀作品,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确定了以民族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电影模式,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十七年”;电影;“红色特征”;局限性

一、“十七年”电影的总述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文革”前的十七年,毋庸置疑是一个创造经典的时代。一大批优秀的导演和表演艺术家的崛起,及其独具特色的审美追求与创造,将中国影坛点缀得多姿多彩。

“十七年”电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逐渐成熟的时期,无疑对新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从纵向来看,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上成长起来的本土电影,自然或多或少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承接了将近几十年的中国电影传统;从横向的角度考虑,尽管当时的电影活动处于封闭自足的电影文化体系,隔绝于世界潮流,但好在其大方向仍然没有偏离世界电影发展的“主航道”,即在叙事层面,更加符合了观众的审美期待,在营造“银幕幻象”这一点上并没有要疏离的倾向。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好莱坞电影、苏联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

二、“十七年”电影的发展历程

“十七年”电影的创造经典,发展繁荣,但其发展过程可谓是坎坷曲折,经历四起四落。第一个高潮时期,是建国初期的两年,这时的工作方针及标准十分宽松。对于电影剧本来说,在政治上只要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反苏、反共、反人民民主主义的即可,还有一些对政治无大关系的,只要在宣传上无害,有艺术价值即可。因而在很短的时间内,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其中王滨和水华的《白毛女》,石挥的《我这一辈子》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而第一个低谷时期,是之后的两年,这时最典型是事件是对《武训传》的批判,这次错误批判,直接导致了民营电影的结束,且对刚刚稍有起色的新中国电影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电影摄制也由于剧本的缺乏陷入“停工待料”的局面。直到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才又极大程度上激发了电影人的创作热情,“十七年”电影进入又一繁荣时期。期间出现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还有《柳堡的故事》、《新局长到来之前》、《董存瑞》等一大批优秀的故事片。1957-1958年的反右派斗争使其再次陷入低谷,继而发生的拔白旗运动,大跃进,再一次严重阻碍了新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直到文化部举办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的优秀影片评奖,奖励了大量优秀影片和优秀电影工作者。周总理提出要创作出优秀影片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再度激发了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成就了“难忘的1959年”,在思想与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统一。之后的“十七年”电影又经历了反修正主义,其后发展变得更为曲折艰难,1961年的新侨会议再次强调了坚决贯彻“双百”方针,纠正了左倾思想的干扰,形成了又一个电影创作高潮。

三、“十七年”电影的“红色特征”

(一)“红色特征”的进步性

我认为,“十七年”电影的最显著特点是它的“红色特征”。首先它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1949年4月,中央电影管理局在北平宣告成立,成为领导、管理、组织新中国电影生产的重要机构。再次,还在各省成立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制片厂,这都体现了人民政权对电影事业的高度重视。其次,拍片策略也发生了改变,由电影局统一进行题材规划,各电影厂承接具体拍摄任务,电影的发行则是由电影局统购统销,形成了生产与营销管理高度集中的体制。此外,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功能、特定的叙事模式和鲜明的艺术风格也是它红色特征的生动体现。新中国成立前,电影基本上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且多分布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任务和时代的变化,电影不再被视为特殊的文化商品,而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宣传的工具。在这种新电影观念的影响下,新中国电影出现了新的风格样式的出现,形成了焕然一新的整体风貌。第一,塑造作为历史主体的“工农兵影响”是电影的首要任务。工人,农民和战士的形象都在银幕中得到真实生动的体现。宣扬革命英雄主义的“十七年电影”数不胜数,以军事题材居多,大多表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事迹。第二,新中国团结少数民族的政策,使少数民族影片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由于被高意识形态化,这类影片大多起到了宣传国家民族政策方针的目的,加入了很多阐释党的民族政策的内容。第三,伴随中国传统戏曲的大规模继承与革新,电影戏曲片成为标识时代特征的片种。第四,儿童片及动画木偶片受到重视。其中,动画片和默片也在表现手法的民族话上有所突破。第五,喜剧片样式完成了从讽刺喜剧,像歌颂喜剧和轻喜剧的转型。这类影片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表达了对社会发展的肯定与认同。基本消除了对社会现实的讽刺转而热情歌颂,回避社会矛盾,而只是歌颂新时代,从而反映新时代的面貌。第六,名著改編片获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影片中传达的中国古典美学,始终熠熠生辉。其中的一些纪录片,也起到了宣传国家建设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尽管风格样式发生了全新的改变,其核心或者说是根本任务是围绕政治使命,为其服务与效力的。

(二)“红色特征”的局限性

而最具特点的“红色特征”,又是“十七年”电影的局限性所在。在政治氛围浓厚的创作环境下,政治教化的目的,和意识形态功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著名导演成荫总结出两句名言:“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反映了当时的电影工作者如履薄冰,诚惶诚恐的普遍创作心理。电影创作者不能才尽其用,题材太过狭隘,内容太过单一……在此期间,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些都不免会让人感到遗憾。

四、“十七年”电影的总评

总之,“十七年”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中无疑是可圈可点的一个阶段,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新中国在建设起步时期的一个时代缩影,或许在艺术质量上确实难以登大雅之堂,却在那个时期发挥了无可替代的政治教化和标榜新时代的作用。从创作到研究,从发行到放映,构建了完整的电影体系,它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甚至是对几代中国人的影响,都使得它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猜你喜欢

局限性电影
滴水藏海
浅谈视听技术在刑事案件测谎中发挥的作用
电子商务环境下实体书店的发展与转型探究
基于微课视角的国内翻转课堂的理论探索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